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社會安全熱門
社會安全
黃靜怡
12 月 14,2017
【女人想想】收出養服務的美麗與哀愁──以理解作為指引,尋找生命的亮光
在收出養領域服務多年,深刻體會到不管對孩子、生母或收養父母來說,收出養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隱藏的價值觀、文化、意識形態和性別意識,在收出養歷程深深地牽動和影響著在當中每一個人的步伐。 父子騎驢的寓言故事,常被我們用來隱喻和描述出養人的處境,看似讓人哭笑不得,卻是反映許多孩子的生母在面對養育抉擇過程的真實寫照:一方面難以面對出養決定,一方面留養四處碰壁的兩難之中反覆掙扎...
社會安全
林慧茹
11 月 07,2016
長照需要的不只是人力,是人才
社區整體照顧模式試辦箭在弦上,但長期照護制度最為人擔憂的財源問題還是無解,沒錢就找不到人,沒人就無法穩定提供服務。在「長照十年計畫2.0」簡報中,人力規劃主要著重於第一線照顧服務員、醫事(護理人員、物理治療人員、職能治療人員)及社工人力。但,這樣真的夠嗎? 日本與美國案例的工作團隊,除了上述人員外,還包括了醫師、牙醫師、藥劑師、營養師等。...
社會安全
陳威臣
7 月 20,2016
從日本經驗看台灣巴士的安全
2016年7月19日中午一點,一輛載有24名來自遼寧的中國觀光客的遊覽車,在結束八天七夜的行程後,準備前往桃園機場搭機,在國道二號接近桃園機場的路段,卻因不明原因起火燃燒,車輛並撞擊護欄,最後導致全車司機導遊及旅客共26人全部罹難的悲劇。 這次的火燒車事故,成為台灣史上最嚴重的巴士火燒車事故,也是台灣戰後繼1961年嘉義客運民雄事故造成48人死亡、1976年彰化客運大村事故造成41人死亡、...
社會安全
吳作樂
4 月 18,2016
如何看貧富差距?官員與學者的爭論
貧富差距一直是我們關心的問題,然而打開新聞盡是些似是而非、而且觸碰不到核心的言論,以〈誰偷走了貧富差距?〉一文來說,裡面的基本統計概念錯誤層出不窮。在此必須說明到底如何觀察貧富差距,以及該文的統計問題錯誤何在。 已有母體資料,為何需要抽樣? 該文提到主計處採用一萬六千戶的樣本數,這在統計而言就是荒謬。之所以要做抽樣是因我們無法或不便獲得全體資料(母體資料)才使用的統計方法,...
環境經濟
,
社會安全
李援軍
12 月 25,2015
農業和國家安全不能脫勾
飲食是人類一天當中所必須之事,無論是生理需求還是心理需求,飲食都是極其重要。飲食的來源,便是我們的農業、漁業與畜牧業,然而現今的餐桌已經不單純只是食物而已,政治角力與國家安全也是餐盤中的一份子,而在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浪潮下,我們的食物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自由貿易中,「農業」是各國在談判上角力爭鬥的重點,現代國家與企業都深知一個道理:「掌握了食物來源,便掌握了國家的命根」,...
全球脈動
,
社會安全
施麗雯
12 月 21,2015
生產方式的第三條路─醫師與助產師的共同照護
即將「自己顧」的台灣產婦 台灣自1972年以來一直是由產科醫師主責的照護產婦,有將近99.9%的新生兒都是由產科醫生接生。然而,面對這些年台灣產科人力不足、產科醫師老化、一直處於世界前幾高的剖腹產率、即便陰道生產也有過多醫療介入問題,以及面對許多無法得到充分諮詢與支持的許多焦慮的懷孕女性等等,我們如何解決這些迫切性的問題? 產科醫師人力荒的其他解決方案 事實上,...
社會安全
施逸翔
11 月 30,2015
當罐頭遊樂設施在扼殺兒童娛樂參與權
「把拔,公園的遊樂設施燙燙的,不要玩了,我們回家吧。」前陣子即使已入秋但仍相當炎熱,大太陽直直曬射每個公園裡罐頭組裝的遊具,由於都以黑色塑膠軟墊鋪設,因此周圍的樹木都被移除,都市的孩子們越來越少觸摸樹皮草地、蚯蚓蝸牛蟬鳴也漸漸從童年背景淡出,直到消失。 11月27日上午,一群憤怒爸媽帶著小朋友們來到北市府前抗議,他們的夢想是希望整座城市都是孩子的遊樂園,但連專屬兒童的公共空間遊樂設施,...
全球脈動
,
社會安全
張國城
11 月 26,2015
【時事想想】IS點名台灣,怎麼辦?
在美國總統歐巴馬點名台灣作為反恐夥伴之後,IS隨即公布影片反點名「反對伊斯蘭國的國家」,其中赫然有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引起國人的高度注意,台灣會是IS下一個目標嗎? 台灣唯一可能因為被美國點名而遭攻擊的可能,就是恐怖團體認為對付台灣足以改變美國的政策。因為台灣並不是美國人會大批從美國前來觀光或經商的地區(國際間一般很少有像台灣這樣,有許多持美國國籍的本國人),...
司法人權
,
社會安全
陳俊光
11 月 10,2015
媽咪,你為什麼要拉皮條?
點進來的網友沒猜錯,這篇文章與劉喬安(註一)有關,而她也的確有個念小學的女兒。但也可以說無關,因為她可能並未涉案,而且我要談的也不是她個人。 先從幾個相關的臨床個案談起(註二): 個案一 呂小姐,三十四歲。她在二十二歲大學剛畢業時未婚生女,之後在家中家具工廠上班,並在父母協助下撫養女兒,並在女兒六歲時讓其進入貴族私立小學就讀。五年前家中公司因中貨傾銷倒閉(註三),...
社會安全
林耀盛
6 月 10,2015
社會問題無法只以個人病理化理解
隨機殺人案的女童犧牲悲劇,又引發正義感的凝聚和集體情緒的宣洩。兇嫌面對仍有無限未來想像的兒童面容仍「一刀斃命」的殘忍,更召喚出法律制裁、信誓討回公道的倫理關照。 這是個充滿社會衝突的處境,彷彿每個人都在尋求抒解的出口。於是,恐怖他者的現身成為可以投射情感的指責對象,我們往往認為表達譴責的聲音,就可以寬解內心的焦慮不安。但真正的社會安全信任的失靈,若只是將之「個人病理化」處理,...
‹
…
2
3
4
5
6
7
8
9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