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想想副刊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
,
司法人權
李芃萱
3 月 07,2015
這一站臺灣、下一站西藏?
「我爸爸在印度,姊姊和弟弟在尼泊爾,還有一個最大的哥哥在西藏。」貢卻一個個細數家人落腳的地點,卻好像在流離的過程中,把他們一個個遺落在路途上了;而他自己,則停留在臺灣,希望有一天能成為一個臺灣人。這也是大多數居住於臺灣、乃至於世界各地流亡藏人最典型的寫照。 在去年(2014)年底,貢卻終於得償宿願,與其他97名朋友一起拿到此生從未有機會擁有的護照。他出生於圖博(西藏),...
文化研究
,
音樂藝術
Snayian
3 月 03,2015
原住民啊,你的樣子究竟是什麼?
原MATZKA樂團之主唱MATZKA於原合約期滿後選擇以個人名義發行新單曲〈A Li Yang〉(排灣族語「朋友」之意),日前接受平面媒體專訪暢談此歌曲的創作理念,該篇報導[1]以〈主唱脫團出單曲,談原住民貪杯 Matzka恨鐵不成鋼〉為標題,MATZKA則大談「原住民的貪杯文化」、「喝酒沒節制」、「社會競爭力不足」、「要這些貪杯者別再沉溺下去」這些催生該歌曲的生活觀察。...
文化研究
藍士博
2 月 27,2015
行動,從理解與認同開始 ——共生音樂節的緣起與展望
二二八共生音樂節自2013年舉辦迄今,已逐漸由原本短暫週期的紀念活動發展成全面的、長期的、例行性的組織工作,這不僅是跨世代的合作成果,更可以見到新一代的創意與活力。雖然「共生」以音樂節為名,但是早在半年前便開始在各大學舉辦228事件相關電影放映會曁映後座談、歷史地景導覽、考前猜題放送與快閃宣傳活動;活動當天現場更有完整的靜態展覽、真人圖書館,以及全台社運議題、團體的聯合展覽。...
文化研究
,
歷史書寫
何敬堯
2 月 25,2015
【二二八68週年】我根本不知道二二八是什麼
我根本不知道二二八是什麼。 那時候,約莫是大二的學生吧,為了一個環島的計畫,我決定要鍛鍊起自己的體能與心肺功能,跑步、騎單車、游泳。因為學校位於公館,為了選擇一個地緣鄰近的單車路線,我在網路上搜尋地圖,最後挑了臺北市河濱的自行車道,沿著河岸,開始了一連串的自行車鍛鍊。 每次踩踏著腳踏板,也不免感覺無聊,所以我便開始觀察起附近,有一座臨河的公園引起了我的注意。許多年輕人在公園內溜滑板、...
文化研究
朱真一
2 月 21,2015
從〈Guai-sii、紫蘇、シソ(Shiso)〉談台灣語文
前言 最近寫了一客台語文的新詩〈Guai-sii、紫蘇、シソ(Shiso)〉,很多人可能不能瞭解這題目的全部意義,不過想一定跟紫蘇有關。跟日本人或老輩台灣人接觸過或來美國久一點,大概都知道shiso是什麼。 因為2月21日是「國際母語日」,很適合用此題目,來討論台灣語言及文化的多元性。以自己的經驗來寫,先來討論題目的意義,再討論台灣語言文化的多元性及詩本身。 Guai-...
文化研究
曾明財
2 月 14,2015
【眷村想想】國民黨鐵票區:回憶慘烈的眷村票守衛戰
國民黨在台灣統治半世紀,每次選舉,眷村都是所謂鐵票區,到了李登輝時代,主流、非主流之爭,鐵票才開始鬆動生銹。2000年總統大選,為了連戰和宋楚瑜相鬥更一分為二,2004年連宋合又大一統,竹籬笆世界後來則企盼馬英九的天命。 我唸小學時,第一次見識台中市議員選舉,村內在投票前夕熱鬧滾滾,軍方支持的某候選人站在吉普車上,進入巷子接受家家戶戶歡呼,沿途鞭炮聲不斷。 每到選舉期間,...
文化研究
朱俊豪
2 月 11,2015
淺論御宅文化中的文化差異性
身為浸淫日本ACG文化多年的阿宅,幾乎每一年都會看到差不多的新聞。而這類的新聞,則多半跟御宅文化與一般大眾文化的文化差異性有所關聯。須知,後現代社會中是多元文化並存的,尤其是台灣這樣獨特的移民社會,位居東亞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更是深受政治因素的影響而吸收許多週邊國家的文化,因此形成台灣內部社會獨特的多元文化景貌。 社會文化一直以來就有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區別,知名史學家Peter....
文化研究
Quý Miêu
2 月 07,2015
【越南想想】喂,你們台灣到底是誰的?
剛從台灣旅遊回來的朋友,法國人,生技研究學者,在週末聊天趴中,酒酣菸醺之際,突按捺不住似地對著我道:「我還是搞不清楚,你們台灣,到─底─是─誰─的?」 問這個問題,意思是:啊台灣不是中國的嗎?應該是跟香港一樣啊?怎麼我看半天,越看越迷糊? 我愕,心想,哇勒,啊你不是去走了一趟?還搞不清楚?學者當假的? 好不氣餒,卻仍然搶著答:「沒有誰的,台灣是台灣的。」 學者斟酒...
文化研究
曾明財
2 月 07,2015
【眷村想想】人在屋簷下:老爸「不得不低頭」的黨證
老爸黨齡有40年以上,卻私下罵國民黨近半世紀,如今這本老舊黨證,倒成為他重要紀念物品之一。 1946年,老爸在「第三飛機製造廠」台北辦事處擔任技工,國共戰爭爆發後,在國軍等於黨軍的時代,不久即入黨。老爸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他和其他台灣人同事為保住工作,都因此入黨,也是當年台灣最早入黨的一群。 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1953年換發新黨證,老爸編號「國登字81965號...
文化研究
,
歷史書寫
鄧旭峰
2 月 05,2015
不滅的西非朝陽:比亞法拉獨立夢
2014年5月30日,在瑞典馬爾默、德國漢堡、丹麥哥本哈根、西班牙維多利亞、印度新德里和全球數十個都市街上,一批奈及利亞移民和留學生發起第一屆比亞法拉紀念日(Biafra Remembrance Day),他們揮舞著一面人們陌生的紅黑綠太陽旗,高舉著許多軍人、飢民和被屠殺平民的照片。 要了解這些人和這面旗子背後的辛酸故事,我們要從19世紀末的奈及利亞談起...
‹
…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