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想想】韓中FTA的「實質協議」與台灣的應對之道

友善列印版本

根據韓國與中國媒體的報導,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南韓總統朴槿惠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高峰會談時,正式宣布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之談判,達成「實質協議」。韓國青瓦台經濟首席安鐘範隨後表示,之所以稱為「實質協議」而非「完全協議」,主要的理由在於「因其後還有協定文的撰寫、必要字句的修訂,以及國內法律的檢討等必要程序之故」。不過,這代表兩國談判代表團已在相互妥協之下,排除爭議部份,並完成協商過程。

由於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對象國,加上近年來韓國遇到「低成長、低消費與低日円(日圓持續貶值)」的「三低」經濟成長瓶頸,因此一直以來韓國政府對於與中國簽訂的FTA,有著勝過「韓美FTA」經濟效益的期待。據悉,一旦韓國與中國簽訂FTA,將使韓國FTA的經濟領土從目前的61%,大增至73%。

另一方面,韓國「有利投資證卷」的分析報告則指出,若韓中FTA生效之後,五年內的實質GDP可望有0.92%~1.25%的成長。此外,韓國「對外經濟研究院」亦分析指出,在韓中FTA簽訂十年之後,可望增加韓國GDP達2.28%~3.04%。預期關稅下降幅度最多的商品,則包括了汽車(最多20%)、化妝品(5%)、幼兒奶粉(5%),以及石化製品(平均3.9%) 。只是,相對的韓國農業部門中,亦有70%的項目(佔韓國農產品總收益40%)將受到影響,至2020年為止,預估產值將減少20%。

如眾所知,過往韓中FTA的爭議焦點一直是在韓國的農產品部門與中國製造業部門之上。根據媒體的報導,兩國應有九成以上的商品將進行全面開放:中國91%的商品項目(佔收益額 85%)韓國則是92%(佔收益額91%)將在二十年內逐年減免關稅至零,其中,韓中FTA生效後立即廢除關稅的部份,以收益額為基準來計算,將佔中國的44%與韓國的52%。

但直至本月6日所舉行的第14次協商會談中,在22項部門中,仍有六項部門的障礙未能完成協商,因此能在10日宣佈完成協商,代表雙方必須多有讓步。在對韓國影響最大的稻米等主要農產品已被排除的同時,可以預期目前中國有意發展的若干製造業項目或將被排除在外,並且,兩國所簽訂FTA的開放度與自由度,勢將無法達到先進國家間簽訂FTA的高水準。

不過,在雙方經貿、外交與區域政治多重誘因之下,事實上,韓中簽訂FTA是遲早的結果。一直以來,韓國希望在中國市場開放之後,能藉此帶動韓國經濟成長,並且希望在韓中關係趨於友善之下,有利於其在兩韓邁向統一過程中,獲得來自中國政治上的支持;而對中國來說,在建構新型大國關係的過程中,拉攏韓國這個與美國關係密切的區域中型國家,以回應來自美國與日本在政治外交上的壓力,則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選項。

因此,韓中領導者藉由此次APEC的碰面場合,宣佈FTA之達成協議,亦不會令人感到十分意外。但對於始終焦慮韓中FTA是否會影響台灣產業與經濟發展的國人來說,既然韓中FTA已成為事實,我們必須關注的焦點則應擺在兩國簽訂文之中相互讓步的品目、幅度和時程,以及兩國後續執行協定的能力與意願。

對韓國政府來說,由於FTA的簽署仍需經過國會的同意,因此即便兩國元首表達簽訂意願,是否能生效還得完成國內的同意過程。目前韓國國內各界雖仍在觀望最後簽訂的條文與結果,且韓國政府一再強調,此次韓中FTA將是歷來所牽自由貿易協定中對農業部門影響最小的FTA,韓國媒體已出現民眾深感「過於突然完成協商」以及「對農業前景感到不安」的反應,並且要求政府妥善檢討國內因應對策。以此,韓國國內後續的政治過程或將影響韓中FTA最終簽訂的內容與生效時機。

至於對並非民主國家的中國來說,由於是第一次與韓國這類在特定產業類別上極具競爭力道的中型國家洽簽FTA,因此在中國有意發展自國特定產業成為民族工業(例如目前仍非零關稅的若干高科技產業品目)的同時,願意開放多少商品市場,以及事後是否能堅守降免關稅的承諾,則值得出口品目與韓國高度重疊的台灣持續觀察後續發展。

為避免突然的全面開放將對本國產業衝擊過大,因此FTA中關稅的減免乃是逐年進行,而簽訂之後所帶動的經濟效應亦非立即產生而是逐漸發酵。從前述韓國關稅立即會受到影響的主要商品來看,其實短期之內韓中FTA對於台灣產業的影響並非立即與巨大,主要還是「恐韓」的心理或將不斷地膨脹,而被政府拿來合理化加速與中國簽訂經貿協議的行為。

而長期來說,只有在中國有能力並且有意願完全按照自由市場經濟的運作與規範來行事,韓中的市場整合才會對與韓國有競爭的台灣產業業種有較大的衝擊與影響。儘管如此,不論是從政治或經濟角度來做合理的推斷,只要是中國政府願意對韓國放利之處,就沒有理由不以同等規格來對待台灣。因此,細關韓中FTA的條文內容以及實踐過程,以之做為日後與中國進行經貿協商時的參考依據與談判籌碼,是台灣政府必須謹慎以對的嚴肅課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