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之後?

友善列印版本

很可能在下個月,中國共產黨將舉辦「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兩千多名黨代表將「選舉」新一屆領導層。

十八大之後的「第五代領導」有濃厚的「太子黨」、「紅二代」色彩,但並非所有的太子黨都能躋身最高領導群,例如薄一波(中共「八大元老」之一)的兒子薄熙來已經遭整失勢。

也並非欽定的領導都能平順接班,專制威權政體充滿變數(中共歷史上被「廢黜」的接班人不少);預定接掌總書記的習近平突然神隱十幾天,外界揣測紛紛,謠言不斷,車禍、心臟病、肝病、背傷、暗殺各種傳聞都有。席終於在9月15日露臉。無論最後「真相」如何,傳聞本身就顯露出這個政治體制的不穩定性。

嚴控有關國家領導人的資訊,素來是集權系統的正字標記。已逝的芝加哥大學政治學者鄒讜曾說:中國集權社會的資訊流通與控制,呈倒金字塔形結構。許多「國家機密」都被掌控在少數中央領導人手裡,愈往底層,資訊就愈匱乏,結果在國家危機時刻便謠言滿天飛,微博時代更是如此。

不少人認為:成長於文革的第五代野心勃勃,會比較凶悍,對美國比較不耐,甚至對台灣動粗。例如,北大學者錢理群,在2011年12月憂心忡忡地說:

不要忘了,他們當年都是「毛澤東的紅衛兵」,不管他們今天對毛澤東的評價、態度如何,毛澤東在其成長初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其中最應該警惕的,是文革殘酷的鬥爭中形成的「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的觀念,以及由此產生的帝王氣與流氓氣。另一方面,由於今天已經很難出現毛澤東、鄧小平那樣的可以駕馭群雄的強勢領袖,老紅衛兵中又派系林立,他們之間如何形成合力,將是習近平時代的統治難題。弄不好,就會發生內訌,或各自稱雄。(〈對老紅衛兵當政的擔憂〉)

薄熙來是錢理群筆下紅二代野心者的代表。從上述引言,嘗試提出幾點分析。中共第一代(毛澤東世代)打天下、建國(中共成立於1921年,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代(鄧小平世代)當權時,與民休養生息,中國人民從所謂「改革開放」(1978年開始)得到喘息機會。

第三代(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政權,1989年天安門鎮壓之後接班)大搞開放外資、開發沿海政策,中國獲得巨額外匯得以加速現代化。1990年代中國外貿導向工業化突飛猛進,這個過程台港資本扮演要角,提供資金與技術,讓中國與世界市場快速接軌。(不能不提:台資在這個過程,參與了全球資本剝削中國農民工的競賽。)

到了第四代(胡溫政權,2002-3年接班),不得不開始收拾中共內部腐敗(結合了「社會主義等級制」和「官僚資本主義制」的腐敗)、外部抗爭的爛攤子。所得分配不斷惡化(中國吉尼係數早已高於0.5)、官民矛盾衝突劇烈,國家鎮壓機器日益膨脹。建設「和諧社會」、「維穩」,講的不過是這些。

現在第五代即將接班,「和諧社會」的局面達成了嗎?社會更穩定了嗎?相反,幾乎是每天,我們看到規模更大、頻率更密集、範圍更廣的社會抗爭。而經濟成長放緩,預期將帶來更大的治理難題。第五代領導人面臨的內外壓力「險峻」無比。此種政治危機,有多種可能變化路徑:

(1) 中國是否處在「社會革命」的臨界點,發生類似阿拉伯之春的革命?若發生動亂,統治者是否決定鎮壓?中國已經是一個高度市場化、商業化的社會,難以想像統治精英可以容忍革命危機延燒。集中於首都的動亂,與散佈在各地的抗爭,處理方式會不同。面對社會不斷升高的要求,統治者可能採取鎮壓,也可以選擇讓步,開放一部分的特權利益、宣布若干安撫性的改革方案。若是選擇鎮壓,會不會導致統治集團內爆?

(2) 中共領導圈子內部可能發生「內爆」或「分裂」嗎?像一些第三波民主國家,統治團體分裂成鷹派跟鴿派,一派主張政治開放(意味著選舉和民主化)、一派主張繼續高壓維穩。內爆的結果可能開啟民主的大門,也可能造成內戰、動盪,最後由軍人收拾殘局。今年上半年,薄熙來倒台引發的一連串危機,就被認為是中共統治集團分裂的前兆。但谷開來審判的結果(「死緩」),卻又被認為是不同勢力集團間已經敲好了如何處理薄熙來。此外,東突(新疆)、圖博(西藏)局勢具有爆炸性,也可能觸發政治危機。

(3) 中國崛起,使周邊國家緊張。南海、東海皆有領土紛爭。近日,釣魚台爭議誘發中國群眾反日情緒高漲。中共可能在國內外壓力與崛起野心的驅使之下擦槍走火,甚至發動戰爭嗎?而戰爭的結果又是慘敗,最壞的局面,像是二戰後的德國與日本,在佔領軍的統治下被迫接受西式民主政體。1982年阿根廷與英國之間的福克蘭戰爭,就是阿根廷軍事執政團為了轉移國內注意力而發動的攻擊,結果打了敗仗。中國是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處理周邊領土爭議,會更加謹慎。

(4)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中國在大戰中成為勝利的一方,從此確立為世界霸權。這在短期內難以想像。

(5) 現有的集體領導制度緩慢演化,國家—社會關係緩慢改善,短期內一般人感覺是「不死不活」,長期則走出一條活路。政治學者所謂的「韌性威權統治」;沒有民主化的制度化;局部回應社會需求,對社會抗爭選擇性讓步(例如烏坎事件);持續大手筆收編體制內知識分子,不讓他們加入造反的行列。這條路徑的前提是,統治精英綁在一塊,不分裂。

在中國權力接班的不穩定期,東亞地區又正值領土糾紛多事之秋,台灣能夠做什麼?實在很少。但需要清醒地關切正發生在周邊的事情(例如香港反國教抗爭潮,日本政府「國有化」釣魚台的餘震)。在此節骨眼,與北京談任何政治議題,是不智之舉。

關鍵字: 阿根廷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