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史書:1911年台灣總督府出版德文版《台灣的衛生狀況》及英文譯本

友善列印版本

最近參加高中同學會去遊覽北海道,不少人傳染上感冒,雖然症狀輕,有些人還發點燒。回台灣在機場過關時,有人因稍發燒被請出來詢問,須留下連絡方法,衛生機構後來還去查問後續狀況。

因為曾在本刊寫過一文〈新加坡是兹卡;台灣是登革模範〉,寫台灣檢疫工作做得不錯,有人來詢問台灣的檢疫歷史,我說會去查看看。

收集台灣檢疫資料時,目前主管檢疫的台灣疾病管理署網站,網站上的「沿革及成果」僅從1948年講起。用Google去搜尋,早期資料也很少。在一個搜尋碩博士論文的網站,可找到不少有用資訊。在此找到兩本討論檢疫的碩士論文,一有關日據時代海港檢疫的研究,另一則討論檢疫組織的變革。兩論文的摘要看到不少好資訊,但參考文獻中均未列出高木友枝博士用德文寫的Die hygienischen Verhältnisse der Insel Formosa《台灣的衛生狀況》。

這本書不但在醫學及公共衛生史上是很重要的書,在19到20世紀交接之際,對台灣基本公共建設及當時的台灣歷史文化,也有很精要及難得的資訊及討論。這本重要的衛生史書因為大家不熟悉德文而常被忽略。我在大學時學過兩年德文,還上過教育部辦的補習班,程度仍差勁,雖然以前就知道有此書,卻因為看不懂而感到非常遺憾。

回到美國後,剛好得知周烒明教授前輩翻譯出版了這本重要衛生文獻,書中就有一章講〈檢疫步驟(Quarantine procedures)〉。接到英譯書後,才知道這是節譯版而刪去少掉不少圖片,有數據的表格也只有一個,非常可惜。儘管讀英文版,發現還是有困難處,譬如檢疫這章中「…the directors of the Ken and Chō at that time」,到底什麼是「Ken and Chō」 相信很多人不知道。讀日據時代有關台灣的外文書,都有些類似的困難,心想若有日文版本應可瞭解更多。

本書是1911年在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舉辦萬國衛生博覽會時由台灣總督府出版。總督府想利用此機會來宣揚日本在台灣的衛生建設,如何改善台灣人健康,讓人知道台灣在日本殖民後有什麼樣的進展。特別組織一個委員會,專案準備參加博覽會展覽,更因此請要去參加盛會的高木友枝博士,以德文著書於展覽期間同時出版。高木友枝留德而且夫人是德國人,德文自然寫得很好。卻也因為是用德文,目前這本書常被人忽略。

115年後,很慶幸日本政府當時出版了這本書,不然那次大多數的展覽品,想早已成灰燼。這本書很多圖書館可借到,網路上也有人賣舊書。因為百年多以前的書已無版權,網路上的德文版並不難找到,康乃爾大學和柏克萊加大網站有德文全文版。英文版缺的圖片及表,德文版都有。很可惜不是數位檔案,而是用照相或影印的圖片檔案。

數位版全文則無法找到,若有數位化版時,那就簡單多了,可複製全文再使用德翻英的自動翻譯,就可閱讀英文。自動翻譯一般而言,從中日文翻譯或翻到中日文不甚正確,我的經驗德文翻成英文相當不錯。

再回到上述的「Ken and Chō」的問題,像我這樣1946年才進小學,全受「中華民國教育」的,未受日文教育,自學的日文程度有限,只能猜大概是「縣及州」。另外文中提到五個地名,德英文都用一樣的「Kilung、Tamsui、Amping、Takao、Rokkō」,不少人應該可以猜出前四字是基隆、淡水、安平、打狗(高雄),相信很多人不知道「Rokkō」是何地?這是鹿港,用日文發音而來。

這英文版的地名,絕大部分都跟德文本一樣,是根據德文字來發音,如「ō」英文沒有,而「Ch」德文發音也不同於英文。除了使用年輕輩不通曉的日文發音外,還有另一大問題──用的是1911年時代的地名,現在早已不用,很難知道是哪裡。譬如「Kansaiho」,看到英文版書後附錄的對照表,原來是我的故鄉關西,從舊名「咸菜硼(鹹菜甕)」的日文發音而來。

還有些則是當時外國人常用的外語字,當時原住民、平埔族或古老用語的地名、人名或其他字,年輕一輩不知用日文發音的漢字,例如Ako、Gyubato、 Suihenkyaku,分別是屏東(阿猴)、清水(牛罵頭)、汐止(水返腳)。當時其他漢字以日文發音,都有類似的問題。

英文譯本最後有三頁的Glossary of Place Names,把一些外文音的地名列表用平假名注音。從那表學到了不少舊地名,不過那表並不完全。若看網站上的德文版本,更多不知道是何地。這樣的情況下,會更殷切地想知道有否日文版,那麼就會用漢字不是日文發音的外文。問了台灣的朋友們,果然有位朋友說有,第二年(1912年)出版,相當大本。

繼續討論此書有關檢疫的那章。日文本這章就跟德文本略不同,而且附圖不同。德文本的附圖是淡水海港檢疫分所(圖三),日文本則用基隆港務所(圖四)。上面提到的「the directors of Ken and Chō」,我猜想是「縣及州」主管,日文本只用「地方官」。那五個港口直接寫「基隆、淡水、安平、打狗、鹿港」,用大家習慣的漢字,就較容易瞭解。

7

日文本檢疫這一章名就稍不同,用「海港檢疫」,資料比德文本稍多些,而且大概慢一年出版,多了些1911年的資料,剛好那一年有變化而寫進去。日文版就說1911年5月,海港檢疫所併入基隆港務所。可能因為這樣,日文本附圖才是基隆港務所。

本文重點不在討論檢疫的歷史問題,只是想趁這次搜尋檢疫歷史中,介紹這本重要的史書,以及英文節縮譯本的出版。英文翻譯版雖是簡縮版,仍可大大幫忙瞭解115年以前以德文出版的史書。

謹謝:

周烒明教授贈送英文譯本以及師大台灣史研究所徐聖凱先生的幫忙。請看未接到英譯本前,寫介紹周烒明及高木友枝兩博士的拙文〈周烒明英譯高木友枝的《台灣的衛生狀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