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半導體協議」打垮日本半導體?又是經典「疑美論」

友善列印版本

近年來台灣流傳許多關於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謠言,認為台積電赴美設廠是美國要打壓台積電,甚至美國要炸毀台積電,原因是台積電威脅到美國,就如當年日本半導體威脅到美國一樣,於是美國施壓日本簽訂美日半導體協議,最後打垮了日本半導體業。

這些錯誤的結論,基本上是來源自對資通訊及半導體產品產業認識不足,且也缺乏對國際貿易的常識。其中有些甚至來自對資通訊界完全外行的媒體,其在缺乏專業的學經歷背景下,不禁令人懷疑其動機只是為了打擊台灣與台積電,而故意放出分化美國與台灣的關係。

美日半導體協議的背景

半導體理論源自二戰前歐洲的量子力學後,應用面在美國(矽谷)被發揚光大。而後日本取得授權後把產品的量產做到極致。眾所皆知,日本工作文化以嚴謹、可靠以及專業聞名全球。日本半導體當年把美國半導體在DRAM打的滿地找牙,連當年英特爾的傳奇創辦人安迪葛洛夫也不禁佩服這個可敬的對手。

除了製造時日本產品的良率高於美國,導致日本產品的成本優勢外,另外一個日本製造舉世聞名的特色就是可靠度,這項特色他們自稱第二大概也沒人敢稱第一,日本產品在使用後的平均失效時間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MTBF)非常長。就如被問到台灣人赴日為何很愛買日本藥品一樣,日本製產品可靠深植人心

在成本低高可靠的產品優勢下,同一規格(都是由JEDEC定義)跟日本在電腦市場競爭的美國DRAM產品只好節節敗退。這對美國的半導體廠商當然不是好消息,講求互惠的國際貿易市場上,美國DRAM產品遲遲在日本打不開市場,於是美國廠商指控日本以低價傾銷美國市場,故引起政府的反傾銷調查,最後1986年美國與日本簽訂了美日半導體協議。

協議主要內容有三:一、暫時中止調查與反傾銷制裁。二、兩國致力於拓展外國在日本市場市佔率。三、日本同意不在美國與第三國傾銷。上述三要點對於國際貿易協議不熟的讀者可以簡單想成就是要求DRAM必須維持一定的價格販售,不能以低價賣出,而且效力不只在日本市場,而是全球市場的DRAM都必須賣高價。

美日半導體協議不只讓美國半導體產業受惠,甚至也加強日本半導體實力

以上面的美日半導體協議內容要求不能以低價販賣,以當年美日產品DRAM在全球市佔高達8成的環境下,某種程度可視為是價格壟斷,以今日反托拉斯/反貿易/公平交易市占率達三成就可能達到警戒線情況下,如果今日看來、當年如果不是由美日政府出面簽訂,而是由廠商自行簽訂,早就被以反托拉斯法移送法辦了。以今日台灣最流行的買賣雞蛋為例,消費者能想像幾個總市佔率高達八成的雞蛋供應商聯合行為定價不可低於某個價格嗎?

上述美日半導體協議,根本是爽到美國和日本的半導體業者,對於其他地區的消費者當然馬上跳起來,當年中國剛改革開放且接近天安門事件,除美日外最大的經濟體就是歐洲共同體(也就是歐盟的前身),歐體看到美日DRAM的聯合行為在勸說無效後,馬上告上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前身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指控美日聯合操作DRAM價格。 由此可知,如果只談美日半導體協議對日本DRAM產商的效應,只是讓他們合法正當的把荷包賺滿滿,根本不是未來失敗的原因。

90年代的半導體出海口不是只有DRAM

如果要更檢視日本半導體盛世的90年代,讓我們回到90年代的資通訊產品。那個年代雖然沒有跟今天跟電腦很像的電視,手機還停留在第一代類比式行動電話,也沒有一堆可以上網的手錶、眼鏡、監控設備,但除了大型電腦與個人電腦外,另外一個半導體的主要出海口就是電視遊樂器。

電視遊樂器可視為一個小型電腦,但其處理晶片(CPU)不像大型電腦被全被美商掌握(大型電腦使用SPARC, Alpha…。個人電腦使用x86晶片),但日本半導體廠商卻在CPU方面發光發熱,1995年推出的世嘉(SEGA) 土星(Saturn)電視遊樂器就是使用日立Hitach開發的SH-2處理晶片。

另外一個經典例子就是Playstation(PS),除了第一代PS,SONY沒有把握能大賣外,從第二代PS2 (2000)使用的Emotion Engine(EE)到第三代PS3(2006) Cell處理晶片都是日本半導體技術與商業能力的展現。其中EE內建當時(2000年)類似Intel最新的MMX技術的SIMD,顯示當時日本的半導體技術還是世界最先進的地位, 用1986年的美日半導體協議完全不適用也無法解釋為何90年代甚至延伸到21世紀初為何日本的處理晶片能夠繼續大賣。

那為何日本DRAM在終端產品失敗?與同是終端的汽車業比較

日本汽車製造業在全球市佔率數一數二,尤其是TOYOTA的品質與耐用更是享譽國際,為何日本的汽車業數十年來在全球地位屹立不搖,但半導體卻不行? 主要原因就是在於終端應用的產品特性。汽車業所講求的就是品質、安全與耐用。日系車在全球消費者眼中就是這類特質的翹楚,但終端消費資通訊電腦產品呢?

90年代DRAM主要的應用就是個人電腦,而個人電腦的壽命遠遠不及汽車。作業系統平均3到4年就改朝換代(Win3.1 Win95 Win98),一旦新的作業系統問世需要更快的運算能力,基本上等於重新買一台新的個人電腦,完全不需要可以終生保固(因為用不到這麼久)。也因為很快就要買新的,低價便宜(不可靠沒關係)是在市場競爭的唯一要素。

日本製造缺乏彈性,以及在低價低成本市場競爭能力

日本半導體在終端應用的失敗原因,以筆者在業界的經驗,也許是日本人向來的工作文化和教育生活態度,使得日本半導體廠商在終端應用的方面對於快速反應、低價低成本的市場環境適應不良。以1986年美日半導體一紙協議來解釋為何日本半導體會失敗,甚至擴大至台灣台積電也終將被美國政府打壓失敗,純是外行人想當然耳的囈語,至少在彈性和成本控管這兩項,都是台積電強大的競爭優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