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馨月

勵馨基金會公民對話處媒體組組長 

【勵馨想想】我也有話要說──在教育宣導中看見的男性情感與表達

勵馨基金會宜蘭分事務所除了受暴婦女及兒少的直接服務經驗外,也積極進入校園或社區演講、舉辦體驗活動等間接服務來進行教育宣導。在與大專院校的心理師接洽過程中,也曾提及多起校園性平事件,像是男學生的偷拍、跟蹤騷擾等不當行為。而入校宣導時,曾有男學生認為現在女權當道,男生權益卻常常被忽略。

我們除了看見校園對於性別暴力防治工作不足、缺乏談論情感/親密關係以及性別教育之外,或許更重要的是探討男性對於情感的表達與需求、經驗為何?

暢談性與愛的K

【影像內外】台灣電影中的選舉

台灣從漫長的威權體制過渡到民主體制的過程中,選舉未曾缺席,只是從有限制的地方層級選舉,轉型為中央到地方的全面選舉。電影作為社會再現的媒介,不同年代的電影也留下選舉的印記。

近日,縣市長與議員選舉腳步逼近,激烈的選戰當中,更讓人回味光影所留下的選舉印記。

面目全非的《阿三哥出馬》

最早觸及選舉的作品,應該是林摶秋的台語電影《阿三哥出馬》。

林摶秋在戰前就從事戲劇活動,留日的他也曾有在東寶電影公司的工作經驗。戰後,他因二二八事件一度遠離鍾愛的戲劇電影事業。然而,當台語電影風潮悄然出現之際,他決心為台語電影而努力。1957年,他傾全力成立的玉峰影業公司成立,1959年的《阿三哥出馬》就是林摶秋雄心壯志的第一砲。

  《阿三哥出馬》的主題,是司公阿三經濟拮据,但又想與鄰居愛錢的女孩麗英交往。一日,阿三中了愛國獎券20萬之後,生活瞬間改變。平素不相識的人都來阿諛奉承,倒是原來的好友們看到阿三有錢之後生活方式遽變,不想打擾離得遠遠的。麗英的母親阿歹嫂慫恿阿三哥出來競選議員,想要追求麗英的阿三哥立刻答應,投入選舉。最終,阿三哥慘敗收場,中獎獎金全數花光,麗英也嫁給他人,人生回到一無所有的原點,只有一度遠離的好友們重回身邊安慰。

【日晷之南】革命家與愛情魔笛——幸德秋水與管野須賀子

前言:轟動日本社會的「大逆事件」(1910)爆發以前,幸德秋水(1871-1911)作為無政府主義者已經享譽盛名,他善於行銷革命鬥爭理論,又有極大號召力,直接行動論頗得追隨者的共鳴。

然而,這起暗殺(明治天皇)的事件,旋即造成了看得到的連銷效應。與此同時,那些或顯或隱的社會主義遭到了逮捕,公開表明未參與的幸德秋水被視為該事件的首謀,翌年24人被判死刑,12人處以絞刑,包括新聞記者暨婦女運動家後來成他的妻子管野須賀子(1881-1911),她是12人之中唯一的女性死囚。

【野球人生】從U23世界盃這個菜市場盃談WBSC歐式經營手法之謬誤

最近台灣正在進行U23世界盃棒球賽,雖然是WBSC轄下、有計算世界排名積分的盃賽,但實際上只能算是一個國際性的菜市場盃,打著世界盃的名號票房卻好不起來,600元的門票價被嫌貴,讓人感覺非常掉漆。

首先,我們來看看各國代表隊的陣容,日本沒有派職業球員,全部都是社會人選手,陣中甚至只有八位投手,不完整的陣容,一點也不像大型賽事中精挑細選而形成的日本國家代表隊;台灣也差不多,是二軍選手、社會人、大學生的組合,由於國內職棒球季已經很接近季後賽,一軍選手沒有參賽是很正常的;韓國代表隊跟台日有點類似,以二軍選手為主體,配三四個大學生,總教練則是由成均館大學的李然洙總教練擔任。

【影像內外】台灣新電影40年,回望救國團式的青春《龍的傳人》

今年是台灣新電影40週年。台灣新電影不是神主牌,供人膜拜。相反地,如果我們對歷史多一點探問,挖掘人們未曾注意的歷史片斷,或許能更豐富台灣電影的風貌與社會變化的軌跡。

舉例來說,台灣新電影的「新」該如何解釋?台灣新電影非常有趣的地方,是起爆點─《光陰的故事》是來自於國民黨的黨營事業─中影。1970年代的中影,梅長齡1972年上任後不久台日斷交,中影於是啟動抗日題材的政治宣傳電影的拍攝,諸如《梅花》、《八百壯士》、《筧橋英列傳》等。這些電影在台日斷交的仇日教育外加明星演出的雙重效果下,造成不小的轟動。

【奧地利想想】不喧鬧的奧地利總統選舉:鼓勵公民參與、16歲就可投票的國家

奧地利的總統大選剛結束,跟以往相比,顯得特別安靜,街上幾乎看不到任何海報,電視和網路上一場候選人辯論節目都沒有。這次的選舉這麼低調,應是現任總統范德貝倫(Alexander Van der Bellen)上任五年來頗受好評,連任呼聲極高。社會普遍認為他「躺著不動也能選贏」,范德貝倫呼籲選民踴躍投票,因為當天「最大的競爭對手將會是沙發」。

78歲的范德貝倫曾是綠黨(以環保議題和人道主義為主軸的小黨)的黨主席,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民選綠黨總統。這次,范德貝倫不負眾望,輕鬆擊敗另外6名對手,以將近57%的高得票率連任成功。

【新書介紹】邊際危城:資本、帝國與抵抗視野下的香港

書名:邊際危城:資本、帝國與抵抗視野下的香港
City on the Edge: Hong Kong under Chinese Rule

作者: 孔誥烽  

譯者: 程向剛

出版社:左岸

出版日期:2022/7

參考連結:博客來

沉著地為明天做好準備--《邊際危城:資本、帝國與抵抗視野下的香港》中文版序言

【聽那些女孩唱歌】在世界的頂端,依然靦腆地微笑──木匠兄妹The Carpenters

不可否認地,在搖滾樂類型百花齊放、風起雲湧的時代,由理查.林恩.卡本特(Richard Lynn Carpenter,1946年10月15日生)以及凱倫.安.卡本特(Karen Anne Carpenter ,1950年3月2日生)這對兄妹所組成的「木匠兄妹」合唱團,清新、簡單、柔軟、流行的抒情曲風,很容易便被認為缺乏文化與社會意識、不痛不癢、左耳進右耳出的消費型音樂;但事實上多年以來,這些眾人耳熟能詳的曲目,不僅乘載了一整個時代的回憶,也記錄下在那音樂「充滿意義」的年代,光是撫慰人心、紓緩情緒,便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尤其在這紛擾不斷的年代。

【影像內外】臺灣電影裡的「電視」反映的社會變遷

今年是台灣新電影40週年。

1982年三位導演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與張毅四位導演的集錦作品《光陰的故事》,揭開台灣新電影的序幕。台灣新電影也可以稱為新台灣電影,也就是新的台灣再現之意。在此之前,國民黨抗戰為主題的軍事宣傳電影,諸如《八百壯士》、《筧橋英烈傳》、《英烈千秋》等,以「主旋律」電影之姿佔據大銀幕。

台灣新電影的作品帶出異質的台灣經驗,小學生、國中生乃至大學生的成長歷程、城鄉差異、現代化的衝擊等不一而足。事實上,導演們也都是戰後出生,作品當中,相當程度也注入導演自身的成長經驗。每隔幾年,筆者就會重看一下新電影,透過影像捕捉台灣社會變化的軌跡,每次觀看都有不同的心得。最近重看《光陰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過去沒有注意到的─收音機、電視、收錄音機等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