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個案。沒事看書充飢、有閒寫文聊聊時事。現專注於教育育成與科技創業。個人臉書:www.facebook.com/bleaksolitude。費德智庫共同創辦人暨專欄作家。
過去近十年,筆者在美國進修資工與哲學,後由學術轉入創業。經歷哲學、學術與創業等台灣父母較難接受的人生規劃後,使我結交認識許多在台灣不易接觸的多元人群。回到台北走走,讓我有了很深的領悟。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但是卻有錯置的大陸國家世界觀。多數海島國家以貿易航海維生,對於跨國交流應是習以為常;然而台灣卻以民族中心思想為體,自許在文化與經濟上自給自足,是種價值化的閉關思維。台灣人因此對於吸收外國文化不是被動就是排斥。
台灣現有的邦交國多是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國家(宏都拉斯、海地、多明尼加、巴拉圭等),台灣政府每年撥款資助邦交國學生來台就學,而台灣人對於這些邦交國文化的陌生度實在教人汗顏。在台北時我有機會認識一些在台就讀的拉丁美洲學生,他們曾對我說:即便台灣人友善,文化上還是有太多難以溝通的地方。
拉丁人很熱情、愛交朋友、熱愛音樂與舞蹈;而台灣人卻是非常保守,而且對於膚色較深的外國人有歧視(曾有留台的外國學生發表過文章指出台灣只尊重白人,對於其他膚色的外國人常指指點點,用語很不客氣)。拉丁人的夜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聽音樂和跳舞,而台灣人的夜店卻是以包廂、裝潢與飲酒為主。去了解這種差異在台灣人眼裡都是「沒有現實利益的」,這也是為何台灣的邦交國與最後只有純粹金錢往來,邦交國人民對於台灣還是很陌生。
話說回來,台灣的文化絕緣並不是甚麼新現象,而是有前車之鑑:台灣有五十年日治,保留下來的日式料理,卻沒有吸取日本人的紀律;美國在台駐軍二十餘年,顧問團撤離後,台灣保留了美國的飲食和流行商品,卻沒有學習美國人的樂觀進取。
台灣與外國接觸多半止於物質層面交流,在文化上卻始終無法動搖以華人為中心的思想,而無法嘗試新的觀點,更難以吸收新的價值觀。這對台灣長久以來的影響就是社會中只有單一價值觀,既有權威不容質疑,既有知識、既有價值更是難以動搖。台灣社會文化中少了「質疑」的空間,往後自然壓縮了個人思考與創造的空間。
筆者在國外認識數百位華人留學生,不難發現我們的既有價值觀深深限制住台灣留學生的文化學習能力。細心閱讀台灣學生的留學心得,很多都是抱怨在國外語言和飲食難以習慣,但是卻少提及該國的人文、時事、民風。在外留學過的台灣人也都知道原因:多數台灣學生的朋友清一色都是華人。許多台灣學生喜歡將原因推給「人生地不熟」,但這說來荒謬,若只跟「同文同種」在一起,那出國留學有何意義?
曾有朋友問過我,台灣與美國最大的不同在哪裡?對此個人淺見是:台灣基礎建設已經超越許多其他已開發國家,有穩定的教育系統、醫療系統、低犯罪率、便捷大眾運輸與高國民教育水準。純粹從生活水準與機能看來,台灣是相當理想的環境。反觀,美國大眾教育系統與醫療系統開銷居全球之首,成效卻位居已開發世界之末。美國城市犯罪率高,大眾運輸布局稀疏,生活機能與台灣落差甚鉅。相較之下,台灣像是面乾淨的池塘,美國則像是受污染的溪流。
這是什麼意思?
池塘是死水。管理得好,生態得以維持。管理得差,死水易發生水華(Water bloom, Algal bloom),使物種相繼死亡滅絕;反觀,溪流是活水,若能控制污染源,水質會漸改善。台灣建設得好,但是文化封閉性卻讓後繼進步遲緩停滯。美國現狀有待改進,但是美國在文化上的吸收力以及產業創新能力較強,促其不斷精進、尋求解決問題之道。這幾年台灣在經濟產業與政治自由度退步,顯示台灣的池塘文化需要更多外力來突破瓶頸。
欲改變死水文化,台灣人的首要之務就是一改「嘴巴改革」的習慣,以行動來呼應訴求。甚麼是嘴巴改革呢?台灣雖是民主國家,但台灣人今天卻還是用封建思維去看待台灣社會。台灣人以為選舉就是選出單一政黨掌權,卻忘了民主中行政首長應受民意代表監督,而民意代表又受民間團體監督。我們很喜歡罵政府,但是卻忘了政府是我們選出來的,政府無能代表我們的民意無能;同理,台灣人以為把孩子送去學校,學校就應該負起培育一位天才的所有責任,卻忘了學校只是授予學生應有的知識與技能,而學生是否重視或是否能妥當地運用知識技能,卻是來自於社教、家教,而不是師教。
這種嘴巴改革文化,讓我們每天只會罵政府、罵教育、罵其他人為什麼不能給台灣的音樂家、體育家、創業家、文學家、科學家等更好的出路,而一轉身我們卻告訴自己的孩子學音樂、學美術、學體育會餓死,要他去讀商、讀法、讀醫、讀工程。我們要求小孩放棄興趣、要求老師取消美術課、音樂課、體育課、科展來幫學生準備段考,然後接著我們又罵教育制度不注重五育並進。
要改變台灣目前的死水文化並不困難,身為社會一份子的你我每人都有改變現狀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