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蹟的終結

友善列印版本

過去十年,全世界都被「中國奇蹟」搞到頭暈目眩,大家都害怕擠不上中國奇蹟的快車。 2008年美國觸發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好像全無影響,令不少人對中國奇蹟的崇拜,上升到宗教的高度。

但最近幾個月,中國經濟數據全線告急,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顯示工業收縮,用電量、出口、進口和企業利潤等數據,也顯示經濟正在下滑。《人民日報》在今年5月22日更引述專家警告,中國正面臨出口、消費、投資三頭馬車同時失靈。作爲經濟奇蹟樣板的東莞、溫州、昆山等地,均出現嚴重工廠倒閉潮,市面之蕭條,路人皆見。

這種警告,其實並不值得驚奇。中國奇蹟的動力,一直建基在低工資、低民間消費的不平衡結構之上。這個結構,遲早要調整,調整越遲來只會越顛簸。

中國的平均製造業工資,在過去20年一直維持在美國製造業工資的百分之五之下﹐遠低於其他出口導向亞洲經濟體在起飛時的水準(台灣和南韓在1970年代已達美國的半成,到了1980 年已超過一成)。

中國能夠將工人的相對工資壓得那麼低,而且低那麼久,並非純粹經濟和人口現象,而有深遠的政治和社會背景:

一、人民公社解體後,由內陸農村長期缺乏投資造成的農村破產將大批農村人口推到沿海出口加工區打工,人為地製造出「勞動力無限供應」的條件,這一情況在九O年代鄉鎮企業開始走下坡後更是變本加厲;

二、地方政府與出口業組成的「權錢聯盟」,在威權體制的環境下,能有效壓抑工人集體抗爭,令工人在分配政治中長期處於弱勢。

低工資雖有利中國產品進軍海外,但同時卻令中國內部消費力的增長遠遠落後於產能增長。中國私人消費佔國民生産總值,已從一九九O年代初的接近50%,下降到今天的不到40%,這與東亞小龍起飛時,私人消費一直佔經濟60%左右,相去甚遠。金融危機爆發後,外銷市場不斷萎縮,中國企業要由出口轉向內銷,十分困難。

2005年胡溫緊握權力之後,嘗試推出各種分配改革改善經濟不平衡,例如加大內陸農村投資、增加工人的工資與就業保障等。這些政策略有成效,令工資水平和民間消費稍有上升。但改善剛開始,便遇上全球金融危機,經濟進入緊急狀況,改革也停滯。這兩年,我們常常聽到中國「工資飆升」,但相對於東亞其他國家在同等階段的工資增長幅度,只屬聊勝於無。

2008年底,北京為抵銷出口下滑帶來的衝擊,推出巨額刺激方案,下令銀行大舉向地方政府和國企放貸,令中國經濟迅速在2009年反彈。但刺激方案偏重基礎建設與國企固定資產投資。

刺激雖成功,但無助提升民間消費增長,也無法改變中國過度依賴出口與投資的發展模式。它不單加深了原本已負債纍纍的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危機,還令銀行壞賬風險急增。產能過剩惡化,便更不用說了。中國官方媒體更承認,不少國企在獲得新貸款後,並未將全部資金用在實際投資上,而是將錢放進股票房地產的投機活動。

另外,很多在刺激方案下開展的工程,乃是早就已經規劃好的。經濟刺激只使得這些本來要用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建設的設施,壓縮在一、兩年内加快完成(全國高鐵系統即是一例)。這不單帶來工程的品質問題(去年溫州高鐵意外與最近中國各地的新建高架橋倒塌事故,與此不無關係),還使地方政府在經過一輪基建大躍進之後,再難找到其他具經濟效益的項目。

歐美經濟無起色,中國出口業加速下沉。在地方政府和國企已經因爲上一輪刺激而債台高築之際,政府雖然仍可以不理經濟效益,通過「將橋砸爛再鋪」式的投資暫時提振經濟,但卻會為銀行體系的龐大壞帳炸彈添加炸藥。

過去20年,舉世觸目的中國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在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周邊國家的挑戰,可能已經不會是怎樣沾到中國的好處,而是怎樣在中國經濟調整的衝擊波下,獨善其身。

 

【想想‧中國系列文章:

◎蔡英文 想想‧中國

◎姚立明 凝聚台灣共識、突破台灣困境

◎慕慧能 中華民國竟然有兩面國旗?

◎李政鴻 / 余家哲 兩岸經濟一體化的理路之爭

◎陳虹 賞味期已過的「九二共識」

◎阮銘 胡下習上 中國不想變也得變(上)

◎阮銘 胡下習上 中國不想變也得變(下)

◎袁載俊 北京保釣冷轉熱 十八大前反日為哪樁?

◎陳虹 另一個「不能戳的秘密」

◎集思會館 APEC一場戲  重傷台灣主權

◎吳介民 十八大之後?

◎楊憲宏 中國也要轉型正義 清算毛澤東的歷史機遇

◎孔誥烽 中國奇蹟的終結

◎洪榮一 「時尚」中國之官場現形記!

◎許建榮 中國的那道防火牆(上)

◎許建榮 中國的那道防火牆(下)

◎盧斯達 香港海難,黨國體制浮出水面

◎吳尚書 中國航艦背後的缺陷

◎徐子軒 中國人願意學習台灣民主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