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曾任交通部長、中華電信董事長等職務。
看來常造訪論壇的朋友在「想想教育」上,比較關心高等教育。以結果或問題的角度,看到現在年輕人就業困難,難免會責怪教育系統沒幫社會成材。大專是學校教育體系最後一棒,跑得不漂亮,更容易成指責對象。不過用就業率來評量教育績效,來指導教育方向?再怎麼講,恐怕也失之偏颇吧!
事實上今天畢業生謀職不易,也有人說就是幾十年來太強調明星產業,反而造成結構失衡,教育才是受害者。我們是不是回過頭從更基本、更基層的元素來理解教育呢?
以校園生態環境來說,首善之區台北中小學校園平均可透水面積只有總校園的30%!近年來逢雨成災我們總怪氣候變遷,暴雨難防。實則今天多數災情是積水不退。是我們用太多不透水的材料,把雨水滲入大地的路都阻隔了,落雨比以前更快速流向低窪區,再多抽水機都來不及。
要在市區找到保水減洪的空間,校園是主力部隊。可是我們眼睜睜看見操場換PU,草坪改為停車場!不單社區防災防線棄守,教育機構還率先破壞環境!怎麼能期望這樣的環境、這樣思維下教育出來的下一代能認知台灣環境,能尊重多元生態呢?
尤其,仔細檢查校園透水率資料,許多知名小學或位處台師大學區者,全校僅有不到10%的可呼吸地坪供雨水回注大地。為什麼?極有可能的答案是許多都市家長樂見孩子不要一身泥濘,或與沙塵為伍。越有口碑的學校家長越積極過問校政,不捨的心情化為「安全、衛生、專心課業」等等口號,要求學校水泥化!於是學校越加像是安父母親心的「安親」班。
這種安親班式的學校/家長關係,隨著明星化辦學逐漸成為趨勢, 從台北擴展到中南部。其影響,小者在環境生態造成缺口;大者,影響到能力分班、明星高中乃至十二年國教的思考。
這裡面的價值觀和組織運作是台灣教育改革一直存在的罩門。尤其當家長挾受害者代表之姿發言,任何一個當政者都難以招架。結果就是躲閃妥協、一事不前。我們呼籲諸位家長們可不可以放鬆一點,放下我們當年的價值觀,給孩子們一個更開放的學習環境。
時代變化太快,我們這一代也不夠爭氣,可以讓下一代照我們的路子走,那就讓他們找自己,照自己的路向前吧!自信很難期求新科畢業青年在謀職挫折中培養,讓我們更關心基層教育吧!他們還沒有完全被成績掃除自信,他們還等待生命中的故事點亮成長的光芒。
【想想‧教育】系列文章:
◎賀陳旦 想想教育…
◎劉承賢 普魯普魯姆遊記
◎盧斯達 我們的臉那麼年輕,心卻那麼蒼老
◎賀陳旦 想想教育(二)
◎許建榮 大人們 該放手了
◎馬赫.起南 台灣學生該學什麼樣的中國史?
◎馬赫.起南 台灣學生該學什麼樣的日治/據史?
◎張恩齊 想想德國母語教育
◎板上 / Kaientai 公民的搖籃—法國高中哲學教育觀察
◎樂當幸福不良媽媽Antonia Wang 孩子,我不想教你當個奴才
◎賀陳旦 想想教育(三)
◎格瓦推 儒禍——論四書成為高中必修
◎劉君雅 碩士分流:法國經驗談
◎涂豐恩 苦悶的時代與歷史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