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選後慎思:參照韓國2010年地方選舉後的政治發展經驗

友善列印版本

2014年的11月29日的傍晚,相信許多關心台灣政治局勢並且守在電視之前觀看九合一地方選舉開票結果的人,不論其政黨支持屬性為何,應該都不敢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選舉結果。

開票過程中,出乎選前民調的數字與一般預期心裡,執政的國民黨在各縣市的選情都不甚理想,台北市毫無懸念地一開始就陷入大幅落後狀況;台中市長選舉得票差異越拉越大導致濁水溪防線提前崩潰失守;不但在原本預期有可能獲勝的新竹市與桃園市,甚至連原本一副勝券在握的新北市長戰局,亦處於持續拉鋸之中。最終,在眾所矚目的六都之爭中,國民黨只勉強慘勝了新北市,而台灣地方執政版圖則大幅地由藍天轉為綠地。

面對這樣出乎意料的結果,隔天各大報以斗大的頭版頭條標題宣告:「國民黨大潰敗(聯合報)」、「輸到只剩總統府(中國時報)」、「藍大崩盤(蘋果日報)」、「人民用選票喊狠狠教訓馬(自由時報)」。但對比於選前民調的大幅失準,一般對於為何會出現如此意料之外的選舉結果,除了一方面歸咎於民調抽樣方法的錯誤以及網路政治的興起,另一方面也只能宣稱這是人民的勝利。

言猶在耳的東亞國家保守右傾現象

但事實上才在兩年之前,自2012年的年初到年尾,我們見證到了在台灣、在韓國,以及在日本,這三個東亞民主國家政權全面的右傾保守化。

在當時,「青年投票率的低落」以及「少子化」的加劇,則被視為保守派政權獲得勝利的關鍵性因素。特別是在國民黨同時贏得了立法委員以及總統選舉,並取得了完全執政之後,在當時,除了出於「強烈政治信念」之外,並沒有人能預期到國民黨的執政聲勢會如此快地消亡,而對照於今日媒體輿論的氛圍,在當時也沒有人敢大聲地宣稱,民進黨有「很大的機會」能夠贏得2016年的總統大選。

只是,如果我們把視野在往2012年的前幾年看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到日本和韓國與台灣在政治情勢上的不同之處。2012年時,國民黨是馬英九2008年總統大選勝利的延續,但在日本,2009年時卻是民主黨在參議院選舉中大敗自民黨而取得了政權;韓國則是民主黨在2010年的地方選舉中獲得了勝利,並且聲勢一片看好。但共同的是,在經歷短暫勝利之後,日本與韓國的自由派(或曰進步派)政黨,隨即由紅轉黑,並在2012年就失去了民心的支持。

事實上,在當時韓國的地方選舉中,亦出現了台灣本次九合一選舉中,民調大幅失準並且在野政黨獲得勝利的狀況。因此,若我們想瞭解本屆九合一選舉的性格,或許可以參照一下曾經發生在韓國的事例。

2010年韓國地方選舉時在野黨出乎意料的勝選

回顧2010年當時韓國的政治狀況,由於反韓美FTA、反美牛運動,以及盧武炫總統的自殺事件的發酵,加上突如其來的天安艦事件,導致李明博總統的聲望持續大幅下降。而打著CEO大統領的李明博,卻又無法改善韓國民眾對於經濟惡化的認知(雖然經濟仍舊成長,但是兩極化現象加劇),因而使得韓國社會瀰漫了對李明博與執政黨大國家黨的不滿的氛圍。只是,三年前才失去十年執政的民主黨,則由於黨內路線之爭,使得選舉聲勢並未有太大的起色,而民調結果則都指向大國家黨仍舊可以獲得選舉的勝利。

在當時,最受眾矚目的首爾市長選舉,是由尋求連任的吳世勳市長對決盧武炫總統時曾任總理的韓明淑女士。在整個競選過程中,「所有的民調」都一致顯示,吳世勳大幅領先韓明淑前總理。選前民調結果顯示,吳世勳始終有著20%左右的領先。而事實上,當時吳世勳市長的市政支持率一直不低,甚至還被認為將來有極高機會能成為執政的大國家黨的總統候選人。

不過,投票當日,盯著電視開票作業的人以及各電視台名嘴卻都跌破了眼鏡。在民調之中幾乎皆居於領先的大國家黨候選人,開出來的票數卻不盡其意。特別是在首爾市長選舉的部份,韓明淑前總理與吳世勳市長一路纏鬥到底,甚至有段時間得票數目還有所超前,讓執政黨的支持者與吳世勳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最終,吳世勳市長僅以1%左右的差距慘勝,勉強保住市長大位。選後諸多的研究調查則顯示,民調大幅失準的原因主要在於傳統的電話抽樣方式已無法精準反應民意。

地方選舉結果的發酵與兩黨的選戰策略

由於在野的民主統合黨獲得了廣域團體長、基礎團體長以及廣域議會議員選舉的勝利,使得當時執政的大國家黨代表鄭夢準,不得不承認選舉結果的失敗並引咎辭職。這個選舉結果也使得先前因與李明博爭取總統候選人資格失利而出走組成親朴連帶的朴槿惠議員,得以以「黨的非常對策委員會委員長」之身份,重新掌握執政黨的黨權。在朴槿惠的帶領之下,透過更改黨名、更換黨的顏色(由藍轉紅)、大量晉用年輕人以及積極與主動利用SNS(社群網絡)進行宣傳,將大國家黨包裝成為關心年輕人心聲的「新國家黨」。

相較於大國黨的低迷,民主黨所獲得意料之外的這個大勝,被韓國媒體稱之為這是「年輕人政治時代出現!」而自認為獲得了大幅民意支持的民主黨,接著便開始積極布局2012年的國會選舉以及總統選舉。只是,該黨在大加撻伐大國家黨的同時,黨內路線之爭、提名問題以及媒體關於該黨議員貪腐事件的報導,削弱了該黨的競選聲勢。

於是乎,在各方預期民主黨可以延續地方選舉的氣勢,在國會議員選舉中有機會乘勝追擊的同時,新國家黨仍是在朴槿惠帶領下,在總席次300名的國會選舉中,新國家黨席次雖然由176席減為152席,而更名為民主統合黨的在野黨則由89席增加至127席,但執政黨仍舊驚險地保住國會單獨過半的優勢。

與此同時,韓國民眾逐漸表現出對於既有政治勢力的不滿之聲,這使得首爾市長補選時獲得高人氣支持的政治素人安哲秀,在韓國政治圈中靜刮起了一陣主張「新政治」的政治風潮。而安哲秀現象一路燃燒,除了幫助朴元淳律師獲得了首爾市長補選的勝利,更在總統選舉的選前民調中呈現一路領先態勢。

雖然,整體進步派的形式優於保守派,但泛進步派陣營在「單一化」議題中卻有強烈的分歧意見,由於民主統合黨不願意接受安哲秀陣營所提的整合方式,最終,在安哲秀選擇單獨退選,並使得2012年的韓國選舉成為由民主統合黨的文在寅來對決朴槿惠的情勢。而如眾所知,最後的結果就是朴槿惠毫無懸念的擊敗了文在寅,獲得了總統大選的勝利。

重新檢視2010韓國地方選舉結果的意義

從這樣的結果來看,我們可以發現韓國民主黨於2010年時地方選舉的勝選,真正的原因並非其政黨的表現真的比較好,而是選民在對執政黨在國家層級的表現十分不佳的狀況之下,使得原本投票率較低的青壯年投票意願增加,並且選擇將票投給「反對執政黨」的候選人。而這個政治選擇的傾向,更反應在其後所進行的首爾市長補選中。在「新政治」的支持之下,原本無黨籍的朴元淳市長候選人輕鬆的獲得補選的勝利。

只是,2010地方選舉之後持續猛攻李明博在中央執政失誤的民主黨,卻無法有效扭轉自身的形象,以至於政黨支持無法真正提高。加上其黨中央誤判了形勢,將所有反對執政黨的社會力量都視為自己的支持者,以至於提出了錯誤的選舉戰術,種下了在國會選舉與總統選舉連續敗北的惡果。

事實上,2010年韓國的地方選舉,有著與中研院歐美所黃偉峰研究員多次所引介的「次級選舉」之特色。次級選舉的特色包括:投票率不高、抗議性投票居多,並且以及多為中央議題。而這些特點,也與本次九合一選舉的特徵相符。因此,持平來說這次的選舉結果,很難歸結為是民進黨表現得太出色的勝利,而根深柢固的國民黨理應仍舊未死,只是陷入一時的昏迷休克之中。

韓國2010年地方選舉之後政治發展對台灣政治的啟示

獲得2010年地方選舉勝利的民主黨,在錯估選舉結果背後所反應的社會支持力量之下,連續選擇了錯誤的競選戰術以至於政黨聲勢一蹶不振至今。韓國的事例讓我們瞭解到,在贏得出乎意料的勝利之後,更應該小心謹慎的選擇競選策略。因此,對國、民兩黨來說,透過比對歷次選舉的民調資料來儘速瞭解本屆選舉結果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並且在奠基於該意義的認知之上,營造出有利於己的話語權來整合與引領民意,以之來引導台灣政治的走向,則是贏得2016大選的重要前置工作。

因此,對於此次勝選的民進黨來說,必須回過頭來更仔細地去分析此次勝選背後所反應的結構性變化因素。而在努力瞭解與順應民意趨歸的同時,還必須以具體的政策作為來將之吸納為穩定的支持力量。否則,一旦在投票率衝高,且國民黨提名與選戰策略沒有太大失誤之時,在目前選舉區的畫分有利於國民黨,以及藍綠支持結構未見絕對鬆動變化的狀況之下,民進黨要在接下來的立院選舉中過半獲勝有一定的難度,而2016年挑戰總統選舉邁向執政的過程,亦不見得能走得順心如意。

以此,個人認為:是否能持續與青年團體與其他異議團體進行密切的互動溝通?是否能提出具體政策來滿足民眾對馬政府執政的不滿怒氣?以及,是否能有為有守的向國內外展現出具有穩定兩岸關係與台美關係的能力?將是民進黨是否能完成這最後一哩路的關鍵之所在。

關鍵字: 參議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