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諾丁丘狂歡節:台灣地方首長選舉可以學到什麼?

友善列印版本

有趣的是,「街舞」(street dance) 成為了台灣選舉的熱門行程,為候選人展現與年輕人在一起的方式喔。「街舞」,廣義為在馬路或廣場上等非正式場合,隨音樂而起舞。但約至1980年代,漸有了特定的指稱:美國黑人區的年輕人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在街道上發洩情緒的運動,演繹成的時尚文化,如: breakdance (霹靂舞)、locking (鎖舞)、popping、waacking等,其發展與嘻哈 (Hip-hop)文化和說唱 (rap) 音樂,連成一氣。不論是廣義或狹義,這些在街頭上起舞,都有一個特色:爆發力特強,且經常舞鬥。

說起「在街頭飆舞」,莫過於倫敦的諾丁丘狂歡節 / 嘉年華會 (Notting Hill Carnival)。台人似乎都聽過狂歡節 / 嘉年華會,也許很嚮往,甚至已參加過,但背後的種族衝突,一路走來的堅持,如何從仇恨轉向文化的歡慶,少為人知。筆者覺得這值得族群衝突的台灣,學習更開放更包容的態度,特別是近日來的地方首長選舉,是否可以期待某些城市的候選人,有這樣的眼光、創意與魄力,提出屬於該城市的嘉年華會之藍圖,融合族群,走向國際?

倫敦的諾丁丘狂歡節 / 嘉年華會,以 Samba (桑巴舞) 為主。由於 COVID 疫情,停辦了兩年,今年於8月28和29兩日盛大舉辦。諾丁丘是一個充滿活力、多元的富人區,以其五花八門的古董和復古時尚 (包括:音樂、服飾、書籍、藝術品、食品) 市場而聞名。1999年英國的浪漫喜劇電影,由Julia Roberts 與Hugh Grant 合演,劇情從一間獨立書店展開,即在此街拍攝,並以此丘為影片名Notting Hill。

Samba (桑巴舞),根源於非洲,帶有宗教儀式的舞蹈,16世紀起,通過葡萄牙人所販賣的黑人奴隸,帶到巴西,逐漸演變成巴西狂歡節的象徵。在18-19世紀,又通過英國人所販賣的加勒比黑人奴隸,暨二戰後,加勒比黑人應邀到英國重建,在工廠和醫院等灰色地帶工作,桑巴舞狂歡節又在倫敦的諾丁丘,繁衍起來,而它的起源,卻是一場血腥的種族暴動。英國黑人的政治活動家 Darcus Howe曾說過:「如果諾丁丘沒有種族暴亂,我不相信我們會有諾丁丘狂歡節。如果不是Kelso Cochrane被謀殺,狂歡節就不會發生。」

黑人Cochrane 出生於加勒比海 Antiguan, 於1954年移居倫敦,在諾丁丘定居,以木匠維生,努力掙錢,準備學習法律。不幸於1959年32歲時,被一群白人年輕人用刀刺殺致死。事發後,黑人人權活動家者 Claudia Jones,開始組織「慶祝加勒比海文化活動」,以回應白人種族主義者的仇恨,她在 St Pancras Town Hall舉辦了一場「室內加勒比狂歡節」,由英國廣播公司 (BBC) 轉播。

還有,一位印地安和俄國混血的社區活動家Rhaune Laslett,於1964年舉辦了第一場兒童街頭小節慶 (fayre),試圖緩解持續緊張的種族衝突。她表示:「儘管西印度群島、非洲人、愛爾蘭人和其他許多民族,都生活在這個非常擁擠的街區,但我們之間的交流很少。如果我們能讓居民們有參與的願望,那麼這只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著名的黑人音樂家Russell Henderson慨然接受邀演,共襄盛舉;並在 1966年,毅然帶領其鋼鍋樂隊 (steel band),一路奏樂穿過 Portobello Road,所經之處,人們聞樂走出家門,或聚集在大街,或尾隨樂隊,跟著鋼製的鍋鼓 (steel pan) 節奏起舞。頓時間,兒童的街頭派對 (street party),變成了成人的遊街狂歡, 第一届諾丁丘狂歡節於焉誕生。

「桑巴樂起,人皆舞動,無動於衷者,廢人也。」(這是常被引用來形容桑巴樂的感染力!)

1973年,加勒比諸島嶼的住民,各著其傳統的服飾,和鋼鍋樂隊,一起在街頭遊行狂舞,形成了化裝舞會。1975年,在傳統的 Calypso music和 Soca music 中,更引進了牙買加的聲音系統 (Sounds System),發展Reggae music和 Ska music,打碎了苦澀和尖刻的生活真相,與幽默和律動混合。不過,狂歡節一直沒有獲得當地政府的許可,警察的介入是企圖封鎖節慶,從1976年起,不時發生了警民衝突。媒體對狂歡節的報導,越來越傾向將活動,與騷亂及犯罪連繫起來。越來越多富人,呼籲將狂歡節從諾丁丘移開,甚至關閉。查理王子是少數支持該節慶的上流人物,Leila Hassan在英國藝術委員會 (Arts Council England) 發起運動,認可諾丁丘狂歡節是一種藝術形式。直至1987年一次嚴重的警民對抗後,政策開始轉變,狂歡節獲准舉行,警方改採和解的疏通。

諾丁丘狂歡節, 彰顯了流放的加勒比黑人的文化,不過,與在地的英國文化之根源經常被忽視。David Dabydee 教授指出:「狂歡節對英國文化並不陌生。18世紀的 Bartholomew Fair和 Southwark Fair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和釋放的時刻:有雜耍、扒竊、嫖娼、喝酒、化裝舞會, 譬如:人們打扮成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沉迷於粗俗行為。它讓人們有自由的空間,但出於道德理由和反威權行爲,它被禁止了。」諾丁山狂歡節單槍匹馬地恢復了這一傳統,這對英國多元文化,特別是倫敦社區的包容性,有積極的慶祝作用。

56年後的今天,諾丁丘街區的歡慶,已經發展成儘次於巴西,世界第二大狂歡節,為歐洲最大的街頭節慶。臨前一晚,沿線十之八九的居民「逃離」家園,而商家們一一嚴加防備——當眾人們完全地解放,什麼瘋狂的事都可能發生——所以紛紛在櫥窗釘上木板。在天將黑前,一個接一個年輕人已蹦出來了,隨心所欲地在木板上,或塗鴨,或噴漆,抒發各種議題,開始嗅到狂歡節的為所欲為啦!

依照慣例在八月最後一個weekend bank holiday,第一天周日是兒童狂歡日,這是個家人和學校老師出動的日子,重視教育與傳承,今年湧來了 1.4百萬人;第二天周一是成人狂歡日,這是個擁抱不同文化的人,不管是獨裁是貧窮,大家就在當下大街小巷跳舞狂歡,今年湧來了2百萬人。 與會的人們,個個裝扮得花枝招展,在大街小巷,隨著大卡車音樂飆舞鬥舞;Calypso是加勒比群島上,流傳的一種即興諷刺歌,每每根據時政和社會熱點,改寫歌詞,曲調輕鬆幽默,歌詞俏皮好玩;鋼鼓的振動,響亮得足以讓人感受到拍子,不知不覺地「心受驚」「肉跟跳」,不管老少,不管男女,不管膚色,留守的居民也在自家陽台開趴,連穿制服的警察也情不自禁地,隨之搖身擺頭,人們是那麼地完全融合,那麼地純粹快樂,誰說快樂是需要花錢買的?!

當然,在倫敦一小塊狹長的丘坡街上,舉辦這樣一個人流龐大的活動,公共的安全一直存在挑戰。今年,狂歡會上共逮捕了209人,其中46人涉嫌襲擊,36人涉嫌藏毒,33人涉嫌持有攻擊性武器,27人涉嫌違反公共秩序,8人涉嫌性侵犯,10人因持有精神活性物質,7人因酒後或吸毒駕駛,5人因刑事損害,1人因盜竊和搶劫,35人因「其他」被捕。 最令人遺憾,一名21歲說唱的黑人歌手,在曲終人散時,被刀刺傷致死。

緊接而來,又是聽到「將狂歡節從諾丁丘移開,甚至關閉」的反對聲。不過,倫敦市長Sadiq Khan(出身巴基斯坦回教的家庭,父親是公車司機,母親是裁縫師)感謝緊急服務部門的督導,儘管發生了暴力事件,重申:「諾丁丘狂歡節是形塑倫敦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們期待台灣這些市長候選人,跟跳「街舞」,不只是選舉場的作秀造勢,而是有願景,有所作為,不畏反對聲量,建立與維護台灣文化的多元性,創建屬於台灣人的街頭狂歡節慶。

關鍵字: 桑巴狂歡節諾丁丘英國街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