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想想副刊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
陳怡秀
五月 15,2015
【日本想想】 猴子取名夏綠蒂很糟嗎?──漫談日本人的角色設定
「サル(猴子)」和「シャーロット(夏綠蒂)」,最近同列日本新聞網站的熱門搜尋關鍵字,因為日本大分市高崎山自然動物園新生小猴子,和英國皇室小公主撞名了,引發討論。動物園方一度出來道歉,在英國皇室不以為意的情況下,最後仍維持原案,以「夏綠蒂」為小猴子命名──但為什麼小猴子不能取名叫夏綠蒂? 這則新聞受到關注,園方也確實接到了「反對派」民眾的抗議電話,認為此舉有失禮節,但翻開報紙、...
文化研究
克里蘇
五月 13,2015
如何讓孩子對文學感興趣:對國文課綱修改的建議
「你知道台灣有位很棒的科幻小說家,葉言都先生嗎?」當我這樣問我的學生時,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件事,讓我覺得有點悲傷。他們知道漫威與DC那些在螢幕上打得轟轟烈烈的超級英雄們,即將上映的星際大戰接下來的三部曲,以及最近出版的日本台灣輕小說。但是台灣的科幻小說作家?沒聽過。我不免有些失望,原先至少希望他們至少可以舉出多年前一直推動科幻小說的張系國。「學校又不教。」有學生這樣向筆者反應。...
文化研究
曾明財
五月 09,2015
【眷村想想】佛前的一百個磕頭──眷村的宗教信仰錨點
農曆初一或十五重要節慶,村內只看到幾戶台灣人家庭會按傳統習俗拜拜。外省人鄰居除了幾戶篤信天主教,多數人家很少持香,更不曾參加廟會或到土地公廟拜拜。 我小時候知道天主教,是因隔壁王伯伯家是教徒,王媽媽每個禮拜都會帶女兒們上教堂。外國人神父會講中文,教堂距離眷村很近,在大雅路和文武街口,走路僅需數分鐘,內有繽紛漂亮馬賽克玻璃窗佈置,我曾隨王家女兒小媛媛、小辛如到教堂中庭玩耍。...
文化研究
曾明財
五月 02,2015
【眷村想想】 王媽媽洗澡──洗澡曾經是大事
「王媽媽在洗澡,小明小華在偷看,王媽媽嚇一跳,小明小華哈哈笑!」這是眷村常唸的一首童謠。由於我家隔壁姓王,王家唯一兒子就叫小明,真正的王媽媽聽到都很尷尬,小孩子更是哈哈大笑。 在光大一村,洗澡是家家戶戶大事。早期還沒裝設自來水,村頭、村尾各有一口水井,每家都得提水桶裝水,來來回回要走好幾趟。冬天更麻煩,還要燒熱水,童年的我也曾一個人練習點煤球生火。 我家也沒有浴室,...
文化研究
藍士博
4 月 30,2015
印刷業,非賣品 ——拆穿國共合作下的一著好棋
近年來中國開始從過去吸引台商、台資西進的方式,逐漸地往進駐台灣、加強雙邊往來的階段進展。文化界在面對台灣、中國日益頻繁的經貿往來,擔憂的始終是我們的思想、言論與出版自由會不會在服貿、貨貿協定下遭到犧牲?另一方面,雖然馬政府再三強調有限度開放的是印刷業,而不是出版業;但是從台灣歷史中可以發現:印刷業不僅具備了大量複製、生產、傳遞思想與意識形態等功能,更與出版業、文化界唇齒相依,...
文化研究
陳威臣
4 月 28,2015
台灣也有湯瑪士小火車
最近花蓮北埔很熱鬧,除了大批的陸客團之外,鐵道迷也非常多,不過不是來看石頭的,而是將目標鎖定在佳山基地外的一條小支線,這條全長不過1.4公里的鐵道,僅有一輛塗著橘紅藍白四個顏色的小調車機,以十幾公里的時速拖著油罐車緩慢前進,由於小巧可愛塗裝鮮豔,所以鐵道迷便戲稱他是湯瑪士小火車。 這條通往台灣中油北埔油庫的支線,自1979年通車以來,長期擔任台鐵柴油車輛的油料供應,...
文化研究
曾明財
4 月 25,2015
【眷村想想】 終身俸
四十五歲的老爸在空軍任職二十八年,於1973年申請退伍獲准,很幸運享有終身俸待遇,至今八十五歲,每個月平均有兩萬一千多元收入。 老爸資歷是從1946年算起,以「上士」退伍,他曾很不好意思的說:「算一算,領終身俸的年份,竟然比任職年資還高呢!」 老爸過去經常抨擊軍公教退休金18%高利息政策,對國民黨政府特別照顧外省老芋仔福利更忿忿不平。當年退伍時,...
文化研究
謝宇程
4 月 21,2015
【學與業壯遊】 人類生活在往自由方向衝刺,教育呢?
深夜在便利商店買一碗關東煮當消夜,散步的時候透過手機聆聽音樂,縮在被窩裡從網路商城下單…對現代都會年輕人而言,這一切再也熟悉不過。我們似乎已經無法想像,日子曾經並不是這樣。時代的轉變總是如此:在變化之前,沒人想像得到,說出來都像神話;等到變化真實發生了,人人卻視它為理所當然。相似的事,很可能將發生在:教育。 那些發生在飲食、音樂、購物上的改變,都將在二十一世紀發生在教育事業上。...
文化研究
曾明財
4 月 18,2015
【眷村想想】 第一台電視
台灣電視公司1962年台北開播,過一兩年,中南部也可收到視訊。光大一村當年還沒有人家有電視,看電視得到位於五權路和篤行路口的航空研究院實驗工廠文康室。我每禮拜固定去看的影集是《斷刀上尉》,內容演美國印地安人和卡士達將軍對抗故事。 我國小一年級時,村內有了第一台電視,是家住巷尾的蕭家所買,蕭伯伯外省人,蕭媽媽台灣人,有兩個女兒。蕭家起初開放讓鄰居進場,三個女人卻很龜毛,不久竟然宣布「...
文化研究
陳茻
4 月 15,2015
販賣理想錯了嗎?──從「台灣吧」的商業化現象談起
最近在網路上迅速竄紅的「台灣吧」創始人之一、每集的文本設計者,歷史系畢業的Thomas,是我的高中同學。看到昔日的同窗好友如今能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他與「台灣吧」的成功故事,我除了有些羨慕外,更多的是欣慰。 「台灣吧」的誕生僅出於幾個社會新鮮人對歷史與文化的熱忱,最初並未有賺錢的打算。因此,當規模漸大,營利與否就成了一個兩難的問題。 Thomas跟我說:「身為一個文院學生,...
‹
…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