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楊德昌
文化研究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0 月 03,2022
【影像內外】臺灣電影裡的「電視」反映的社會變遷
今年是台灣新電影40週年。 1982年三位導演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與張毅四位導演的集錦作品《光陰的故事》,揭開台灣新電影的序幕。台灣新電影也可以稱為新台灣電影,也就是新的台灣再現之意。在此之前,國民黨抗戰為主題的軍事宣傳電影,諸如《八百壯士》、《筧橋英烈傳》、《英烈千秋》等,以「主旋律」電影之姿佔據大銀幕。 台灣新電影的作品帶出異質的台灣經驗,小學生、...
電影戲劇
素樸勛
11 月 08,2016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回到六零年代的台北泡MISS
我在公車上就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劇本讀完,不是要輕薄楊德昌四小時的電影,而是,讀的是小野編劇初版。 編劇初版,距離電影最後呈現距離有五年之久,中間經歷了很多,包含小野退出了團隊,詹宏志、陳國富的加入。距離1991年上映的今天,四小時的版本又是在25年後跟各位初見面,我從劇本中理解的,是一部作品如何從原形出發,怎麼把人物開展,並如何成為一個龐大的結構。...
電影戲劇
邱懋景
3 月 05,2016
《我們的那時此刻》:跨世代影迷的共同經驗
二〇一六年,楊力州推出最新作品:《我們的那時此刻》,影片製作緣起於紀錄台灣金馬獎五十年來的歷史發展,但楊力州的「感動、認同、改變」風格,使得該片的調性定為從庶民、影迷的觀點出發,或許說,《我們的那時此刻》就是他盼望用紀錄片呈現的庶民台灣電影史。 該片開場從中華民國國歌出發,顯然是另有目的,因為昔日的觀眾進戲院後,需要先唱完國歌,才能欣賞正片,這讓我們得以重溫舊夢(或噩夢⋯⋯)接著,...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7 月 05,2013
我看台語片:台灣(新)電影的兩條主線
上週五(06/28)開幕的台北電影節,系列活動包括邀請影人選出一部最喜歡的台灣電影,包括陳玉勳、林育賢、楊力州、吳朋奉等名導名演都指名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1986),命中率居首。 另外,侯導的《童年往事》(1985)以及《兒子的大玩偶》(1983)中影公司數位修復版也在今年台北電影節首映。主辦單位表示,《兒子的大玩偶》改編自黃春明小說,開啟當年鄉土文學改編電影的浪潮;《...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6 月 14,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混搭台語搭錯車?
即將於8月上映的《總舖師》,號稱「台式史詩喜劇」,有報導謂其代表台灣社會與影視作品「國台語混搭」風潮,代表新世紀台灣電影復甦主幹的新台語片,看來要再添力作。 主流華語之外的在地語言「混搭」,是1980年代興起的台灣新電影的主要特徵之一,對照的是之前的純華語片,以及1950、60年代純講台語的老台語片。 以1983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6部入圍影片為例,得獎作品陳坤厚導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