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內外】臺灣電影裡的「電視」反映的社會變遷

友善列印版本

今年是台灣新電影40週年。

1982年三位導演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與張毅四位導演的集錦作品《光陰的故事》,揭開台灣新電影的序幕。台灣新電影也可以稱為新台灣電影,也就是新的台灣再現之意。在此之前,國民黨抗戰為主題的軍事宣傳電影,諸如《八百壯士》、《筧橋英烈傳》、《英烈千秋》等,以「主旋律」電影之姿佔據大銀幕。

台灣新電影的作品帶出異質的台灣經驗,小學生、國中生乃至大學生的成長歷程、城鄉差異、現代化的衝擊等不一而足。事實上,導演們也都是戰後出生,作品當中,相當程度也注入導演自身的成長經驗。每隔幾年,筆者就會重看一下新電影,透過影像捕捉台灣社會變化的軌跡,每次觀看都有不同的心得。最近重看《光陰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過去沒有注意到的─收音機、電視、收錄音機等媒介。

筆者出生於電視機普及開始的年代,但近年也感受到電視機重要性的下降,或許因此,對電影中的電視特別有感。事實上,電影中的電視在敘事上各有不同功能,檢視這些功能,恰好折射出台灣社會發展的軌跡。

暗示時代背景的電視新聞

《光陰的故事》當中,電視機與劇情連結較深的部份,是楊德昌執導的第二段《指望》。本段的故事,是寡母與兩個女兒一起生活,一個國中生,一個重考大學。為了減輕生活負擔,將多餘的房間放租給年輕的男大學生。在叛逆的姊姊的身上與對男大學生的好奇裡,國中女生萌生成長的困惑。電視的出現,是寡母與兩個女兒在客廳吃飯時,電視新聞正播放著英國的披頭四在東京武道館進行演出、越戰期間,美軍對越南的轟炸、國片在香港的賣座下滑等消息。

台灣電視的起點,是1962年台灣與日本合作的台灣電視台(台視)的開播,而後,1969年中國電視台(中視)、1971年中華電視台(華視)接續開播。根據統計,1962年電視開播這一年,台灣人平均年所得不過6489元,電視機一台就要4660元,該年電視機台數因此僅僅3334台。電視的普及化,伴隨經濟成長而來,1969年年均所得已是13289元,電視機台數一舉增加為338816台(這一年開始出現彩色電視機1000台),歷年累積電視機已是97萬多台。自此,台灣逐漸進入電視機普及的時代。

《指望》裡寡母一家的客廳寬敞明亮,電視機的出現,一方面作為當時中上階層家庭客廳的物件,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電視新聞精準地指陳了時代氣氛─披頭四掀起全球熱潮,他們1966年在日本武道館演出同樣衝擊日本年輕人。叛逆的姊姊化妝半夜溜出去,可能是參加舞會,其意在於,台灣的年輕人與國外一樣,同樣處在青春湧動的狀態。

電視機從客廳裝置到成為禮品

電視機作為中上階層家庭客廳的物件,也讓人想起1968年白景瑞的《寂寞的十七歲》。

《跳蛙》的主角是國中女生,《寂寞的十七歲》裡則是唐寶雲主演的17歲高中女生。家境優渥的名校高中女生,暗戀表哥。不料,表哥卻意外死於車禍,以為表哥之死因自己而起,精神陷入不安的狀態。留學義大利的導演白景瑞,借用劇場的前衛手法展現精神的不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電視機成為勾勒高中女生優渥家庭出身的裝置。電影中還特意讓電視機播放了教學節目、兒童競賽節目乃至廣告等三個片斷。

無論是《跳蛙》或是《寂寞的十七歲》,電視節目的說話都是咬字用力的「標準國語」,足見電視是國語政策的一個重要環節。有趣的是,《寂寞的十七歲》裡的電視廣告,其內容是保力達魚鬆。保力達B或是保力達蠻牛都是透過電視廣告成為大家所熟知的產品,1968年電影裡的保力達魚鬆真是同一家公司的產品?按保力達官網,1956年成立的保力達公司,早期確實曾生產肉鬆魚鬆,足見該公司從早期開始就相當重視電視廣告。

電視機的發展,與經濟發展同步。日本1954年開始的經濟高度成長期,起跑未幾,電視機、洗衣機與冰箱就成為家庭必備的「三神器」。類似的情形,也在之後的台灣出現,電影裡的電視機,也不再是中上階層家庭的物件,逐漸成為居家必備的家電。

1984年李祐寧執導的《老莫的第二個春天》裡,孫越飾演的退伍老兵老莫,因輾轉得知在中國的妻子過世,心情落寞,得知昔日同袍花錢娶了年輕的原住民女孩,心生如法炮製的念頭。昔日同袍狹小的新房裡,貼上喜字的小尺寸電視機就成為象徵結婚的物件之一。

此外,同樣是李祐寧導演1986年的作品《父子關係》裡,石峰所飾演的父親角色因經商失敗,與妻子離異,獨自帶著7歲小孩生活。曾經商場得意,倒下之後,礙於顏面,繼續浮沈不定的生活。最終,找到警衛的工作,安定之後,送了一台彩色電視機給小孩作為生日禮物。非常有趣的是,李祐寧在電影中都透過電視劇強化時代感,《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當中是鄭少秋主演風靡一時的港劇《楚留香》,《父子關係》則是潘迎紫主演的《一代女皇》。

類似日本「三神器」的說法,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也有結婚「四大件」一說,也就是電視機、冰箱、洗衣機與錄音機。1987年,台灣開放兩岸探親,外省人帶著鄉愁回到老家找親人。事實上,在開放之前,香港已成中介的第三地,分住兩岸的親人,在此短暫見面。1988年虞戡平執導的《海峽兩岸》,孫越飾演的老兵,在中國有妻室,因戰爭隨部隊來到台灣。兩岸隔離,於台灣娶妻生子。《海峽兩岸》的焦點,就在帶著現任妻與子前去香港的孫越,如何面對昔日分離數十年的妻子?兩邊的家人平和地接受歷史波折下的結果。香港的商場也因而探親出現「香港買單 國內提貨」的特殊空間,各式冰箱與電視機尤其是大宗。

電視機功能增加的年代裡

楊德昌的《跳蛙》僅是集錦作品中的一段,1985年的《青梅竹馬》當中,電視機扮演了更多的角色。侯孝賢所飾演的阿隆,是少棒國手出身的迪化街布店老闆。儘管台北這座城市已在快速變化中,人們也趨於講求效率與利益,他依舊用傳統社區的人情義理待人處事。他對人生茫然,包括感情。他在台北與蔡琴所飾的阿貞同居,但卻又與在東京的前女友阿娟藕斷絲連。

電視機扮演了很有趣的角色。阿隆到美國打探移民的可能性,不過,他繞道東京才回台灣。《青梅竹馬》裡的電視機,已不再是新聞播報或是電視劇,而是看錄影帶。1980年代的台灣已進入錄影帶時代,電視機增加新功能,成為錄影機的顯示器。阿隆在美國錄下很多大聯盟的棒球賽,阿貞陪著他看。然而,阿隆在日本同樣錄了日本職棒的比賽,只是他不讓阿貞知道去過東京,這些錄影帶都放在背包裡。阿貞的妹妹無意間打開放了錄影帶,津津有味地看著日本廣告,阿貞才知阿隆去過東京,兩人的感情因此產生波折。電影的最後,是阿隆與跟蹤阿貞的年輕人在山上扭打,阿隆身中一刀,滿是鮮血,一旁的電視播放起少棒拿到冠軍凱旋歸國,萬人迎接的昔日新聞片斷。《青梅竹馬》裡,另一個主題就是曾經風光的少棒國手沉淪錄。半夜打開電視機看威廉波特少棒賽,是1960、1970年代台灣人的集體記憶,這又是一道電視在台灣的重要軌跡。

電視持續進化當中,1990年代已進入第四台時代。

萬仁1994年的《超級大國民》當中,林揚所飾演的許毅生(台語苦一生之意),年輕時因讀書會成政治犯,期間,因出賣同志致使遭槍決,內心極為懊悔。出獄後,自囚於養老院十多年。最後,回到女兒住所,準備打聽昔日政治犯友人的下落。當許毅生準備重回世間之際,他的要求就是電視、報紙與雜誌。透過媒介,重新認識社會,當他按下遙控器打開電視,已是第四台的時代,各種節目從歌廳秀、動畫片、香港電影甚至中國央視等不一而足。對許毅生來說,最震驚的或許是民進黨抗議示威的新聞。台灣社會的變動在他自囚多年時,已天翻地覆地變動著。許毅生因政治理想而參加讀書會,受此牽連成為政治犯。他的女婿則認為參與選舉是個好投資,沒想到因為賄選被逮捕。許毅生在火車站的電視牆上,驚見電視新聞正播報著女婿被補的消息,這一幕,恰好是政治的理想與世俗的對照。

電影裡的電視,確實讓人看見社會變化的軌跡!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