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投稿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投稿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媒體觀察熱門
媒體觀察
李昀蔚
11 月 11,2019
為什麼看起來特別好吃?《街頭美食鬥士》給予臺灣的反思
10月27日,韓國tvN電視台《街頭美食鬥士》節目播出臺北特輯,主持人白種元穿梭在大街小巷,總共品嘗十五樣臺北小吃。節目結束後,不僅讓「臺北」在韓國網站的熱門搜尋榜上奪冠,也在臺灣颳起一陣旋風,吸引眾人呼朋引伴,走進巷弄探尋這些味道的來源。節目播出至今,許多觀眾紛紛在網路寫下「製作單位如何找到這些在地的店?」、「住在臺北這麼久我都不知道有這些美食」、「白種元的吃相讓食物看起來更好吃!」等評論,...
媒體觀察
曹家榮
10 月 02,2015
「起鬨」造神的年代,得社群者得天下?
2016年的總統大選即將到來。引人注目的不僅是各政黨內部的整合情況,或是候選人們陸續端出的政策牛肉。對於某些人來說,2016大選的另一個關注重點是:社群媒體將在此次選舉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其實對於社群媒體力量的關注,早在去年九合一大選中表露無遺。例如,有不少的評論都指出,柯文哲之所以能夠以素人之姿當選台北市長,除去對手因素之外,其競選團隊針對社群媒體的經營乃是重要助力。也因此,...
媒體觀察
王子面
9月 26,2014
情殺案、高材生、教育部長
9月22日,台北市南京東路的巷弄裡發生了一件殺人案,29歲男子張彥文因情關難過,當街持刀殺害了與他交往的一名22歲女性。一般來說,「情、財、仇」原本就是殺人案件的主要緣由,這起情殺案當然令人遺憾與憤慨,但也不能說完全令人意外。像嘉義今年8月也有一起20歲大學生懷疑高職女友劈腿,在口角後掐死對方的命案,很快就消失(甚至根本不曾出現)在眾人記憶裡。 話雖如此,...
書評書介
,
媒體觀察
黃紹綺
8 月 27,2013
【書評書介】閱讀《被新聞出賣的世界》
「相信我,我在說謊」這是一個媒體操縱者的告白。 《被新聞出賣的世界》一書是由Ryan Holiday著作,張嚴心翻譯。作者與譯者的文字功力都很強!這是一本負擔不會太大,讀來順暢,內容嚴肅但不枯燥,令人發人深省的好書。 作者是一個網路媒體公關、行銷人員,他真實身分是一名媒體操縱者。他在書中,說明了部落客如何透過提高文章點擊率賺取廣告費,從而炒作虛假空洞但聳動煽情且具爭議性的議題...
媒體觀察
,
主權兩岸
許建榮
10 月 17,2012
蘋果的美麗與哀愁
2001年,壹週刊進入台灣,香港狗仔文化正式入侵台灣(台媒說法),政商名流人人自危。2003年,蘋果日報更衝擊台灣報業生態。2012年,黎智英決定出售壹週刊、蘋果日報、壹電視,退出台灣市場。 戒嚴時期,老闆身兼國民黨中常委的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幾乎壟斷全國性報紙市場。1979年8月,中國時報宣布該報發行量超過100萬份,在1986年9月1日則宣布達到120萬份;聯合報不甘示弱,...
媒體觀察
曾韋禎
10 月 11,2019
《全面滲透》:假訊息已是台灣的日常生活
現在的網路時代,只要打開電腦、手機,就是各種社群軟體、即時新聞平台,全天候散布各種訊息,完全不必有來源,也無從查證起。中國就靠操弄假訊息,全面滲透到每個人的腦海中。 中國大量製造的假訊息,起先出自「內容農場」,包括coco01、apple01、Bomb01、ptt01 等,內容未必都是時事新聞,常以生活趣聞吸引閱聽者注意,趁機夾帶不實訊息,而被廣為引用、傳閱。在輾轉流傳的過程中,...
教育文化
,
媒體觀察
黃宗玄
7 月 10,2019
由公視台語台開台看多元族群的台灣
讓人期待已久的公視台語台,終於在2019年7月1日正式上線了!蔡英文總統於6日下午出席公視台語台開台典禮。她表示: 台語是我們的寶貝、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生活,我們不分年紀,一起來講台語,期盼未來台語台除了提供好的節目以外,也要扮演監督政府、說明消息以及提供議題討論的角色。 對許多人來說,這是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台語,雖然看起來是很多台灣人使用的語言,但,當大家習慣用北京話後,...
媒體觀察
林青弘
9月 19,2018
抵禦假新聞 人民需要加強「數位免疫力」
「假新聞」(fake news)只是「資訊錯亂」(information disorder)之一,錯亂的型態與本質有程度上的差異;有時候只是查證不確實的「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有時候是扭曲事實、真假混合的「作假訊息」(dis-information)。上開兩種訊息的破壞力與禍害效果,遠遠不如「惡意訊息」(mal-information)對於社會秩序甚至國家安全的威脅與損害...
教育文化
,
書評書介
,
媒體觀察
史英
11 月 02,2017
房思琪的國文課(上)
好多人告訴我,房思琪那本書他不敢看,說看了太難過;其實,我就是因為不敢看,才問他們書裡寫些什麼。如今,事情過了許久,陳星的不起訴也如預期定案了,再沒有逃避的藉口;而作者連生命都不顧還堅持要把事情寫出來,我們更不能假裝沒看到。 那麼,我看到了什麼呢?我看到的,無論怎麼說,就是一個「慘」字;關於這事情的慘,相關的評論、解析、言說已經有許多,或者,我就來談一個林奕含自己提出來的問題,...
司法人權
,
媒體觀察
陳俊光
7 月 09,2017
當失聲的天使再次折翼
年輕美好的生命殞落,總是讓人哀嘆不捨,也往往伴隨著自責與憤怒──氣憤社會居然讓天使折翼、責怪自己竟無能阻止悲劇發生。 報導者、寶瓶、游擊 蒄特妮平時親切、討人喜歡,但當她被克雷帶到漢娜的墳前、要她面對自己的過錯,她就崩潰了。──電視影集〈漢娜的遺言〉Vol.5 十幾天前,網路媒體「報導者」刊登了林奕含友人的訪問稿,著重探討精神疾病患者的處境:在社會上被如何看待、...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