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之南】勝者一無所獲——黑島傳治與農民文學

前言:總括而言,在日本農民文學的譜系中,尤其在小說反映近代史現實方面,黑島傳治(1898-1943)的存在可謂相當突出。他的作品核心訴求明確,大多描寫故鄉貧苦農民的生活磨難,以及他們被地主欺凌壓榨最後掉進人財兩失的困局裡。這種寫作風格似乎比同時代作家更早呼應了卡夫卡(1883-1924)小說中的荒謬性。

「美日半導體協議」打垮日本半導體?又是經典「疑美論」

近年來台灣流傳許多關於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謠言,認為台積電赴美設廠是美國要打壓台積電,甚至美國要炸毀台積電,原因是台積電威脅到美國,就如當年日本半導體威脅到美國一樣,於是美國施壓日本簽訂美日半導體協議,最後打垮了日本半導體業。

這些錯誤的結論,基本上是來源自對資通訊及半導體產品產業認識不足,且也缺乏對國際貿易的常識。其中有些甚至來自對資通訊界完全外行的媒體,其在缺乏專業的學經歷背景下,不禁令人懷疑其動機只是為了打擊台灣與台積電,而故意放出分化美國與台灣的關係。

美日半導體協議的背景

半導體理論源自二戰前歐洲的量子力學後,應用面在美國(矽谷)被發揚光大。而後日本取得授權後把產品的量產做到極致。眾所皆知,日本工作文化以嚴謹、可靠以及專業聞名全球。日本半導體當年把美國半導體在DRAM打的滿地找牙,連當年英特爾的傳奇創辦人安迪葛洛夫也不禁佩服這個可敬的對手。

【影像內外】日治時期的深刻影評:談吳坤煌的〈日本電影的勝利《田園交響樂》:兼談知性文學〉

伴隨本土化的腳步,1990年代中期開始,日治時期電影的發展逐漸受到重視,研究者不斷探尋台灣電影的第一次,諸如第一次的放映、第一家電影館等。不過,到底當時的台灣人是如何理解電影的?1990年代中期,這個問題還未能充分展開。近二十年來,日治時期人物日記的接續出版,我們可以在喜愛看電影的黃旺成、吳新榮乃至葉盛吉的日記當中,看到他們的觀影心得,進而了解這些文化人、知識人對電影的偏好與看法。

【野球人生】棒球強權的起點:從強大的投手開始(三)

202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上個月剛剛結束,台灣由於失分率高(每個出局數平均0.295分),在A組五隊都是二勝二負的狀況下,不幸以排名墊底作收,2026年經典賽必須從資格賽打起。

另外沒有兩個晉級的球隊,荷蘭的失分率是0.186(共失19分),巴拿馬是0.200(共失21分),其他四隊之分率都在2.00以內,但台灣失分率接近3,失分31分比巴拿馬足足多了10分,雖然得分最高(26分),卻因為賽制是先比失分,台灣就這樣錯失了晉級的機會。

無可否認的,台灣在今年世界經典賽能夠擊敗荷蘭與義大利取得兩勝,實在很不容易,代表隊上上下下的認真,打出兩場令人激賞不已的好比賽,比賽期間打擊與防守的整體表現都很好,觀眾們也都看得很過癮,然就事論事而言,這次的陣容,贏兩場已經等於把戰力最大化了,投手的整體表現比其他國家略遜一籌,這是事實,如何讓整個台灣高階棒球的投手水準得以顯著提升,必然是將來強化台灣棒球整體實力的第一要務。

【影像內外】「美台團」再考

筆者先前在〈美台團考〉一文當中,考證美台團的成立時間。一般對於美台團的成立時間,多以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與葉榮鐘五人合著的《台灣民族運動史》所述為基礎,認為蔡培火以文化協會成員祝賀母親的壽金為基礎,赴日本購買器材與影片,1926年開始巡映。電影放映前,還會唱起〈美台團團歌〉。

為何考證?

【新書推薦】42.195公里的夢想追逐:關於奧運馬拉松的熱血故事

2023東京馬拉松已經在3月5日圓滿結束,根據官方手冊資料顯示,台灣跑者本屆參加東京馬人數高達1009人,是海外跑者人數第二名,僅次於美國的3076人,前五名分別還有英國(996人)、中國(908人)、泰國(826人)。加拿大、德國分居參賽人數第六與第七。

在此之前、日台交流協會在2月22日曾在臉書公布參加今年東京馬拉松的選手可得日台友情T-Shirt一件,主因是有今年的跑者曾經跟日台交流協會表示想要請其授權使用日台友情logo在今年東京馬拉松使用,但因為日台交流協會內部規定表示不方便,而改直接大方贈送T-Shirt,雖說是限量贈送,但發文不到兩個小時就全部送完,日台交流協會也沒有想到台灣人參加東京馬的人數會這麼多吧。

【野球人生】棒球強權的起點:從強大的投手開始(二)

第一集連結


上一集我們提到投手的實力如何對一個球隊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強大的投手戰力最終能讓球隊在每一個面向都得到強化,在最後一段也說到,從高階棒球的投手水準可以準確看出一個國家棒球的強弱。

一個球隊想要擁有堅強的投手戰力,好的投手教練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如果讓阿宏叔叔掌管一個球隊,一定會對投手教練精挑細選,教練團薪水最高的不見得是總教練,反而可能是萬中選一、千方百計、三顧茅廬請來的投手教練。

【老番講古】臺灣人以前會不會吃牛肉?

吃牛肉的悠久矛盾傳統

前幾日三立電視台來問我:臺灣人吃牛肉的悠久傳統,老番(編按:作者本人)言談提到歷史上禁歸禁,但每年官方主催的祭孔,太牢三牲還是不缺大羹牛肉湯。

其實只要稍查文獻,傳統時代的官方刑律、民間莊規,以及宗教勸善,都不斷在嚴禁人民宰牛吃牛肉,「食了牛犬,地獄難免」,可是事實的另一面是「不食牛犬,功名不顯」。

顯然,臺灣文化中的「中華文化」包藏著人們不太願意審視的幽暗、矛盾面。或許由於選擇不願意面對或忘記,所以會推說臺灣人本性善良,食牛肉,是荷蘭人教的,是日本人,是戰後外省人傳入的。

【勵馨想想】關於霸凌,我們都還可以做得更多

今年(2023)年初的韓劇「黑暗榮耀」倍受好評,描述女主角在學時被一群擁有財閥背景的同學無端霸凌,即便向師長求助也沒有好轉,甚至還遭師長羞辱與打罵,種種的傷害讓女主角「黑化」,展開縝密的復仇計畫。

逆襲的劇情固然大快人心,但也有許多人分享說看完後心有戚戚焉,甚至過往遭受霸凌的回憶又再次浮現在腦海中。其實這齣韓劇的核心「霸凌」──尤其是青少年霸凌,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我只是很害怕 自己看起來沒朋友

高菁穗

勵馨基金會新竹分事務所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