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想想副刊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
噶瑪蘭心湄
6 月 19,2015
誰的噶瑪蘭,誰的宜蘭?
清中葉時,中國沿海居民因生活困頓,不顧危險逕自渡海開墾,連橫稱之「篳路藍縷」,但他們冒的風險應比此四字更為驚心動魄,因為生理上的辛勞終究不比性命脅迫可怕,尤其是面對「荒昧未開」的番族,往往一言不合便獵首奪命,是以現在史書工筆對來台先民大抵秉持敬重尊仰態度,而恣意貶抑原民先祖,甚至塑造出狂妄、無知、殘暴等負面形象。這種寫法屢見各地方志內,而我的家鄉宜蘭,同樣存有同樣修辭痕跡:吳沙,俗稱開蘭第一人,...
文化研究
王麒愷
6 月 13,2015
為何城鎮就不能甘於成為城鎮?
「四年內,我將極力爭取台中捷運拉進彰化站!」彰化市長邱建富保證。 綜觀前陣子好不容易平息些的彰南工業區開發、鹿港長期以來的觀光問題或者彰化市近期都市計畫案等等,隨著2016年選舉將至,這些地區開發案紛紛再度浮起檯面成為地方候選人選前高聲疾呼的政治方針,那麼這些政策的服務對象是誰?這些候選人們在選戰文宣上總會迎合潮流的同答:「為了要讓在地青年返鄉。」 「我念的是電機系,...
文化研究
,
歷史書寫
曾明財
6 月 13,2015
【眷村想想】 四個軍官兒子
有四個軍官兒子的劉桂秋伯伯,2007年在莒光新城去世,享年八十八歲。他是老爸最早認識的一位外省老芋仔,兩家也在光大一村鄰居數十年,交情頗深。 中日戰爭結束,中國「第三飛機製造廠」首批二十多人來台灣接收,劉伯伯是其中一員,任職台北新店辦事處。老爸以技工身分也被派往新店,兩人成為同事,後來一起調到大安辦事處,因此熟識起來。 劉伯伯年長老爸九歲,專長木工,原本從事飛機模型製作,...
文化研究
曾明財
6 月 06,2015
【眷村想想】 外省人的制式早餐──燒餅油條
曾經,我對早餐的唯一認知,就是燒餅、油條配豆漿。現在習慣了西式咖啡、麵包,能吃到道地全套外省人制式早餐,真要說是小確幸。 因為住眷村,飲食習慣和外省人相近,除非特殊情形,譬如老媽早上煮稀飯,桌上有豆腐乳和蔭瓜。否則童年起,我對早餐的認知就是燒餅、油條配豆漿,或者饅頭、肉包配豆漿,十幾年不變。 燒餅、油條配豆漿是外省人制式早餐,也因此走出眷村大門,...
文化研究
陳怡秀
6 月 04,2015
【日本想想】 自己的銅像自己救:從二宮金次郎、八田與一到蔣介石
根據教育部字典釋義,銅像意指「以銅塑鑄成的人像,紀念有特殊勳勞的人。」 最近在台灣,蔣公銅像命運多舛。而在日本有一個人物,同樣是銅像,卻命運大不同。日本電視台由偶像團體嵐所擔綱主持的節目《嵐にしやがれ》(台譯:嵐的大挑戰)於5月30日播出的內容中,包含了一項搶救「二宮金次郎」銅像的計畫。 二宮金次郎,又名「二宮尊德」,他是江戶時代後期的農政家、思想家。從小父親過世,...
文化研究
曾明財
五月 30,2015
【眷村想想】 少將廠長雲鐸──回顧戰後初期的接收
中華民國政府將位於四川成都「第三飛機製造廠」遷至台灣之前,最早來台的外省人即有一批空軍技術人員,有關後續接收日本留下的物資與建廠的工作,台籍員工則在基層扮演重要角色。 據廠長雲鐸先生回憶指出,1945年八月,日本宣告投降,「航空委員會」第三飛機製造廠接到緊急通知,要去台灣接收航空工廠。九月初,他從南京搭乘日軍運輸機前往,隨行的還有副廠長陸履坦和機工股長湯蘭第,任務是接收在台灣的「...
文化研究
思其
五月 28,2015
性‧公娼‧文萌樓的故事──性邊緣地景保存的困境與看法
2015.5.24,在台北市歸綏街的文萌樓辦公室內,舉辦了一場有關於前公娼暢談這十八年來的抗爭生涯與講述保存文萌樓古蹟之意義的座談會。在這場座談會中,多數的參加者為對社會議題極為關心的大學生、日日春發展協會工作人員、前公娼、老嫖客,以及對此議題有興趣的社會人士。這場座談會的主軸,其目的是希望讓來參加者更能了解文萌樓的保存意義、性工作者對於自身職業的意義詮釋、感受等內容。...
文化研究
文捷
五月 28,2015
以民間劇劇力抗官方課綱微調
相較於政府近來主導教科書課綱微調,欲藉由教育改變下一代對台灣歷史發展脈絡的客觀認識與灌輸大中國主義視角,近年在台灣民間最能展現常民文化的戲劇與電影等大眾文化傳播管道,卻逐漸有帶起重新認識與再現遭大中國主義批判、歧視與刻意忽視的日本統治時代與台灣常民生活文化的趨勢,並獲得不錯的收視效果。此一民間引領的無形「認識台灣」潮流,不僅持續扮演維繫台灣文化存續的重要角色,...
文化研究
曾明財
五月 23,2015
【眷村想想】 老媽的眷村恩怨情仇
老媽十九歲嫁給老爸,不識字,不會講國語,來到台中又人生地不熟。就這樣一頭栽進眷村世界四十年,卻像她的名字「水蓮」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更在眷村發光發熱。 老媽是養女,養父在新竹磚廠當工人,老媽小時候有記憶開始,就是一直跟著工作,尤其每天清晨要養豬,天未亮就得處理大量番薯葉及廚餘,從早到晚還要做很多家事。 老媽很不願意回憶她童年及少女時期,在那戰亂時代,多數人生活困苦,三餐不繼,...
文化研究
曾明財
五月 16,2015
【眷村想想】 在補給證通行的年代
農曆春節從台中回新竹,部分鄉下親友不了解老爸職業,他常低調謙稱「空軍仔」或「阿兵哥」。親友都很羨幕,因為每月有配給米糧,不用煩惱家人餓肚子。 每位老芋仔都有一本補給證,還有眷屬補給證,成年「大口」,小孩子「中口」或「小口」,每人每月可依「口」的份量領取米、鹽、油和麵粉配給。 所謂口就是人,一家五口即五個人,只要嬰兒出生,馬上趕辦眷屬補給證,因為每「小口」多出的米糧,...
‹
…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