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台灣文學救台灣

友善列印版本

最近高中生抗議教育部強行推出違法的「微調」課綱各種活動,深深地感動。非常慶幸我們新一代的高中生,會突破我們老輩的「自我設限」。我這一輩,從小接受大中國教育的台灣人子弟,沒讀台灣的歷史文化,怎會愛台灣為家鄉?因看到黃國昌及柯文哲的演講,鼓勵多讀書,才能充實自己,及多讀書救台灣。在貴刊寫過一文〈我們來多讀書吧 !〉。繼續來討論多讀書如何救台灣。

多讀書不是指讀課本或本行的書,除從小所受的教育外,當年的社會環境,還有從老師及前輩的身教,使我思想貧瘠。到美國後,我很快地領悟到,台灣一向「思想箝制」及「填鴨式」的教育體制下,造成「不讀書」的現象。鼓勵讀書,讀課外書,而且讀有趣及會吸引人的書,是改進的最重要第一步,所以我們提倡讀台灣文學是最好的開始。

北美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北美客協)決定,實際來推動鼓勵年輕輩讀書。目的在鼓勵更多高中、大學生好好閱讀台灣文學作品,以有獎徵讀台灣文學並寫出讀書後的觀感。去年讀吳濁流前輩的三本書:《無花果》、《台灣連翹》、《亞細亞孤兒》,今年繼續舉辦,讀鍾肇政的《臺灣人三部曲:沈淪、滄溟行和挿天山之歌》。我們深信讀台灣文學可以「讀書救台灣」,而且可救「台灣客家」。 詳細辦法請看〈讀客家臺灣文學寫報告有獎徵文〉。另一好處,因為要審查,不少北美客協人士也重讀這些書,更瞭解台灣的故鄉,可說大家因此沾光受益。所以今年會長徐民忠,親自再度上陣主辦第二屆,讀書救台灣救客家的活動。

自己受惠更多,趁機會讀或重讀了不少台灣文學。讀後還寫了不少觀感文章。寫了不少有關台灣文學的文章。請參考部落格中的《賴和/吳濁流/民報系列》,內有這些讀台灣文學報告的拙文系列。可從名單上點閱,很容易地連上網上的拙文。

讀台灣文學救台灣

大學畢業後,跟沒讀台灣的歷史文化多少有關,胡胡塗塗到美國。上面提到過,馬上知道自己的一般知識,尤其人文修養,輸美國同事多多。後來自己小孩上學後,更知道美國學校不論那個階段,鼓勵學生廣讀課外書籍,不是只啃教科書。多讀課外書外,更要學生們寫讀書報告,寫報告就是要學生們練習不讀死書,學融會貫通並分析。寫時一般更會認真找資訊,寫的過程就是一種思考訓練。我比較笨,就常靠寫文章來學習找資料及思考。

我是二次大戰終戰後,第一批(1946年上小學一年級),全盤接受中華民國教育的台灣子弟,大中國心態的教育體制下成長。如上所言缺乏各種(尤其人文)知識,更覺得我思想貧瘠,在「思想箝制」及「填鴨式」的教養下,只有標準而無異議的想法,只聽從命令、不問問題。真可說不知如何思考,思維能力自然隨著薄弱。知識不足、思想貧瘠及思考能力薄弱,可說是我們那輩,因為這種教育及社會環境下的特點。

在「大中國」的體制下,這輩的台灣人,幾乎沒機會或更可說有份鄙視的心態,很少讀有關台灣的歷史、文化及文學等書籍。自己出國後,20多年後才開始廣讀有關台灣尤其台灣文學。使我覺醒,才有「台灣意識」,更知道台灣文學的可貴。最近讀及再讀不少台灣文學書後,更有不少的感想。多去探討,發現台灣文學,尤其鍾肇政文學,在嚴厲的戒嚴及白色恐怖時代,台灣文學很巧妙地迴避這些箝制,更可說突破思想箝制,以下略來申述此觀點。

台灣文學

因常探討台灣人前輩,不論文學、文化界,以及醫學或其他領域人士,我很嚮往日據時代,前輩們讀了很多書,絕不是受中華民國教育的我輩能相比。日文翻譯自世界各地的課外書,比我那時代的中文多得多。前輩們讀書多,自我充實及提高自己的內涵和視野。台灣文學的最前輩是賴和醫師。

從賴和開始,台灣文學一直為弱勢代言及關懷。有堅強的本土性格及台灣特色。台灣文學大量吸收中國、日本、歐美的文學。不管用中文或日文寫作的台灣作家,精神一脈承傳到戰後的作家們。曾在美國參加一研討會,美國的學者們說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比大約同時期產生的中國新文學,更勝一籌。

學者們認為台灣作家懂日文,比中國作家接觸更多的外國文學。更重要地,我認為不少的台灣作家,更以真感情,不怕強勢壓抑。不是像一些中國作家的附庸於政權,寫出拍馬屁口是心非如「史大林是鋼」之類的文學。在上述《賴和/吳濁流/民報系列》的部落格中,寫過不少賴和、吳濁流及吳新榮,對台灣文學有更多認識。

台灣文學的貢獻不單單在文學方面,台灣文學促進台灣在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等的本土化。1970年代末期所謂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黨國培養的中國心作家們,圍剿台灣文學,台灣文學反而更抬頭。同樣地,日據時代文學要皇民化,沒把台灣人變為日本人,反而促使台灣人有自我的認同。除了上面提到幾位台灣文學家的作品,讀得最多是今年要徵讀書寫報告的鍾肇政作品。以下就談鍾肇政先生的作品感觸。

鍾肇政文學

鍾肇政的著作最多,自然看得最多。更因此去信及拜訪鍾老向他請教,還邀請鍾老來參加台美人的聚會。他曾來我家住兩次,共處幾天的請教,終身受益。他的台灣文學作品,不管短篇或大河小說,我都看得最津津有味,大概因為都是熟悉的客家台灣歷史及社區。

《臺灣人三部曲》這大河小說,從幾代前的移民到台灣寫起,寫台灣人社區的小人物,有台灣的歷史及文化背景,故事不局限客家,以後走出客家庄,在台灣的大環境奮鬥。這小說塑造整體台灣人的形象與精神。用故事寫台灣的發展,台灣人的典故,不是枯燥的論談而是有趣的故事,反映自己、家族、社區及台灣。

另外他最廣為人知,曾改編成電影及電視劇的是《魯冰花》。最近再看小說,我沒看到小說中,提到過寫的人物地方是客家台灣人或在客家庄。跟很多人討論,不只客家人,說他們就在類似故事的背景環境成長。「魯冰花」現在變成客家社區的弱勢者的代表名詞。最近看貴刊〈苗栗頭屋鄉,這群真正的魯冰花〉,作者說他到客家庄一段時間,看到「真正的魯冰花」,也就是真正的弱勢者。特地再找出鍾老的這本書重讀,感觸更深,以後另文再來討論魯冰花。

突破思想箝制

鍾肇政的作品,啟迪我及不少人的台灣意識。他的作品開始時,很多在所謂的黨(國民黨)國報刊及現在稱深藍的刊物如《中央日報》及《聯合報》刊登,有些甚至以長期連載刊出。當然鍾肇政教書之餘,如何自修苦學,努力練習及嘗試寫作,磨練出純熟中文的寫作能力,不在話下。為何鍾肇政能在戒嚴及白色恐怖最盛行的時代,寫出啟發台灣意識的作品,而且登在黨國及深藍媒體?

文學門外漢,但讀多後,漸領悟並開始瞭解文學的可貴處。文學創作可以用不同創作性的人物或地方,可寫出真正的歷史文化及社會現象。不必學術的堂皇外衣,或社會學的統計數據。更表示鍾老思想的深度,他以文學來批評國民黨政權,登在黨國媒體上,不必口號不必宣言。套句媒體老言,鍾肇政的寫作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鍾老的大河小說中,不必說那個社會好或那個壞,看小說的故事後,自然明白。當鍾老寫日據時代的日本政府如何專制及惡霸,警察大人如何施暴於人民等等。小說寫得很逼真的描繪,其實根本就是寫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所作所為,讀者馬上有共鳴。稍想想就知道,想大家心中都知道,評論上可能不敢寫,心裡有數。

鍾肇政到我家兩次,陪他去附近地區逛逛,算是觀光,有更多時間閒談討論。有次就跟他提到他小說這點的很高明處。他很高興地跟我說,終於有人敢指出來。解嚴後,有人訪問他談他的著作,他常跟人講,我第一個指出,他小說寫日本人的壞處,意有所指國民黨也一樣。比較不同歷史的社會,大家自然瞭解好壞。這些訪問登出來,還有幾人來信問我,我那些評論發表於何處。其實台灣人大概早知道,戒嚴時代不敢講罷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