想想教育...

友善列印版本

「小英基金會」要喚起的是社會全面的反思,有許多習而不察的議題要多想想,才能改變成規,走出新路。尤其基金會既然登記在「教育」名下,而教育又是社會進步的養分。要「思」出有名,要思而後行,恐怕該多想想教育。我不怕外行獻醜,先丟些想法請大家多討論。

教育問題太廣了!個人想從最近這一波人才荒的焦慮談起。首先,我不認為人才要和高學歷劃等號,更不必看到某些國際名校祭出優惠獎助學金‧就擔心台灣沒有明天了。人才不是生來的,甚而不是教得出來的。人才是環境的培養,更是主動的抉擇。不經過步步引領,沒從挫敗淬煉,算不得人才!何須為花落誰家焦急。

反之,打開眼睛,社會各角落都看得到勇敢出眾的人物。只看我們敢不敢用?願不願意替他們撐起發揮的空間?不見得要破例用「肥貓」待遇才用得到人才。

顯然,我們欠缺的不是付給特定人才的財力,而是成就人才的環境和背後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就要靠教育來引導社會,來面對台灣的明天了。

教育和培養人才之間靠長久的互動。可也有些變革是短期就看得到效益的。

常有人說台灣在設計和行銷方面人才不足,因為傳統價值和教育制度都強調一技或一憑在手。考試、等第、學歷和名校就成了全民必修功課。專技之外的經驗在這條單行道上很少遇到,怎麼可能去整合、去欣賞、去投資呢?

因此,第一件該調整的就是廣開學習途徑。可不可以讓學子有更開放機會,發展多元興趣?例如,大學轉系的門檻可否再下降?輔系或雙主修的成績要求可否再放鬆等等?

台大一百學年度有608人提出轉系,只有279名獲准甄試;許多系對雙主修都要求原班級前10%才能提出。這樣狹隘的求學歷程怎麼可能有寬闊的思維?這樣僵固的教育行政制度,即使高薪聘來了大師教授,怕也會窒息求去吧!

高等教育有鬆綁項目可期待,另一端基層教育也有該即時改進的行動。據報花東地區200名支援原住民教學的聘用教師暑假後將停聘,有兩萬原住民學童將難以延續傳統文化教育。原住民文化是台灣的寶藏,擁抱她好衍化多元創意都來不及,怎麼會因為找不到一億元經費,從根切除原住民下一代的文化養分呢?

可見我們這個社會還沒有真正理解多元的價值,不管大學或小學都只為升學表現編訂學程。要從多元吸取養分,要鼓勵激盪找出創意的學習註定會被排擠,講求整合訓練的設計與行銷如何能在這樣的水土生根?

這種結構性困境才是主政最大的挑戰,相較來說,肥貓待遇只能算是餘事吧。政府主管官員要談人才問題可不宜只作新聞觀察,請拿出具體作為來。

【想想‧教育系列文章: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