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畢業,目前從事藏文以及佛學翻譯。常被朋友們戲稱為佛家法西斯,但實際上其實是以慈悲、希望、愛為基底的進步本土。現旅居印度。
對大部分的民眾來說,蒙藏委員會大概是個陌生的單位。如果對它有點印象的話,大概也只是停留在《壹週刊》踢爆的高薪蒙藏委員翹班新聞。這個在特殊時代背景下成立的神秘單位,其實在「行政院組織改造」計畫中早已被規劃為待裁撤,其業務將與陸委會進行整併,但礙於諸多原因,至今遲遲未果。然而,這個等著嚥下最後一口氣的部門仍是具有員額65人、年預算1.2億的行政機關。究竟何時得裁撤無人知曉,面對未知的明天,能做的似乎只有預算照編、業務照推,在導演喊下「卡!」之前都不可以停。
看看蒙藏委員會105年度的施政目標,裡面包括了文化交流與推廣、學術研究、人道援助、弱勢關懷等項目,乍看之下立意良善,實際成效如何則不得而知,也乏人問津。預算編列上人事費7500萬,佔整體預算比例的59%,而蒙事業務與藏事業務各為2600萬與1300萬,佔整體預算比例20%與10% 。人事費遠高於業務費,人均年薪破百萬,難怪會被外界譏為「肥貓部會」。
之所以有這樣子的批評,除了領的錢多,更關鍵的部分在於做的事少。
蒙藏委員會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歷年來所舉辦的展覽、研習等活動,但在西藏專區和蒙古專區的最新消息欄位皆顯示著「目前尚無資料,請稍待……」,似乎在宣告著已經變不出什麼新花樣了。但是當流亡藏人、台藏婚配在爭取居留權的時候,蒙藏委員會視而不見,歷經公民團體多次的陳情後才消極處理;面對西藏境內人權問題也僅是發出聲明,未見任何實質的援助行動,與所列出的施政目標明顯有所出入。馬政府自2008年上任以來,歷經高思博、羅瑩雪、蔡玉玲三位委員長,從上述三位的學經背景來看,實在很難找出與蒙藏事務的關聯性與專業性,令人不禁質疑此一職務形同政治酬庸。
而一個缺乏專業性的政務官又怎麼能夠帶領行政團隊推動政策呢?
面對這樣不上不下的窘境,筆者認為:在2月1日新國會上任之後,立院應儘速修法推動蒙藏委員會的整併作業,並且明定時程,讓事務人員不需要再為何時進行裁撤而苦惱。在整併完成以前,閣揆應任命具蒙藏事務經驗或背景的專業人才出任蒙藏會委員長,確實落實施政目標,有方向性的推行蒙藏文化交流與學術活動,並給予需要協助的在台蒙古人、西藏人主動積極的支援,根據現有的預算以及時限重新規劃可執行的政策。
作為待裁撤機關,應著手進行業務交接規劃,但蒙藏委員會的業務範圍與外交部、文化部、教育部、內政部等多少都有所重疊,對於之後如何劃分應該要進行協商作業。在落實人權保障方面,對於居留與入籍問題應開啟個案審查,以更為公平公正的立場來辦理。而作為目前法定的蒙藏事務主管機關,亦應參與跨部會協商會議,協助難民法的制定。
基於有始有終的原則,在正式吹熄燈號以前仍應該要做好做滿,就現有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如何能夠善終是個困難的課題,醫學上的善終需要透過很多不同部門的搭配才能讓病人安詳的走完最後一程,而政府機關的善終何嘗不是如此?透過立法與行政機關的搭配,將業務做完整的交界與劃分,唯有如此,在風雨中搖曳八十八載的蒙藏委員會才能功德圓滿地下台一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