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台灣的慢船】民進黨什麼時候才能開心

友善列印版本

11月29日晚上,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率黨部主管迎接1949年以來該黨的最大挫敗。同一時間,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率黨內人士一字排開,奇怪的是他們臉色也很凝重,感覺比較像是敗選記者會而非勝選。接下來,湧出一卡車的評論警告民進黨「不要太開心」、「今夜不是民進黨的成功」。勝文不開心,國民黨不開心,藍營支持者傷心,懲罰國民黨的選民這一票投得不開心,連民進黨也不開心,真是奇妙的一場選舉!

民進黨在狂勝之後的嚴肅氣氛,一來是為了不再激化正為敗選神傷的藍營支持者,畢竟,六年前民進黨也身為遭受選民重懲的那一方;另一方面,如此巨大的勝差,使民進黨已形同地方執政黨,執政的開始,就是挨罵的開始,壓力隨之而來。但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勝利卻無法開心,亦不受肯定」的景象,不但很貼切的描述了這個最大在野黨自2008年以來的處境,也暗示著它未來應該努力的方向。

自2008年失去執政權以來,民進黨在台灣政壇成為「尷尬的第三者」。清廉招牌竟遭國民黨接收,反被打為貪腐黨;儘管國民黨貪污紀錄歷歷在目。自黨外時期以來併肩合作的社運界,引民進黨執政時期的「背叛社運」紀錄,紛紛唾棄這個政黨;儘管國民黨永遠站在更反動落伍的一方。太陽花運動期間,民進黨立委被譏為只能替學生守門,民進黨被抓來作為策動太陽花的兇手;儘管運動的起源和鎮壓者都是國民黨。

最尷尬的是本次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以不提名、貢獻策士幕僚的方式襄助柯文哲的在野大聯盟,依然要忍受柯P「讓民主進步黨更進步」的嘲諷。全國22縣市拿下13選區,仍要接受選民「不是民進黨好,是國民黨爛」的警告。以一個政黨而言,還能有比這更不尷尬的嗎?

某方面來說,民進黨的尷尬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它作了不少小小的好事,它還堅守著部份的創黨價值,然後背了幾個黑鍋。但是在宏觀面,它並沒有達到選民的要求。許多台灣選民自認對促成台灣民主化的民進黨早已不再有任何虧欠,既然這筆「民主人情債」已經還清,就沒有什麼非得含恨含淚支持、「非A即B」的道理。同時,這個政黨已經背離初衷,而且長期陷入派系利益大於政黨與國家利益的深淵。

有關黨內派系之爭,民進黨大概沒有什麼好爭辯的,因為那是鐵的事實。陳水扁宣布解散派系之後,派系從來未曾消失過。要求派系消失,恐怕是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但選民要求的是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至上,這是民進黨員,特別是大老們必須銘記在心的。

九合一大勝,民進黨之所以沒有開心的本錢,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來自上述的「地方準執政黨」壓力因素。

第二,從選後言論可以看出,選民在此次對國民黨的不滿並未完全轉化為對民進黨的支持。

第三,國民黨或許大敗,但它並未崩潰。簡單的形容,國民黨如同棒球場上的日本隊,打十場你贏他兩場或許是有的,但下一場球它的強大還是在那裡,你還是有可能輸。

第四,接下來的總統大選和立委選舉,就議題性來看和本次九合一大選截然不同。無論是如某些分析引「鐘擺效應」論述,預測國民黨有可能輸了九合一卻贏得總統大選,或是統獨和藍綠之爭將在全國性大選再現,現在要論斷民進黨2016必勝,都是過早的預言。

第五,柯文哲在台北的大勝與選民懲罰國民黨、警告民進黨的現象,似乎暗示著現代選民已愈來愈不相信政黨,也隱約透露出公民意識自太陽花與無數街頭運動以來,進一步滲透到選舉之中的味道(雖然這一點還有待下一次全國大選驗證),這對意圖挑戰重返執政的民進黨是個警訊。

夾在實力依舊強勁的國民黨與對政黨成績不滿的民眾和公民社會,民進黨未來的任務,已經不僅是訴求「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和大選勝負這麼簡單了。選民或許尚未到達對政黨政治死心的程度,但很明顯的提高對政黨的要求,同時抱持著「如果政黨不作,我們自己來作」的想法。他們不僅在這一次重懲國民黨,也隨時準備著下一個違背人民的政黨和政客。

這不代表國民黨不該倒,它確實該倒;至少就轉型正義的角度來看,它必須經過檢驗、清算與重組才能再生,而取回政權是促進轉型正義的條件之一。然而民進黨真正該努力的,並不只是打倒國民黨、持續勝選而已,而是將修憲、政黨法、修正公投法,以及檢討台灣中央地方體制、地方自治制度、選舉制度這些總被認為是苦差事的基本議題,紮紮實實的納入優先議程──因為這場選舉大地震已經告訴我們,選民的要求重新回到最基本的「作人處事101」,先檢驗你的價值,檢視你是否落實價值,符合公平正義,同時要求政黨和政治人物講實話、作實事、解決問題,不要浪費時間。

所以,民進黨什麼時候能真正開心?我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是,那將在它這一次交出幾近完美的地方執政佳績、將人民對該黨的信心倍增之後,更絕對在它把自己、將國民黨、將台灣政治文化,乃至這個國家體制拉回正常的軌道上之後。是的,這彷彿意味著民進黨還要歷經漫長的不開心、尷尬、掙扎和苦鬥,但這正是它在台灣歷史上的宿命,也是它的使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