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想想副刊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
周盈成
11 月 26,2012
【週一想想】當我們太愛廣告
最近有一支廣告影片很多人傳閱,套一句成語就是網路暴紅。那是澳洲墨爾本地鐵公司推出的交通安全宣導動畫,叫做〈笨笨的死法〉。好多人都說好可愛,我倒覺得太過於以血腥取樂了,但現在要講的重點不是這個,甚至不是廣告本身,而是廣告鑑賞嗜好。 〈笨笨的死法〉動畫明白要講的只有三件常識:不要站在月台邊緣、不要闖平交道、不要跨越鐵軌。長三分鐘的動畫,搭配輕快的主題歌曲,到尾聲才出現這安全三不。就像作曲者「...
文化研究
,
歷史書寫
藍弋丰
11 月 14,2012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二:英國人來到北美
前情提要: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卻沒能以他的名字命名,而是佛羅倫斯出身的航海家亞美利哥‧維斯普奇得到了這個榮耀,此後美洲稱為「亞美利加」,而日後的美國也因此名為「美」國。 隨著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英國也急忙加入資助航海家冒險的行列。一四九七年,英國國王亨利七世派遣熱那亞出身的威尼斯公民喬凡尼·卡波托(Giovanni Caboto)出海探險,不過,目的不是要他尋找新大陸,...
文化研究
,
歷史書寫
藍弋丰
11 月 06,2012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一:美國為什麼叫「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今天開票,歐巴馬連任成功,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這個系列,將帶你見證美國是如何誕生,其過程高潮迭起,精彩萬分,也可給我們一些啟發,明白美國是如何從一個新生小國,逐漸轉變成為今日的世界獨強國家。 說起美國,會聯想起什麼? 一個廣土眾民的國家? 如今美國有超過3億人口,但是,美國初生之時,含黑人、原住民在內,僅有約240萬人口,比起台中市(...
文化研究
靜韻
10 月 30,2012
「民國」「憲法」的「命運」(三之三)
三、必須探討《政治的概念》 在(和當今台灣一樣)風雨飄搖的威瑪共和時期的施密特,1932年的出版行動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政治的概念》一書。在一場圍繞著憲法進行的現實政治鬥爭當中,施密特的論點對於思考台灣這個大有問題的「國家」而言特別重要。 《政治的概念》劈頭第一句就說:「國家的概念以政治的概念為前提。」易言之,政治概念不等於國家概念,而且政治概念比國家概念更為根本。...
文化研究
靜韻
10 月 30,2012
「民國」「憲法」的「命運」(三之二)
二、《憲法的守護者》? 為了因應納粹黨崛起的新形勢,從1932年6月起,威瑪共和政府不斷重複進行三件事: 一:一再找希特勒協商; 二:內閣討論是否實施「緊急狀態計劃」; 三:總統一再拒絕(進一步的)「緊急狀態計劃」。 什麼是緊急狀態計劃? 簡單講就是:解散國會,並讓總統動用威瑪憲法48條的「緊急專政權」,推遲國會改選,趁沒有國會的時候,...
文化研究
靜韻
10 月 29,2012
「民國」「憲法」的「命運」(三之一)
一、一個民主憲政國家的滅亡 被納粹崛起搞到兩面不是人的卡爾‧施密特(Carl Schmitt,1888-1985) 1932年的威瑪德國和現今的台灣挺像:經濟風暴剛過、失業人口不斷增加、以及國際社會中的不平等地位;而同時,在憲政體制底下,人民也享有各種基本權利的保障,社會呈現多元主義的表像。幾年前才推出扛頂之作《憲法學說》(1928)的法學家施密特,前一年才剛把過去的演講論文...
文化研究
,
電影戲劇
,
環境經濟
吳國玄
10 月 16,2012
《候鳥來的季節》:家雄與台灣的幸福
家雄,值得幸福嗎? 即使手頭上沒有甚麼錢,但只要領到一點工資,便為母親買了兩瓶不便宜的保骨藥品。看到哥哥珍愛的手錶壞了,不吭一聲地拆下自己的手錶零件修好哥哥的手錶,即使那是他無法從父親那邊得到的禮物。娶的越南新娘阮雲鳳,常被母親責罵,家雄總是站出來為其緩頰,體貼於雲鳳身處異鄉的徬徨與無助。餐桌上,母親因大嫂始終生不出小孩難免抱怨,家雄插話打圓場,逗趣地模仿母親,以幽默化解兄嫂面臨的尷尬。...
文化研究
,
全球脈動
,
主權兩岸
董恒秀
10 月 13,2012
台灣地圖
馬政府因為釣魚台爭議煞有其事召回駐日代表,表現出一副慷慨激昂狀,但其對台灣地圖的放任作為,卻是怵目驚心的大放送。如果走一趟台北的誠品書店,不難發現到地圖架上的台灣早已淪陷。 我一位在德國攻讀博士的年輕朋友,日前回台期間到我家作客,談話中,他跟我們說到他的觀察,他說: 我很喜歡地圖,也發現可以從地圖了解每個國家是如何看待台灣。例如,基於中國觀點而生的地圖,台灣就是一個省。...
文化研究
,
環境經濟
劉克襄
10 月 12,2012
小農為何少了?
早上前往木柵菜市場。來自美濃的「媽媽寶貝」雜誌記者問我,為何整個菜市場看來蕭條,不見幾位小農出現? 木柵菜市場通常八點以後才會開始熱鬧,小農因地利和採摘關係往往會較早到來。但最近幾回去,確實也有相同感受,小農明顯少了許多。我分析原因如下: 1.最近去的時間多為星期二到星期五,如果是周末假日,人潮多小農應該也會比較願意出來擺攤。 2.開元路和集英街都有工地在施工,...
教育文化
,
文化研究
,
運動休閒
,
全球脈動
許建榮
10 月 12,2012
Young Guns 青春 棒球夢(下)
為何台灣棒球發展是個奇蹟? 以將棒球帶到台灣的日本為例,日本各級棒球(野球)發展健全,就日本高等學校野球聯盟來說,今年的高校球隊總計有4,071隊,也就是說,今年夏季甲子園(全國高校野球選手權大會)就是有這麼多球隊參加,爭取最後49個進軍甲子園球場的名額。或許有人問,日本人口大約是台灣人口的五倍,只是,台灣的高中棒球有800隊嗎? 若再以我在澳洲的棒球俱樂部經驗為例,除了澳洲職棒(...
‹
…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