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全球化同心圓理論:美中半導體競爭的主因不是地緣政治,而是摩爾定律

友善列印版本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2023年7月4日受邀出席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並以「重新定義全球化」進行專題演講。張忠謀指出,全球化的基礎是「各持經濟比較優勢的分工合作」,而全球化之下的美中關係,也已經定調為「競爭與合作」,至少目前「競爭」成分高於「合作」。

張忠謀創辦人認為全球化也被重新定義為「在不傷害本國國安、不傷害現在或未來的科技領先條件下,允許本國企業及同盟國企業在國外牟利,也允許外國產品與服務進入本國。」,且美中都彼此有此要求。最後也留下這個問題給大家思考與回答: 「這樣還算全球化嗎?,這個問題留給你們回答」。

筆者試著回答張創辦人提出的考題並提出科技全球化同心圓理論來討論這科技業數十年來最大的變局。自從川普前總統開啟對中國關稅第一槍後,筆者即指出這不是川普個人隨意的舉動,而是價值選擇之戰。在2019年美中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和解時,也曾指出美中之間不會真正達成和解,因為這是歷史的必然。

美中科技在過去數十年會相安無事是因為科技交流不頻繁,二十多年前科技產品主要只有電腦,而且是專業人士為主要使用者。如今、科技打破了地理、空間的限制,半導體遍及所有電子產品。科技可以掌握人類的所有隱私,更不用說用在無人機、飛彈等軍事武器。這種狀況不只中國擔心類似用社群網站傳遞的茉莉花革命會發生,連美國自己也不可能同意牽涉到許多所有美國人隱私資料,和控制美國人言論的科技掌握在別國眼裡。

貿易須基於保障國家安全的歷史

國家安全來自保障整體國民的安全,對國民安全的威脅,不只來自外部敵國的威脅,也包括內部的恐怖攻擊。所以貿易受國家安全管制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二戰時,美國就曾經因為日本入侵東南亞,聯合英國、荷蘭與中國實施對日本的石油和鋼鐵貿易禁運,史稱American(A)、British(B)、Chinese(C) and Dutch(D) ABCD包圍網。

二戰中除了上述太平洋戰爭外,在美國的另一邊的歐洲戰場,同盟國也對納粹陷入苦戰。當時納粹所使用的應用於軍事通訊的Enigma加密系統,正是英美頭痛的對象,故招募了圖靈(Alan Turing)發明計算器(Computer)來破解Enigma,這也引領人類開始思考機器與人類的差別,開啟了人工智慧(AI)的時代,故科技裝置引領戰爭勝敗,至少可追溯至二戰時。

打敗納粹後並沒有達成世界和平、全球貿易自由化禮運大同篇的理想,相反的,西方與共產地區的分別開啟了冷戰的序幕。而隨著電腦運算速度變快,超級電腦問世,許多工程運算開始透過電腦輔助,從天文、水利、到軍事用途包含人類最恐懼的核爆模擬..。自從超級電腦問世以來,這個產品從來就沒有全球化過,所有的超級電腦都是受管制物品。

而我國貿易局對類似超級電腦可用在戰略性高科技貨品(SHTC)出口也有規定,從1993年根據修訂貿易法十三條為法源開始,相繼納入核子/飛彈管制協議(1998年),美日公司黑名單滴水不漏(Catch-all)管制(2004年),北韓伊朗敏感地區(2006年)最後到歐盟軍商兩用貨品及技術出口管制清單(2009年)由上可知,貿易受國家安全管制其來已久,不受限制的全球化貿易基本上在人類歷史從未發生過。

造成近年美中半導體競爭的主因不是地緣政治而是摩爾定律

近年來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都把美中一系列在資通訊半導體產品的制裁貿易原因歸咎於地緣政治,如前所述,事實上、資通半導體產品自從誕生以來就沒有離開過地緣政治,故地緣政治從來就不是近年來美中此類議題的主要原因,本文認為導致美國對中國一系列半導體管制最主要的原因是摩爾定律的發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筆者從川普發動第一次貿易戰開始就認為美中在半導體資通訊的對決是歷史的必然。

所謂摩爾定律就是英特爾(Intel)的創辦人高登、摩爾(Gordon Moore)所提出由於半導體製程(Process Node)的不斷進步(例如iPhone 13的A15處理器使用台積電5奈米製程,但到了iPhone 14的A16處理器就改成4奈米製程),透過製成縮小單位面積將可容納更多的運算電晶體。每隔18個月,電晶體的數目將可以增加一倍。

當運算功能可登月的超級電腦變成現在人人配戴的穿戴手錶

時間回到1969年7月21日,美國登月小艇老鷹號終於降落在月球的寧靜海上,阿姆斯壯成為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類,當時在茫茫太空中能夠計算出正確的降落時間、降落地點、降落高度以及降落速度,阿波羅11號上面的飛行電腦無疑是關鍵因素之一。

能夠越洋的飛彈甚至可以登月的電腦很厲害嗎? 不! 如果是現在(2023)的技術來看當年的超級電腦根本就是接近玩具等級,當時最先進的半導體製程是6「微」米,而現在台積電準備量產的是3「奈」米,就算是穿戴Apple watch(s8)用的半導體製程(7奈米),也比阿波羅11號上面的飛行電腦快上接近1000倍。

如果是以運算架構相比,阿波羅11號的飛行電腦使用1MHz的晶片,而現有Apple watch s8最高速度2.65GHz,就算不計其雙核心、也不計其超純量(Superscalar)與64位元架構,光是時脈就快了2500倍。就算不以蘋果產品為計算標準,市面上隨便一個穿戴手錶運算量都足以執行阿波羅登月任務絕對沒有問題。

由摩爾定律所造成的半導體晶片微縮技術導致過去必須受管制的超級電腦縮小化引發了新的問題,過去大型飛彈、飛機、戰艦全部可以變成小型甚至是無人軍事武器,問題還不止如此,配備阿波羅11號登月運算能力的智慧型手機、穿戴手錶全面進入人類生活,掌控所有人的位置、言論,生醫資料。故真正會造成近年來美中科技衝突的原因是摩爾定律,不是地緣政治。

而對於張創辦人在演講中所提出關於全球化問題、由於摩爾定律滲透了全人類的生活,本文認為: 「未來科技全球化的基礎是公平貿易、公平貿易的基礎是法治、法治的基礎是人權」的科技全球化同心圓理論。貿易最終無法完全脫離人權,不同人權觀念的陣營無法達成完全貿易自由化的理想,特別是牽涉到國家安全的半導體、科技資通訊產品更是如此。以下筆者將會說明全球化、公平貿易、法治與人權是如何環環相扣。

全球化的基礎是公平貿易

二十世紀中以前、各國奉行重商主義,都希望賺取更多的出口,此結果就是導致各國紛紛加強更高更深的貿易壁壘,直到區域與全球的經濟合作組織出現,才慢慢改善情況。由此可知,全球化一定要建立在公平貿易的前提,否則不會有國家無緣無故願意交出自己本國的市場,即使在同一國的不同市場也一樣。

以美國為例,不公平貿易市場就是美國獨立的導火線之一。當年英國國會要求海外北美殖民地只能進口來自英國內地的茶葉,導致波士頓居民將英國東印度公司運來的茶葉一箱一箱倒進海中,英國政府嚴厲回應,最後導致美國革命在兩年後爆發。此事件證明了不公平的貿易即使在同一個國家內也寸步難行,更不用說在不同國家。

中國經濟制度還有一個與西方完全不同的特色就是黨國資本主義。事實上,中國建政直到現在一直都是黨國體制,「普天之下、莫非黨土; 率土之濱、莫非黨臣」。在中國、除了許多國營企業外是黨牢牢控制外,就算是私人企業也必須要完全效忠黨,在中國做生意的企業經營者有一天條一定要隨時牢記在心裡,你的企業多賺錢不是你多有能力,而是黨給你飯吃。近年許多中國私營企業主很多無緣無故被消失就是忘了此金科玉律。

而黨國資本主義之所以會造成不公平貿易,就是公平貿易中有一個重要前提: 假設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公司。而黨國資本主義的存在就是讓外國的公司去跟整個國家競爭,如果用拳擊來比喻,就是20多歲成人跟3歲小孩在同一個擂台打拳擊,以中國12億人口規模,這世界上沒有一個公司有辦法跟中國政府一起競爭。

一個中國如何利用其黨國資本主義的優勢就是2015年在台灣發生的中資入股台灣半導體公司的案例。當年紫光董事長趙偉國繼宣稱要併購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之後,其繼續來台主張要求入股台積電與聯發科技。趙偉國當來台曾言:「台灣如果不合作、最終我們會贏聯發科,因為我錢多嘛」,紫光雖然掛著民間的身分來台,但許多國外媒體皆不相信。華爾街日報就曾經直接問其是否為中國政府的白手套? 而路透社更直接揭露其與入主紫光集團時與當時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之子胡海峰的關係。

除上述之外,公平貿易為全球化不可動搖的基石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全球貿易組織(WTO)已經無法對新興的經濟模式如電子商務,數位經濟做出規定強制會員必須遵守開放的條件。WTO成立時的背景早期以貨物貿易為主,但在2000年中國、2012年蘇聯加入後,要訂出新興關於電子商務、數位經濟的全球化的標準,在中國、俄羅斯這些極端管制網路的國家存在狀況下根本難如登天。常常導致網路開放的國家吃了大虧,因為全球買家很容易到中國電商購物,但中國買家卻必須受天網、金盾的管制,很難到國外網站購物。

公平貿易的基礎是法治

張創辦人在演講時談到:美國和中國對智慧財產權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張創辦人實在很客氣,美中豈止在民法上的(智慧)財產權看法不同,連刑法包含人身自由、隱私等都不相同,簡單而言,中國就是一個人治的社會,完全沒有法治觀念。沒有法治如何妨礙公平貿易可以以2019年愛立信(Ericsson)宣布與美國司法部(DOJ)和證劵交易委員會(SEC)協商認罪關於美國反海外腐敗法(FCPA)的調查為例。

愛立信 CEO Borje Ekholm 甚至在接受瑞典媒體 Dagens Industri 採訪時透露,其公司在自查後發現,有員工可能曾為讓伊拉克業務順利展開而向 ISIS 組織支付過款項。這個背景就是自2000年至2016年間,愛立信分別於中國、越南、印尼、科威特和吉布地等五地,涉嫌違反會計準則,透過第三方向他國政府官員行賄,並偽造帳簿等違法商業行為。

在沒有法治的地區或是與來自沒有法治國家的競爭對手競爭,面對對手使用許多檯面下的手段,遵守法治的業者不是秉持誠信原則退出市場不然只好一起同流合汙。而WTO只規定會員間的貿易行為,無法去干涉會員國內法治狀況(因為這屬於該國內政問題),導致嚴重的不公平競爭。

在市場自由經濟市場,公司治理是一門重要的學問。公司董事以及實際經營的經理人必須為股東負責,所以有公司法、如果是上市公司還必須遵守證券交易法,依法為股東管理公司資產,但在中國市場,雖然也有名目上的法條,但實際上如前文所述,經營公司必須遵守黨的指示,連外商也不例外。

根據亞洲公司治理協會的報告,2011年至2016年間外商投資企業的黨組織增加超過一倍,從四萬七千個增至十萬六千個,而在中國所有外資公司約有70%已經成立了黨支部,這與中國私營部門情況相若,這情況導致在中國經商的外資公司陷入一個困難,如果黨與股東的利益互相衝突,那應該聽黨的還是股東(公司法)的?

中國共產黨向來以黨領政,採行民主集中制。這意味著法院也必須最終為黨服務,2018年8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中提到︰「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要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走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絕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和做法,絕不能走西方「憲政」、「三權鼎立」和「司法獨立」的路子」。

因此,中國每個一個法院都有黨組織,而且院長本身就是法院內黨組織的領導人。自1954年以來每一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皆附有為中國共產黨監督下級法院的職責,每個下級法院長也負有類似責任,2019年中國修訂法官法之前,甚至還會出現只要效忠黨但沒有法律學位的法院院長。

法治的基礎是人權

除了數千年前希臘曾經短暫出現過共和時代外,人類歷史接下來都是處於帝制時期,法治也就是立憲的開始一般被認為是800年前英國的大憲章。立憲主義始於國王未經人民選出的議會同意前不得對人民徵稅,立憲發展後來經過法國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以及美國建國創立第一部成文憲法。基本上憲法的發展史就是人權的發展史。

而憲法被稱根本大法,法律牴觸憲法無效,許多國家設有違憲審查,審查行政或是立法是否牴觸憲法,就是在防止行政權或立法權侵犯人權。所以法治、甚至行政權都必須建立在人權基礎上,不得逾越人權(憲法)的規定。而就算違反法律,嫌犯甚至是判決處刑的罪犯都必須符合人權。

2018年12月1日中國華為公司副董事長孟晚舟在加拿大轉機時因涉嫌銀行詐欺被應美國要求司法互助的加拿大警方逮捕。針對孟晚舟的逮捕令是美國紐約東區聯邦法院在2018年8月22日發出。雖然涉嫌違法被逮捕,孟晚舟仍享有一切人權權利,包括12月7日召開的保釋聽證會。12月11日,孟晚舟獲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高等法院准許保釋,只需要戴電子腳鐐防止逃跑外,一切出外活動正常。

但在中國就不一樣,雖然也有一部類似西方的中國憲法,但幾乎從未被執行過,人身安全形同具文,任何人要突然被消失如同家常便飯,不只所謂的中國政府眼中的異議分子,就連生意大亨也有相同命運,中國首富馬雲就曾經無緣無故消失好幾年,而中國沒有理由被消失的企業家直到現在仍不見蹤影的大有人在。

連人身安全都無法保障的中國,也引起了美國政府警示,2023年7月美國建議公民「重新考慮」是否前往中國旅行,以避免中國當局任意執法、禁止出境以及錯誤拘留的風險。連法治中根本大法規定中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無法保障,更不用談論智慧財產權、投資權,貿易等保障。

科技全球化同心圓理論

沒有人權就沒有法治、沒有法治就沒有公平貿易,沒有公平貿易就沒有全球化(如圖一)環環相扣,不可變動的最終基石將會是人權也會是未來科技全球化的準則。未來的世界,至少在科技方面,全球化也將至少會被劃分出兩個世界:一個以人權核心的全球化和一個以習近平為核心的全球化世界。

在自由全球化市場中,參與的國家以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歐盟與日本等為首。這些國家具有共享人權價值所驅動的全球化市場,另一方面的奴役全球化市場參與國則包括:中國、俄羅斯、北韓為首等國家。

去風險取代全面脫鉤

在未來科技全球完全分為兩個市場之前,目前馬上全面脫鉤代價太大,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在尼克森與季辛吉與中共舞開始至今已經經歷50年,雙方經濟早已你儂我儂,直接馬上完全脫鉤只會造成全球經濟全面崩潰。如同人體減肥過程一樣,增肥的過程不是一天兩天,減肥也不可能一天兩天。短期急速減肥只會造成健康危害甚至生命危險,這也是2023年七大工業國在廣島舉行的峰會結論: 「七大工業國不尋求全面脫鉤,而是主張去風險化。」

由於世界貿易組織原本就功能不彰,加上前述摩爾定律打破原有界線,讓原本國家安全地緣政治的產品全面進入人類的生活,要制定一個全球化的市場勢必要由共同價值的人權為核心來推動,故雙方貿易協定或是區域經濟協議成了目前國際貿易或是全球化的主流。

晶片四方聯盟(CHIP 4)

2023年2月在美國在台協會(AIT)主持之下,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的與會人士,共同參與了「美國——東亞半導體供應鏈韌性工作小組」的資深官員視訊會議,主要聚焦在如何維持半導體供應鏈的韌性,以及探索各方未來可能合作方向。半導體作為驅動所有資通訊產品的核心力量,關於半導體工供應鏈的韌性將會是未來全球科技全球化最重要的議題與方向,也預期將會引領歐美日等由人權驅動共同價值的市場將會越發緊密連結。

結論

本文首先闡述資通訊產品自從誕生就沒有離開地緣政治,故美中近年來關於資通訊半導體的交鋒從川普政府的貿易戰、把福建晉華、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再到拜登政府擴大實體清單,甚至聯合荷蘭、日本禁制高科技產品任意出口,都是摩爾定律微縮導致以前受國家安全管制的產品進入人類生活所致。

而針對未來科技全球化的方向,也提出科技全球化同心圓理論,未來只有同樣受重視人權的國家才有可能共享由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科技產品的共同市場,後來擔任美國總統的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曾於1858年6月16日接受了伊利諾州共和黨的美國參議員競選提名後,在伊利諾州議會大廈發表了著名分割之家(The House Divided Speech)演講,其說到︰我相信我們的政府不能永遠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狀況。將近二百年後的香港再次證明當年林肯的遠見,而且不只同一個國家無法忍受,同一個科技全球化市場也將無法忍受。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