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滅的西非朝陽:比亞法拉獨立夢

友善列印版本

2014年5月30日,在瑞典馬爾默、德國漢堡、丹麥哥本哈根、西班牙維多利亞、印度新德里和全球數十個都市街上,一批奈及利亞移民和留學生發起第一屆比亞法拉紀念日(Biafra Remembrance Day),他們揮舞著一面人們陌生的紅黑綠太陽旗,高舉著許多軍人、飢民和被屠殺平民的照片。

要了解這些人和這面旗子背後的辛酸故事,我們要從19世紀末的奈及利亞談起

位於西非的奈及利亞地區種族錯綜複雜,但是演變到近代主要被三個族群所支配:北方的豪薩(Hausa)、西南方的約魯巴(Yoruba)和東南方的伊博(Igbo)。豪薩族人口為三族中最多,成員多信奉回教,政治經濟為當地蘇丹所掌控;約魯巴族人口數為第二,占據了西南方的海港,實行專制但民風較豪薩自由,東南方的伊格博族則長期以部落或宗族為單位,實行地方自治。

1900年英國人殖民奈及利亞後,約魯巴族首先西化,建立起全非洲大陸的第一支全數黑人的西化官僚體制、現代化醫院和警察系統;英國人看到伊博族的民風自由,懼怕萬一伊博族先受到西方薰陶後會危及殖民統治,所以在約魯巴族歸順後才開始進入伊博族區,但是伊博族學習能力極強,而且當地豪族樂於把子女送去英國,接受西式教育,伊博族很快就追上了約魯巴族,擁有為數眾多的知識分子且普遍接受基督教。伊博族在西化之後人口快速增長,迫於人口壓力,伊博族不斷往其他地區遷移找工作。伊博族人非常擅長做生意,1950年代時伊博族已經掌控了奈及利亞多數的銀行和地方商會。

為了維持統治穩定,英國行政官認用北方保守封閉但是為數眾多的豪薩人統治奈及利亞,殖民時期時奈及利亞議會絕大多數是豪薩裔的議員。這種做法讓本來已經很做綜複雜的種族矛盾激化,從1940年代開始,約魯巴和伊博族不斷抗爭要求奈及利亞獨立,而北部的豪薩族自知沒有英國人罩競爭力比不過南部的鄰居,則堅決捍衛殖民體制。二次世界大戰後,大英帝國財政困難,無法維持殖民政府運轉,但是又覬覦奈及利亞世界第二大石油產國的地位,而伊博族居住的東南部又是重要油田所在,英國於是開了一個條件:英國和平撤出,但是伊博族和約魯巴族必須留在奈及利亞,不准脫離。在懼怕與英國人打仗的心態下,約魯巴和伊博人接受了英方條件。1960年奈及利亞脫離英國獨立。

奈及利亞地圖。西南方的 Lagos 是奈及利亞及全西非第一大港和奈及利亞前首都,主要居民是約魯巴族;豪薩族主要分布在北部,Abuja 是奈及利亞政府1991年設計出來的都市並取代 Lagos 成為首都, Enugu 是伊博族區的政經和文化中心。(圖片來源: BBC News)

五年之後許多伊博族人發現自己實在無法忍受不斷揮霍政府預算的豪薩族支配的政府。1965年五名伊格博族中校發動政變,刺殺了豪薩族首相Abubakar Tafawa Balewa並擁護伊博族軍人,中將Johnson Aguiyi-Ironsi成立軍政府。Ironsi上台之後,卻為了鞏固政權,向豪薩族示好並推行許多偏袒豪薩族的政策。伊博人的憤怒於是更為加深。

伊博族此時掌控了奈及利亞許多私營的電台,伊博族開始利用媒體展開傳播戰,公開批判嘲笑豪薩族的官員。豪薩則決定發動另一次政變,把政權完全奪回。1966年7月,豪薩族軍人突襲政府,擁護豪薩族少校Yakubu Gowon。在7月到9月間豪薩族軍人在北方大肆屠殺伊博族基督徒和知識份子,數千人喪失性命。

奈及利亞版二二八震驚了東南方的伊博族人。中校Odumegwu Ojukwu,以種族清洗,選舉舞弊和貪汙腐敗為理由,在1967年5月30日宣布伊博族支配區域獨立,建立比亞法拉共和國(Republic of Biafra)。 比亞法拉在伊博語裡是「上升的朝陽」。

伊博族的處境雖然受到許多歐美知識份子的同情,但是面對石油利益,歐洲多數國家選擇支持奈及利亞政府,當時的世界三大超強裡,英國和蘇聯明確表態支持奈及利亞政府並提供大量軍火;美國宣布中立,但是暗中給予奈及利亞政府援助。法國、以色列和葡萄牙雖然同情比亞法拉,但是不敢明說,只能暗中偷渡少量的食物和物資給比亞法拉。全世界公開承認比亞法拉的國家只有六個:尚比亞、羅德西亞、南非、加邦、象牙海岸和坦尚尼亞。

奈及利亞有10萬大軍、英式裝備、蘇聯裝甲車和絕對的人口優勢,而比亞法拉只有8000名地方民兵,也沒有什麼海峽或高山天險。奈及利亞封鎖了所有比亞法拉對外的公路、港口與航班。但是1967年的戰況卻出人意料,小小的比亞法拉擊退了奈及利亞從四面八方而來的攻擊,伊博族人全民投入戰爭生產,誓死與奈及利亞對抗。1967年奈及利亞軍傷亡慘重,僅僅拿下兩個軍事要塞,而死傷已過萬人。

1968年戰爭陷入膠著狀態。奈及利亞開始從約魯巴族募集新兵力,而比亞法拉能作戰的軍隊已經膨脹至20000人。比亞法拉的英勇表現感動了許多歐洲人,歐洲開始有民間團體募集資金,給予比亞法拉空投援助和醫護人員與器材,許多歐洲退伍軍人,包括瑞典伯爵,資深飛行員Carl Gustav von Rosen,進入比亞法拉幫助伊博族人,給予戰略指導。在歐洲志工與傭兵的協助下,比亞法拉建立起了自己的國產空軍,不斷反擊奈及利亞軍隊的補給線。

奈及利亞被比亞法拉打到惱羞成怒,開始採用殘酷的戰法──大量屠殺平民和嘗試入境的志工,同時向英國求援。奈及利亞在1968年把比亞法拉圍到幾乎斷糧,比亞法拉境內有200萬人餓死,但是伊博族人苦苦支撐,拒絕一切奈及利亞提出的談判條件。有錢人捐獻出自己的工廠和私用車給軍隊,平民把自己的餘糧分給戰士。

1970年,比亞法拉終於支撐不住。奈及利亞軍隊從南邊的海港Harcourt長驅直入一直衝到比亞法拉北部,把國境一分為二。此時比亞法拉已經毫無勝算,1月底,比亞法拉國會流亡至象牙海岸,比亞法拉被奈及利亞重新併入版圖。

統一後的伊博族人因為1/5的人口喪生於獨立戰爭,政經勢力大衰。伊博區的重建然而很迅速。伊博族人勤奮向學,樂於接受新知,和擅長做生意的特質讓伊博族在經濟上再次超越奈及利亞的其他地方。伊博族人今天支配了奈及利亞多數的金融、保險、銀行和交通工業。似乎伊博族人已經融入了奈及利亞一部分,但是民族獨立的夢並未真正熄滅。

40餘年來,奈及利亞政府在教科書上盡可能的避免討論比亞法拉,但是資訊與網路的普及讓許多伊博族的年輕人再度認識當年曾經屬於自己的國家。伊博族長期以來受到的政治不公平待遇(至今奈及利亞不曾出過伊博人總統,而且伊博族地區的石油收入長期被中央政府浪費)和奈及利亞政府對於境內恐怖組織的無力作為,都助長了伊博民族意識的再度茁壯。21世紀的伊博族區內開始出現懸掛著比亞法拉太陽旗的住宅和餐館;伊博族人出產了本地品牌的啤酒「Hero」, 上面印著比亞法拉國徽;2012年11月,一百多名伊博族人上街示威,被奈及利亞政府以叛國罪逮捕。比亞法拉獨立的問題,在伊博族青少年間也開始從檯面下討論逐漸公眾化。

當然,目前伊博族裡支持脫離奈及利亞的人口是少數,多數伊博族人希望穩定保持在奈及利亞裡的經濟優勢,不想和北部翻臉。但是在越來越多伊博族人開始重新找回那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之際,伊博族是否會繼續深化和奈及利亞的融合,或是民族主義將再一次覺醒,伊博族人最後重圓當年的比亞法拉夢?恐怕還要再等個十數年我們才能看到故事的結局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