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慰安婦議題的「最終解決」:未解的政治與歷史之結

友善列印版本

日前在日韓外長的會談當中,確立了所謂日韓間對慰安婦議題的「最終解決方案」,其內容大致有三點:日本政府對韓國慰安婦表示歉意與反省之意、日本政府出資十億日圓,由韓國政府成立財團進行善後事宜、日韓兩國日後不再就此事批評彼此。

消息一出,台灣政府除了趕緊重申自己也一向積極對日本要求解決台灣慰安婦問題之外,並且呼籲日本政府也應同等地對待台灣慰安婦。台灣的輿論也多半抱持著肯定態度。然而,相較於各國政府以及主流輿論的歡欣鼓舞,對於這樣的「最終解決」,民間其實也傳出了持保留態度或是不滿的聲音,這些聲浪其實反映出了「最終解決」的「未解決」之處,同樣值得關注。

首先必須要注意這次「最終解決」的背景,首先是日韓同時作為美國在東亞的馬前卒,美國其實並不樂見日韓持續因歷史問題而互鬥下去。因此,即便安倍向來靠在歷史問題上採取強硬立場來獲得支持,但從戰後七十年談話到這次的最終解決,一般認為在日本政府軟化的態度背後,可以明顯看見美國的影子。日本外長的聲明也言明了,這次協議的主要意義,就是為日韓美安保清除了障礙。

其次,在國內政治的層次上,安倍上任以來大打安保法案等政治牌,同樣也激起了大規模的反對運動,進而促成在野黨在下次參議員選舉中的積極整合。對此,提出「一億總活躍」的安倍,顯然想改打經濟牌因應。然而先前高舉民族主義,導致主要貿易對象中韓的關係惡化,此時反成障礙。因此,從先前經團連(日本主要的經濟界團體聯合會)重啟訪中,到中日韓的高峰會談,再到這次協議,顯然都是為了解凍對外關係,進而「拚經濟」鋪路。而韓國的朴槿惠政權,本就未曾真正著力於徹底追究歷史問題,二者於是一拍即合。

但民族主義的火焰一旦被煽起,絕非始作俑者所能收放自如。日本政府為慰安婦道歉的消息一出,就引起支持者的激烈反彈,安倍的臉書頁面瞬間被洗版:「才不相信韓國會就此罷休!」、「日本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一毛稅金都不該付!」、「請務必收回成命,我還以為首相您是不同於其他首相,才支持至今的……」。這次的路線轉換,究竟是否能夠成功穩住在意經濟議題的一般選民,還是反而會引起基本教義派的怒火灼身,尚在未定之天。

另一方面,不僅安倍的傳統支持者不滿,支持慰安婦的民間力量,對此一「最終解決」也多有保留與批判。首先此一方案與1965年的日韓請求權協定與1995年的「亞洲和平婦女基金」類似,均非直接由日本政府進行賠償,而是間接透過財團法人、他國政府等第三方進行相關工作。再加上在日韓協商的過程當中,並未納入受害者以及相關運動團體的意見,因此即便發表了道歉聲明,仍被批評迴避直接面對受害者的責任。

除此之外,遵循著安倍在戰後七十年談話中所提出,「不讓下一代背負著繼續道歉的宿命」的方針,本次的共識也強調了雙方不再就此互相批評,雖說是「雙方」,很明顯的主要是要求韓國從此應該噤聲。但是,先不論誠意是否足夠,轉型正義並不是只有道歉與賠償而已,持續的真相挖掘以及追究加害者責任,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皆不在這次協議的範圍之中。若看看德國對納粹罪行的追究可知,即便在數十年來的反省與追訴之下,至今仍有許多資料以及加害者不斷被發現。近年來在日本公民團體的努力下,日本各地仍有許多包括慰安婦在內的的戰爭犧牲者遺骨出土。讓人不禁要問長久以來否定相關歷史的日本政府,究竟還埋葬了多少歷史真相?

除了尚待進行的歷史研究與究責之外,所謂「不再批評」也將衝擊目前許多進行中的議題,例如韓國正在展開國編版教科書,日本的教科書爭議也已連綿數十載,是否這個協議也一併封鎖了對彼此歷史修正主義的批判空間,讓兩個保守政府能夠在國內教育上為所欲為?包括被點名的日本駐韓大使館前慰安婦紀念雕像在內,相關的紀念物、展覽等是否也會被視為「批評」的一種,而被以違反兩國協議為由要求撤除?這些問題也都引起相關人士的疑慮。

從1965年到1995年,再到2015年的協議,已經是戰後問題第三次的「解決」。雖然日本政府高聲宣告,在解決了歷史問題後,日韓關係將邁入新時代。弔詭的是,正因為這種尋求著「最終解決」,將道歉與賠償當作轉型正義的終點而非起點,訴求「拋開過去向前看」的態度,讓日本政府始終抗拒走上持續求真、究責、反省的旅途,反而讓歷史問題無法真正得到解決。台灣作為身負重重歷史傷痕的島嶼,對於這次的協議,除了要求比照辦理之外,顯然還有更多值得我們省思之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