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生,新竹中學畢業,1965年臺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赴美後先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獲營養學哲學博士,後又繼續小兒科及小兒血液及癌瘤學訓練。1975年起任職聖路易(St. Louis)大學醫學院及Glennon樞機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曾任小兒血液科及繼續教育醫學部主任。2006年8月退休擔任名譽教授。在專業領域之外,特別關懷臺灣的歷史文化,尤其是醫學史、醫學人物故事、教育、人文及客家文化等。曾獲「賴和紀念特別獎」、「客委會客家貢獻獎」、「美國臺灣人生物科學會服務獎」、列名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 等殊榮。 除專業著作外,尚有《府城醫學史開講》、《早期留學歐美的臺灣醫界人士》、《從醫界看早期臺灣與歐美的交流》、《看臺灣文學寫臺美人文學》、《臺灣熱帶醫學人物》等文史著作。
看到貴刊6 月 11日的〈苗栗頭屋鄉,這群真正的魯冰花〉,有些傷感外,感觸更多。把此文送給我emails名單中鄉親。有不少人回信,有些來自頭屋鄉的更有意義。特別再找出鍾肇政先生的小說《魯冰花》,更去探找有關魯冰花的種種資訊,寫信跟不少人請教。發現有不少值得討論的題材。
「魯冰花」又稱羽扇豆,「魯冰」之名來自英文的 Lupine或Lupin,是豆類的一種。有些品種可當食物,主要有可觀賞的花卉。像所有豆類,能靠根瘤菌從空氣中固氮,生產富含蛋白質的種子,因此可當肥料,供給貧瘠土壤當氮肥。從前台灣山陵的茶園,種植於茶樹旁,花謝後,當茶樹的肥料。
福老台語文「魯冰」跟「路邊」諧音,所以有暱名「路邊花」,「路邊花」有被人漠視之意。去探討時發現,看到一些歐洲大學研究如何用魯冰花種子當肥料。或許有機食物越來越盛行後,魯冰花將來或許會翻身成重要的農業作物,不是「路邊花」。這些題材,以後會繼續再討論,很有趣的題材。
「魯冰花」在台灣有名氣,應該感謝鍾肇政先生。若不是他寫了這部感人的長篇小說,不會有兩部依據小說改編的電影(「魯冰花」及「新魯冰花」),或以「魯冰花」為名的電視劇及電影主題曲。「魯冰花」跟鍾肇政的關聯,是台灣文學的一大題材。
再看〈苗栗頭屋鄉,這群真正的魯冰花〉此文,作者(Doge)因兒童課輔機會,到苗栗偏遠鄉間的客家庄頭屋鄉,看到「真正的魯冰花」,真正弱勢者。對頭屋雖全然陌生,因頭屋鄉就是拍攝第一部「魯冰花」電影的地點,又是茶的名產區,激起共鳴。電影中的水城鄉,山水秀麗但貧富差距懸殊,頭屋鄉鳥語花香,一樣地貧富有強烈的對比。
作者家教的學生,家住台北大安區,寒暑假跟著父母玩過幾個國家,每週固定臉部美容一次,是百貨公司常客。然而頭屋有很多孩童,受教的資源缺乏而家境又窮困,像被遺忘在社會角落的的「路邊花」,沒人關心重視。弱勢的孩童們,很期待有人能關心,作者替他們輔導課業,關心關愛使孩子們的灰心,轉為溫情及有意義的心疼。
《魯冰花》客家庄故事?
從人名如「茶妹」,更因為《魯冰花》的小說由客家人作家鍾肇政所寫,很多人會認為,寫的是客家庄的故事。其實這故事可發生於,台灣任何附近有茶園的窮困地區。兩部電影相距20年(1989及2009年),都以華語發聲,但在主角的古家時,都用福老台語文,不是客家話。當然用華語及不用客家話,有其商業性及可稱「政治性」的考量。
其實鍾肇政的小說中,沒看到他提過「客家」一詞,或說寫的是客家人或客家庄。讀Doge文很傷感,因為文中提到「這群真正的魯冰花」,指的是頭屋鄉中的弱勢群。頭屋鄉是客家人社區,不管現在的「魯冰花」們會不會講客家話,或是不是客家人,那文章所寫,「真正魯冰花」代表弱勢,弱勢的客家,客家的弱勢。這弱勢的苗栗,最近更因縣及轄下很多鄉鎮市,有財政問題,發不出公務員的薪水而更凸顯。
客家電視台,拍攝魯冰花電視劇版時,全劇以主要角色的母語客家台語拍攝。2006年8月30日,全劇正式在新竹新埔鎮開拍時,邀請鍾肇政到場致詞,他在現場表示,看電影時很感動,但也有些許遺憾,因為不是客語發聲。他期盼魯冰花拍成電視劇後,用客家話可讓更多的客家鄉親感動。客家電視台製作的電視劇,用客家話,也有其商業及政治的考量。
「鍾肇政文學」與「魯冰花」
文學上好像「魯冰花」變成可代表「鍾肇政文學」,不知可稱為「鍾肇政文學」的「圖騰」否?去年為慶祝鍾老的90歲,舉辦了「種一坵魯冰花 鍾肇政文學營」的活動。台南有大家稱的「鹽分文學」,是否有人會稱桃竹苗地區文學,或有人心中的「客家台灣文學」,稱之為「魯冰花文學」?查了一些資料,還沒看到有人用「魯冰花文學」一詞。
「鍾肇政文學」是台灣文學的顯學,研究的學者不少。順便一提,從網站看到上述的文學營活動,有非常紮實的活動內容,不少名師演講及討論好題材。上網只看到些零星的報導,希望主辦單位,能把那些活動,尤其演講及討論的部分整理出版,那會更有意義。
上個月的拙文〈讀台灣文學救台灣〉已說過,在從前「大中國教育」下,不知台灣文學。沒機會或更可說有份鄙視的心態,很少讀台灣書,更沒有「台灣意識」,不知道鍾老的《魯冰花》。來美20多年後,才知道台灣文學的可貴,尤其文學為弱勢代言及關懷,《魯冰花》可說是為弱勢出聲的代表作品。
特地再找出鍾老的這本小說重讀,再讀後才知道,其實「魯冰花」一詞只在小說中出現兩次,一在開頭的「楔子」,有一行說魯冰花盛開,一行行與茶樹相間。另在「尾聲」書那章的最後兩行,說魯冰花謝了,留下種子明年再出花,使茶園得到肥份。還特別感嘆人士間的天才花謝了,到底會留下什麼呢?
「魯冰花」跟「鍾肇政文學」或鍾肇政本人,有密切關聯,貴刊兩年前,楊翠發表過一文〈魯冰花的生命風華─閱讀鍾肇政〉 。很有趣地,雖以魯冰花為題,來述說鍾肇政的「生命風華」,全文中只提「魯冰花」一次,另文再來討論。
重讀鍾肇政的小說《魯冰花》,看出鍾老以後的寫作風格。為弱勢者出聲,寫出剝削者的醜陋面,小說沒有一般論壇的批評辱罵。寫大眾可瞭解的歷史、文化及故事,不特別標榜台灣,但寫出有性格的台灣特色。小說取名的「魯冰花」,網站上看到不少討論,甚至看到有人說,「魯冰花」為小說名有點牽強。
對茶、茶園、茶工廠有不少的記憶,多少跟魯冰花有關聯,以後另文討論。1980年代後期,在海外,看過鍾肇政的《濁流三部曲》、《台灣人三部曲》等,一直沒機會讀《魯冰花》。後來電影上映時,網路沒現在那麼發達,只在報章看到《魯冰花》的短短劇情介紹,我就很喜歡「魯冰花」為小說或電影名。1990年底回台灣,造訪鍾老時,或許跟他討論這小說,獲贈《魯冰花》一書,看過及再讀後都認為「魯冰花」當小說名,有畫龍點睛之妙。
「魯冰花」角色的銳變
最近探討鍾肇政文學,尋找更多魯冰花的資訊,「魯冰花」在台灣的角色漸銳變。自從化學肥料普遍後,1960年代後,沒人種魯冰花當肥料用,尤其摘茶葉改機械化後,更不適合種魯冰花在茶園中。魯冰花不再一行一行地,為當肥料種在茶樹旁,魯冰花變成觀賞用。
上面提到「種一坵魯冰花 鍾肇政文學營」,現在的魯冰花可能真的一坵一坵地種。種出的花、花苗、花樹,在花店或園藝店出售。魯冰花還種在庭園或在觀光地區來吸引人,有些觀光區,還類似1960年代以前,在茶樹旁種魯冰花,不是當肥料用,為觀光來重建昔日風情。在貓空風景區或一些觀光茶園,就用魯冰花來吸引人前往欣賞。網站上還看到苗栗一地區,廣種魯冰花,以一大片的「魯冰花花海」來號召。
最後再來談楊翠上述寫鍾老之文,文學大師鍾肇政跟魯冰花密切關聯,當然不是Doge文中的「真正魯冰花」。鍾肇政或許有如「魯冰花」給台灣文學很多得肥份,但絕不是遭人漠視的「路邊花」。我倒很喜歡上述〈苗栗頭屋鄉,這群真正的魯冰花〉文章後的幾位評論,有人感謝作者點出客家弱勢的問題,最後有位的評論「想盡辦法走出自己的困境與艱難」,就是鍾肇政的生命風華。
謹謝:謝謝文中提到的幾篇文外,也感謝羅慶士、錢鴻鈞、黃慶三等先生提供不少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