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該學什麼樣的中國史?

友善列印版本

歷史教科書的討論從來就不會只停留在純知識的層次上,因為這些白紙黑字也是灌輸身份認同最有效的途徑;「歐洲委員會」(Conseil de l'Europe)為培植歐洲認同,曾插手各國的歷史教學,而引發論戰;西班牙在確定支持複數認同後,近年便將高中歷史課綱35%的制定權,交予各省依其地方觀點自定。在台灣,過去我們一直有中國史的教學應佔多少比例的爭議。

到底台灣學生該學什麼樣的中國史?

儘管「中國」這個概念在十九世紀才出現,但這百年來學者撰寫起所謂的中國史,卻總可以毫無疑慮地寫出一套中國歷代遞嬗史,因為在「中國史」此三字出現之前,一部以中原政權興替為骨幹的天朝史就已經存在了,後朝修前朝史,代代延續,號稱五千年不斷。

海外華人會成為全世界最難擺脫中國認同的文化類別、最難「本土化」的文化類別,事實上與此天朝觀很有關係,因為經這個前現代觀念所形塑的身份認同,是無法充份理解國籍身份、主權國家這些現代發明。

天朝觀的歷史撰寫至少有以下四個特徵:

首先,天朝觀是以根植於漢人本位的天下秩序觀,不知民族平等為何物,比如順手寫來就是「五胡亂華」及「漢武西征」,而不會是「五胡征華」及「漢武西亂」。這些歷史學的遣詞用字,已經將國家認同推進種族優越的框架裏,以致於會認為「龍的傳人」都該驕傲地自稱中國人。

到了現代社會,必然會產生的不適應症就是,遇到漢人不自稱中國人時,會感到驚愕,甚至敵視之;為了安慰我的中國朋友,我常表明自己是原住民,也常常因此獲得對方少許認同,雖然他們最後還是會嘴硬地說:台灣原住民祖先其實還是來自中國。

其次,天朝觀是以中原作為國土想像的基準點,這是為什麼那些沒有(意圖)參與逐鹿中原的古王國,儘管位處現代中國的彊域之上,都被天朝史所忽略或簡約帶過。

在今日,對於那些不願放棄中國主權主張的台灣人而言,這個對中原投射的心理機制,是形塑該政治選擇的重要原因;這個投射儘管可以讓他們以為:保住了作為天朝一部份的資格,但所損失的,是無法將國土想像的基準點移回腳下,造成本土化的困難。

第三點,天朝以家傳天子論朝,其史即以撰寫皇室起落為主軸,乃至於無民無土的流亡皇室仍可被視為朝代延續;在這樣的史觀下,人們往往錯把政權當作國家,錯以為國號存則國家未亡。

於是乎,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後,仍無礙地持續之前的民國年號作為紀元,但這兩個分別位於台灣海峽兩側的中華民國,其實僅是同一政權延續,絕對難以用現代國家的定義來視為同一國家。

最後,這個聚焦於逐鹿中原的書寫,將無可避免發展出一套目的論的史學:視分裂的中原為歷史的過渡現象,甚至直接評為亂世,而頌揚統一中原的帝王;事實上,我們從無法確定:統一的中原或是分裂的中原,哪一個比較能為庶民帶來幸福?在今日台灣,「統一中國」仍被許多人視為一個不可避免的宿命,甚至是光明的宿命,正是由此目的論史觀所左右。

簡言之,天朝觀的中國史造就了下列四個台灣現代現象:以血統判認同、以中原反本土、以政權論國家、以終統作為歷史使命。

最近,馬英九總統在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指示高中歷史教科書必需去除皇民化(異血統文化)與台獨化內容,不可違背中華民國憲法的終統精神,其實正是與這四點完全呼應。

針對上述逐項特徵,一個現代化的中國史教學,或可從下面的改革討論起:

一、 平等地看待東亞各族裔所成立的王國。


二、 反對單核心的中原主義,改以多線文化史觀看待中國文明的流動與累積。

三、 不再以宮廷政治史作為歷史解釋的主軸。

四、 統一中原的帝王史觀,無異於領土擴張的帝國主義史觀,需對相關歌頌進行檢討與批判。

前二者可漸除去中原道統迷思,後二者則有助於培養反依附威權的人格。很明顯地,這不僅是歷史教學的現代化原則,也是歷經民主化及反省帝國主義後,歐美各國史學所匯流而成的主流。此間的差異,其實只要比較北京與倫敦二次奧運開幕式的敘史精神,便可領略一二。

西風東漸後,於1900年發表「少年中國說」的梁啟超,可能是中國第一位對天朝觀開戰的學者。他批評道統論、批評中國人「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甚至大膽表示中國自古無史,蓋文字所記僅及天朝事蹟,從無國家歷史。儘管當代治史觀念已不可能是如此落後,但是,如果結合著政權與中原道統論為主軸的歷史書寫方式仍延續著,那我們很難說自己已完全擺脫梁啟超百餘年前的批評。

梁啟超認為他的新史學有助於將天朝蛻變為現代國家,同樣地,學習一個「去天朝觀」的中國史,也有助於我們以現代觀念看待自己與中國的關係,因為這不僅擺脫了前現代式的國家觀念,也有助於我們重新欣賞中國文化。

當這個歷史領會已是台灣觀點而非中國觀點時,中國文化是可以避開因統獨政治、兩岸政治之摩擦所觸發的質疑。最後,這樣的新史觀更可培養國人在面對種族、土地、威權、國家、多元文化等議題時,有一定的現代公民素養,可謂一舉數得。

 

【想想‧教育系列文章:

◎賀陳旦 想想教育…

◎劉承賢 普魯普魯姆遊記

◎盧斯達 我們的臉那麼年輕,心卻那麼蒼老

◎賀陳旦 想想教育(二)

◎許建榮 大人們 該放手了

◎馬赫.起南 台灣學生該學什麼樣的中國史?

◎馬赫.起南 台灣學生該學什麼樣的日治/據史?

◎張恩齊 想想德國母語教育

◎板上 / Kaientai 公民的搖籃—法國高中哲學教育觀察

◎樂當幸福不良媽媽Antonia Wang 孩子,我不想教你當個奴才

◎賀陳旦 想想教育(三)

◎格瓦推 儒禍——論四書成為高中必修

◎劉君雅 碩士分流:法國經驗談

◎涂豐恩 苦悶的時代與歷史的出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