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新媒體的產業策略:「黨政軍退出媒體」對民進黨的時代意義

友善列印版本

一個月前,遠傳宣稱以債權方式,而非投資入股方式,取得中嘉經營權。手法新、手筆大,輿論譁然。天下人都知道,這個創新的財務架構是為了迴避「黨政軍退出媒體」(簡稱「三退」)的法條,只有主事的通訊傳播委員會裝作不知道這筆台灣最大有線電視網易主的交易。

事實上從十二年前此法條載入廣電三法以來,每兩三年,就發生大公司往媒體發展碰到「三退」障礙的事件。通傳會(NCC)也都一貫以愛莫能助的態度,坐看媒體多元化發展觸礁;或者聽憑老闆個人投資,媒體私有化;或者就像這次,靜待財務工程師表演,把政府資金進入媒體的交易變不見了。十年來,四場媒體轉手大戲,每次都引發一陣陣婉惜聲夾雜幹譙聲,然後,一切又歸零。

「三退」引發的戲劇化事件次次無冷場,可說是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政治改革知名度最高的法律成果。然而,革命性的立法,難免也會有過於崇高的革命理想。

因而,在幾度戲劇化是件中,總會聽到婉惜的聲音:「這個法律會不會太極端了一點?」 解鈴還須繫鈴人,民進黨諸賢,身為當初立法的主力部隊,要不要來聽聽這越來越強的婉惜聲?

過去,從黨外到民進黨,參與政治的人士對於像執政傳聲筒的媒體感到厭惡,甚至受到被放大的迫害,他們受害不忿的言論加上民眾對白色恐怖的記憶,形成廣大力量,成功立法,禁止媒體有任何黨政軍資金。這一段是對抗威權統治的歷史爭戰,可以說是意識形態的選擇,立法的民氣來自終結大政府和萬年執政黨,決議否絕政府(黨)藉媒體享有任何影響力。

至於,沒有了這些資金和連帶的污染,媒體是否就會有健康健全的發展,並不在當時的討論範圍。也就是說,戴著追求言論自由的帽子,大部分倡議者其實在發動攻擊性、革命性的運動,不見得是用建設性、結構性的角度看媒體環境。

到今天,台灣媒體受到政治的污染不見減少,其他的劣質影響變本加厲,尤以有線電視為害最劇。十年來消極的抵制媒體資金來源,有沒有因此而改進言論環境,學界和政府都未見深刻評估。一紙全面封殺的禁令,像噴灑除葉劑一樣,大小植物無一倖免。有心者高舉放大鏡檢視所有媒體的資金來源,不容有一絲一毫政府基因。過度消毒的結果,扼殺了多少投資機會,不容細表。舉其大者,最可惜的是,錯失了公營中華電信通訊技術在傳播上的優勢。透過政府股權,該公司擁有的技術和資金結合,原本可以(像別的國家)對傳統電視經營者夠成強大競爭壓力,改變台灣媒體畸形生態的,我們用禁忌式法條綁住自己的手腳,台灣媒體寡佔(而弱智)的生態依然故我! 期望改造媒體的論者反而保護了原來的媒體業界,多麼諷刺啊!

個別的政治人士因為遭媒體欺凌,而用潔癖式的標準立法,禁絕媒體資金的政府成分,可以理解。作為政黨,作為當過家,又即將再當家的民進黨,恐怕不宜一直被激憤所困,應該務實的看待太禁制性的法律,要自問「過於排他的立法會不會自絕於環境演變後的新機會?」 

網路時代媒體的意義和機會

科技進步,媒體在網際網路世界的機會就是一個例子。我們來看看,那些可恨的,會從政論角度蠱惑民心的媒體,和網路時代連結各方,促發交流、分享資訊、引動消費⋯⋯的各式各樣社群與平台,在本質上,是不是都是意見流通,是不是統統都是媒體?

這年頭,我們對媒體的第一個新認識就是:媒體不限定長相是報紙或電視。各種媒體都可以溝通訊息、匯集群眾、產生共同意見,進而擁有團體權力。不是只有政論平台,會製造輿論,掀動政治風波。我們身邊常見的媒合小農直銷、媒合旅客短期住宿以及媒合群眾(創業)募資是重要生活媒體,政府念茲在茲要媒合文創產業人才庫、媒合遠距教學師生、媒合長照供需⋯⋯又哪一樣不是媒體,又哪一樣不代表特定群體的訴求呢!

網路時代給我們很多連結的方便,使得消費者或被照顧者都可以準確掌握。為公為利,當然要把握這個技術機會,增益營收,擴大服務。事實上,越是具規模的服務,往往越需要和政府體制合作;越是社會結構性的需求,也越難免政府的介入。面對規模大、長期性的需求,政府也越需要用網路媒體的技術,甚至是媒體的形式來經營這類服務平台。

第二件我們對網路時代媒體的認識是,前述那些媒合能否成功,不只靠資訊平台是否完整豐富,更在於平台的經營。媒體在此刻的意義相當於「行銷」,用媒體的誇示手法來凸顯平台,用會員間的認同來鞏固品牌,用規模來創導遊戲規則等等。這些做法在網路世界可以玩得更靈活、更便宜。

同時,媒體所強調的連結,在數位技術下,這個連結是雙向又持續的。在網路資訊鏈中,前述連結還會因為附帶優惠和加值而被增強。換句話說,網路媒體中的連結識更緊密的,互動的行銷要比傳統媒體更準確、更有效,因而威力更強大。
可以說,網路世界不單給創新、集資、服務者有更多資訊和資源,這些業者更須要善用媒體策略,打開知名度,以獲取規模優勢。民間產業是如此,政府服務也不免,必須認清網路時代媒體的性質和戰術優勢。

綜合上述,訂定全面封殺、要政府和媒體絕緣的法令,不見得防止得了媒體怪獸(一如遠傳所玩的財務魔術),怕只會撲滅各行各業政府資金所可能引動網路媒體,創新服務的火種。也迫使政府不准運用數位環境的媒體利器,以致於屢見公共事務做得低效率又低品質。綁手綁腳,孰令致之?

未來,不久的未來,政黨再輪替,相信民進黨諸君一定想要展現革新作為。小英主席已經公開主張台灣要走新經濟道路。所謂「新」,想必是要針對過去比重太高的代工產業要調整,要從台灣環境負荷檢討量產式的經濟,以及如何在不大的內需市場培養好品質的本土服務業等等結構性思考。 再執政的民進黨其實沒有太多選擇,要除舊布新,只有迎向新科技帶來的機會,只有迎向網路世界一條路!

而從前面的說明可以清楚看到,要走進網路經濟大門,鑰匙就是媒體,整合數位互動的媒體!要面對新經濟的出路,要解開被綑綁的(媒體)這把鑰匙,只能靠原來視之為禁忌圖騰的民進黨,放下心防,除舊才能布新,展現再執政的胸襟,拿起鑰匙,邁入網路世界。

媒體策略有利於兩岸間台灣產業機會

進一步,網路加媒體是一個時代的選擇,也有地緣的理由。兩岸產業關係由於媒體發展,相信會有更多可能性。

中國以紅色供應鏈奪走我們原來最強的資訊製造業,這是不必也不宜逆勢強求的產業移轉,台灣的利基就是善用更低廉的硬體整合出能加值的套裝服務。我們的優勢就是較文明的城市生活品質,加上較自由的多元文化,結合形成的多樣性軟體服務。這些服務的對象,相對純工業製品,也許量少,但是多樣,透過數位化管理和媒體式精準行銷,就是網路時代的賺錢模式,就是台灣的產業契機。

尤其,中共最怕媒體開放,媒體所可以推廣的文創服務,在對岸往往有政治正確的禁忌。多樣與創意不足,產業生態有缺口,這就是我們的機會,布新的執政者要勇於在政策上鼓勵媒體產業切進這個利基市場。

媒體帶動文創在國際市場的滲透力,絕不小於量產的工業產品。以韓國15年來行銷韓流為師,可以清楚看到她們如何運用政府組織和資金培養產業創造利基。韓國政府運用寬頻權利金,從文化和藝術入手,提供大量創作環境;再以國際為舞台,完全不被內需市場畫地自限,一波波地向海外傾銷。韓流的成績,絕對不是層峰一句政策,民間產業到位就兌現了。政府必須要結結實實投入資源,輔導媒體通路,製做媒體內容,承擔市場風險才做得到。

以上這些高風險、長時間的產業升級,政府不做,誰做?

而我們,十年來奉行堅壁清野的、基本教義的政府退出媒體的法律,完全背離台灣產業和地緣的優勢。完全不是一個主張新經濟路線執政黨該有的思維。

總之,黨政軍退出媒體,對部分人士是崇高的價值。但是作為政策,不能如此絕對的排除產業資源。就算我們不打算用新通訊技術整頓傳統媒體本身這個產業,也必須認清數位技術中媒體的角色:媒體是促發網路產業的手段,是跨業整合的黏著劑。政府自外於媒體,就是放棄網路應用!不運用網路媒體的施政,就是浪費和失職!新執政黨不掌握網路時代給台灣的機會,就不只是愚蠢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