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目前於新加坡任職於智庫研究員,研究興趣包括軍事現代化、鐵道與國際關係。
前文(【南洋想想】東南亞在印太區域中的戰略價值)分析了東南亞在印太區域的地緣戰略價值與不易征服的狀況,經營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是印太四強(美日印澳) 與中國外交重要的一環,東南亞國家對於軍事現代化的需求已成為外部強權產生影響的重要途徑之一。
儘管部分區域國家如新加坡、泰國與馬來西亞已經取得可觀的經濟發展,但是與國防息息相關的重工業與高科技產業在東南亞依舊薄弱。雖然有多種當地研發的輕兵器、火砲、裝甲車輛與船隻,但是關鍵的動力與偵測設備以及導引武器仍須進口,使得對外採購軍備仍不可或缺。由於軍購並非純然市場導向,採購對象往往顯示相關的政治考量,所以東南亞國家的軍購可以視為重要的政治態度指標之一。取得裝備後,東南亞國家參加國際層級的演習,無論雙邊或多邊,則是另一項政治指標。
就印太四強而言,美國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軍備提供者。美製的裝備在東南亞主要為航空器、火砲、車輛與次系統,如引擎、飛彈等,主要用戶則為傳統盟邦泰菲兩國,加上其他海洋東南亞(Maritime Southeast Asia)國家,如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不過美製的軍艦,除了軍援增與外,在東南亞並不普及,這可能與該國海軍較不重視中小型船艦的建軍策略有關。至於戰甲車,美製品的高單價加上M1A1/A2主力戰車燃氣渦輪引擎的後勤也使得其普及率僅限於近年對於泰國提供的史崔克(Stryker)裝甲車,與軍援菲律賓的悍馬車與M113裝甲車,不過美製柴油引擎卻是區域國家自製車輛的普遍選擇。
澳洲受限於有限的國防產業,對於東南亞的提供主要是援助其退役的C-130運輸機給印尼與通用登陸艇予菲律賓,外加少量銷售的灌木霸王(Bushmaster)裝甲車予印尼與裝甲車砲塔給新加坡。
印度的軍事提供則僅限於緬甸與越南;對緬甸包括軍援戰車與直昇機零件以強化雙邊的邊境安全,以及聲納與魚雷給前者自製的巡防艦。對越南除了過去米格21戰機的零件外,另外有四艘巡邏艇。日本受限於甚晚開放的對外軍備提供,目前的軍事提供全部是援助性質,而且皆非具有強大火力的主戰裝備,接受國則為越南與菲律賓。
中國對於東南亞的軍備提供可以分為兩大類:傳統用戶如緬甸、柬埔寨、寮國與泰國,與新進使用者如印尼、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前者採用中製裝備主要是因為本身財力有限,外加緬甸過去的國際禁運等限制。這些國家也會自行尋找其他供應源如俄國等,唯中國在軍備供應的角色仍非常可觀。泰國的狀況較為特殊:從冷戰後期開始,曼谷就向北京採購戰車與裝甲車等,冷戰結束後則採購中國打造的巡防艦體外加西方國家的動力、偵測等系統的025型巡防艦,以及採用中方技術於當地製造的DTI系列長程多管火箭。2014年政變造成對於西方國家的軍購困難,加上中國武器的價格優勢,使得泰國對中國追加潛艦與主力戰車等訂單。至於新進使用者則是採用一兩種中製裝備,如印尼取得授權當地組裝的C705反艦飛彈、NG-18近迫武器系統(Close-In Weapon System, CIWS)與馬來西亞採購的多功能船艦。菲律賓則是因為親中執政者執意接受中國槍枝,但是軍方則不願配發至民達那額前線的部隊。
整體而論,印太四強的確仍在軍備提供上具一些優勢,但是中國的後來居上無疑反映其擴張的影響力。值得注意的是冷戰後的東南亞國家,除非遭到禁運,不然甚少主動斷絕任何軍售的來源。以最常被視為轉向的泰國而言,在對中採購潛艦與戰甲車的同時,也仍然向美國採購AH-6I直昇機與史崔克裝甲車等,並且升級現有的美製裝備,如F-5、F-16戰機與C-130運輸機,川普政府較低的意識形態也有助於美泰軍售。在印太四強與中國之外,東南亞國家也向其他國家如俄國、南韓、歐盟、以色列等國採購軍備,使得整體局面並未呈現決然零和的態勢。
至於演習,目前則是印太四強具高度的優勢。美澳印三國不僅個別與東南亞國家有多項雙邊演習,各自也都舉辦有東南亞國家參加的多國演習。日本受限於較為保守的對外安全政策,目前僅為多國演習的參加國。中國在軍事外交也屬於後進國,所以除了大拜拜形式的中國-東協海事演習,以及承辦東協國防部長擴大會議(ASEAN Defence Minister Meeting Plus, 簡稱ADMM PLUS。在東協十國外,另有美、中、日、印、俄、澳、紐、南韓八國參加)的多邊演習,例如今年年初在桂林舉辦的反恐演習。印太四強在演習方面的優勢除了較多的國防外交經驗外,這些國家較為中國豐富的軍事經驗也是利基之一。
總而言之,印太四強在東南亞的軍事影響力整體強於中國,不過雙方有各自的強項與較為接近的區域伙伴國家。雖然中國的影響力在上升,印太四強的經營也在加強。後續值得觀察的問題為,北京透過帶與路倡議(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而進行的大量投資與其他的經貿力量是否會外溢到軍事領域。身為東南亞最大貿易夥伴與名列前茅的投資來源,中國的影響力已經讓區域國家的外交態度頗為謹慎,深恐冒犯前者導致損失。然而,在BRI債務陷阱等負面議題逐漸浮現的狀況下,東南亞國家在基礎建設上也有分散投資與技術來源的趨勢。另外,面對上百個BRI參與國,中國雄厚的資金也難免備多力分,加上減緩的經濟成長與持續與美國的貿易戰,對東南亞的金錢攻勢並非無上限。因此,雖然印太四強與中國可能在發展對東南亞軍事影響力的競爭上互有斬獲,要有結構上的重大變動恐怕實屬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