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教育文化熱門
教育文化
,
電影戲劇
,
司法人權
,
社會安全
吳國玄
10 月 06,2012
《姊妹》:室外廁所與基本工資
取材自同名暢銷書的電影《姊妹》(The Help),是一部涵蓋種族、女權、階級議題的電影,並透過輕鬆詼諧的方式來呈現這些沉重議題。主角配角表現皆精采到位。最近基本工資議題延燒,讓我想起片中反派角色:希莉。 希莉在片中壞事幹盡。她待人刻薄,連親生母親也不放過;她不願幫助窮人,聲稱不借錢給幫傭是對她好;她種族歧視,蓋室外廁所致力於落實完全的種族隔離;她謹守家庭價值,為鎮上少婦結婚生子的領頭羊。...
教育文化
簡志忠
10 月 05,2012
快樂學習–孩子的祕密基地(下)
民國九十七年,幾個老「文藝青年」,為了實現讓全國319個鄉鎮的小朋友都能像大都會的孩子一樣,看到國家劇院級的藝術表演,紙風車開始長達五年,走遍全國各鄉鎮,包括離島,還有離島的離島的「藝術下鄉–孩子的第一哩路」活動。 總共演出381場後,去年十二月三日,「藝術下鄉–孩子的第一哩路」在台北的萬裡畫下感人的句點。總計來看表演的大人小孩高達八十萬人次,捐款人達26,710人次,...
教育文化
簡志忠
10 月 05,2012
快樂學習–孩子的祕密基地(上)
第一次和小翠接觸是在桃園的一家足部按摩店,球賽後,當地的朋友好意招待我們夫婦,他說小翠手藝好,可以幫助消除腳部疲勞。然而身形瘦小的她,引起我注意的是她手腕上清晰的幾道割痕。 朋友說小翠是單親媽媽,獨自撫養一個國一的兒子;為了這個了不起的媽媽,我和內人買了一本九折券,往後每個月最少一兩次從台北開車到桃園按摩,漸漸成了朋友以後,我們才知道她的辛酸故事。 她是越南人,...
教育文化
,
全球脈動
林世煜
9月 25,2012
台灣是初熟的果子—美索參訪後記(下)
我出生在50年代初期,小時候喝過美援的脫脂奶粉,上過教會的主日學。只要背得出聖經的章句,就有一張洒著銀粉的聖誕卡當獎品。成年以後,我親眼目睹國際特赦組識 (Amnesty International, AI) 的代表,在美麗島事件之後,進入《八十年代》雜誌辦公室,和康寧祥先生,司馬文武等人商討救援大計。近年來,有幸參與挖掘白色恐怖真相的活動,聽到更多國際人權組識長期營救台灣政治受難者的故事...
教育文化
,
全球脈動
林世煜
9月 25,2012
台灣是初熟的果子—美索參訪後記 (上)
九月十日,李榮源Kevin帶我們去Piwadi先生的家。在離開美索Mae Sot不遠的山區,一個克倫族Karen的部落。美索位於泰國最西境,和緬甸隔著一條小河相望。 Piwadi先生是克倫人,在「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aipei Overseas Peace Service / TOPS」美索工作站18年,是最資深的三朝元老。美索是泰國西部的邊境城市,隔一條界河,...
教育文化
,
環境經濟
,
休閒育樂
陳其澎
9月 24,2012
不要填埤塘
官方,埤塘的冷面殺手。 報載,為了發展桃園航空城,桃園縣政府決定將十七公頃埤塘以區段徵收的方式,納入航空城用地。本人覺得桃園縣政府此舉真正是一手唸經,一手摸奶的兩面手法:一方面信誓旦旦地將桃園縣所有埤塘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候選地;同時又規劃一些示範埤塘,做為民眾休閒與生態環境教育場址。而在另一方面卻肆無忌憚地消滅埤塘,此種舉措不禁讓人覺得桃園縣政府是否患了精神分裂症。...
教育文化
,
文化研究
,
社會安全
鄭鴻達
9月 22,2012
勿過度解釋族群衝突議題
族群一直都是臺灣紛紛擾擾的主要亂源,不只對外勞及新移民歧視與打壓,長期以來,這個議題便一直困擾著我們。 族群議題又常被擴大解釋,而出現性質上有時間上的承先啟後,卻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族群紛爭類型,分析如下。 省籍(語言、文化)衝突: 主要盛行自中國國民黨撤退來台至全臺開放直普選後。其雛型是以來臺時間先後及母語之不同所生。常見的呈現或爭議的方式有「外省人打壓閩南人」、「...
教育文化
,
中國問題
吳叡人
9月 20,2012
歷史與自由的辯證:關於香港國民教育學科爭議的反思(下)
民族主義從西方向世界各地擴散,在十九世紀末激發了中國的民族主義,而這股強大的意識型態與政治運動開始逐步將一個古老的帝國改造為現代民族國家。從十九世紀末到1950年代的半世紀,可謂現代中國民族國家與認同形成的關鍵期。 然而1842年即割讓給英國的香港,卻自始至終未曾(直接)參與這個過程。1895年割讓給日本的臺灣,同樣也在中國民族主義興起之前,就離開了中國歷史的軌道。...
教育文化
,
司法人權
沈雁
9月 20,2012
擁抱同志,越早越好
我記得小時候,當我慢慢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同志,發現自己翻閱雜誌不會去看女人的胸脯,而卻對於綜藝節目中有「猛男」眼睛一亮。也記得國中的時候,不敢在一般晚上看,會半夜偷偷打開電視看了「孽子」,那時候的自己,充滿著罪惡感。 國小的時候,對一個男生很好,那時候不知道什麼是同性戀,只覺得很喜歡跟這個人在一起。到了國中以後,這個名詞開始出現,而且開始意識到,這似乎是一個不正常的事情,更多的時候,...
教育文化
,
中國問題
吳叡人
9月 20,2012
歷史與自由的辯證:關於香港國民教育學科爭議的反思(上)
最近香港特區政府試圖在小、中學推行德育與國民教育學科的政策,激起香港公民社會的強烈反對。長久習於自由的港人拒絕北京的洗腦教育,應是可預期之事,然而從一海之隔的臺灣觀之,這個事件的世界史意義卻是清晰無比:如果97領土轉移意味著中國在香港進行國家權威建構(state-building)的開端,那麼國民教育學科則是中國想要把港人改造成「真正的中國人」的民族塑造(nation-building)...
‹
…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