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書介】尋岸:一位記事者的蹤跡

友善列印版本

書名:無岸的旅途

作者:李志德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4/10

第一次遇到李志德,在一間汗臭撲鼻的瑜伽教室,壯碩身材,安靜的氣質包裹著熱情神采,我們只短短客套幾句。不久後,各種機緣讓我們成為好友,共同關心兩岸變化,經常在事件現場不期而遇,共同見證一些本書描寫的歷史場景。

某個深夜在酒吧,阿德講述他出入新聞現場的驚險故事,聽得津津有味,可惜沒記筆記,畢竟愛好田野訪談的學者,也無法隨時攜帶筆記本和錄音機。直覺告訴我,我正在向一位有歷史深度的媒體工作者挖掘他跑來不易的「新聞」。阿德總淡定地說,記者有「新聞」,學者有「理論」;不知道這話是恭維還是警示?

解讀事件現場

這本書是一位資深記者的「尋岸記事」。這些故事帶讀者進入一般人(甚至大部份台灣記者)甚少深入的事件現場,包括曾是冷戰前沿的福建偏遠山區,「水貨客」?集的香港上水,北京地鐵十三線上的芍藥居;在這些地點,作者採訪到難得一見的歷史人物,不論所謂「大人物」或「小人物」。難得的是,當作者進入較易接觸的新聞空間,例如兩岸官員會晤場所、立法院或行政院、野草莓與太陽花運動現場,他總能捕捉易被忽略的元素,生動刻畫人物舉止,並揭露其戰術與幽默(例如那位「抗爭手法比穿著有趣」的賴中強律師)。

作者的視野引領讀者一窺相隔六年的兩個事件——2008年11月「陳雲林訪台」與2014年3月23日深夜到24日凌晨的「行政院鎮壓」——兩次嚴酷國家暴力之間的連續性,原來,警方一份內部文件載明:「驅離群眾前先『勸離』媒體」,這是從「陳雲林事件」之後就訂下的「標準程序」。為何是「陳雲林事件」?追問下去,就是從2005年國共合作,尤其2008年馬英九執政之後,台灣政治生態已然丕變。「中國因素」從此內建於台灣,滲透入台灣人民的生存細節。馬政府積極與中國交往,一個顯而易見的後果是:人權倒退、民主陷入危機。高規格維安保護中國來使,違法使用警力,不過是冰山一角。

作者總是在第一線敏銳觀察,筆下經常別有深意,330那場50萬人凱道集結,蔡英文進場時雖引人注目,但她在「離指揮台遠遠的仁愛路坐下來」。這個畫面,為民進黨中國政策「轉身」之困難,下了適切的按語。六年來,公民社會運動主導台灣的進步議程,民進黨經常使不上力,或只能跟隨。究其根本,民進黨尚未能擺脫「國共合作」與「新自由主義」雙重魔咒。太陽花佔領運動期間,民進黨角色相對邊緣,民進黨籍立委輪值「守門」保護學生,最經典的一個傳聞是:學生幹部請立委幫他們買菸。這個故事足以讓北京指「學生遭民進黨操控」之說不攻自破。

戰爭創傷的幻與真

再讓我們從「黑蝙蝠中隊」的故事,一窺作者跑新聞、寫新聞的功力。冷戰年代國民黨政權與美國密約,在中國領空執行偵查。黑蝙蝠中隊基地在新竹,這項高危險任務從1953年執行到1974年,共有十五架飛機失事,犧牲將近一百五十名官兵。兩岸恢復往來後,家屬前往中國尋找親人遺骸。

2010年,作者來到福建省仙遊縣楓亭鎮,第一架失事的黑蝙蝠,就撞毀在臨近的牛頭山。台辦官員殷勤接待,帶領一批老人家、年輕人,騎摩托車上山尋訪失事遺跡,七個飛官屍骨的掩埋地。當時目睹的老人家追憶,深夜火光沖天,翌日濃煙瀰漫;七具屍體頭髮、衣服都燒光,沒有任何遺物可以辨識身分;其中一人的戒指被處理屍體的村民摘走。更加離奇的是,當地人指證歷歷,死者中有一名女性。為何有此鄉野奇談?因為「那具女屍比較胖,那個年代,在大陸看不到這種身材的女性。」

為了尋覓墜機地點,據說仙遊縣政府已開銷幾十萬台幣。確認了埋骨位置,縣政府開出「估價單」,包括整修公路等費用台幣六百多萬;家屬聞之卻步,連親臨失事現場都不敢。聽起來,標準的「敲詐」情節,地方官民把這起跨海「尋親記」當生意做。

故事若結束於此,不外乎「統戰是門好生意」的肥皂劇。但作者採訪到一位老人,七十多歲,當時是民兵排長,上級要他協助處理屍體,他與鄉人挖了個很深的大洞,草草掩埋了衣不蔽體的亡者,更精準說,是一堆焦黑的斷肢殘臂。這份特殊的際遇,帶給民兵排長難以抹除的夢魘,半個世紀過去了,仍耿耿於懷:「在我有生之年,最大的願望,就是讓他們整整齊齊地穿上衣服,好好地埋葬。… 

要讓台灣政府知道,還有國民黨軍人被埋在牛頭山上,應該把他們挖出來,穿好衣服重新安葬,或者送回台灣。」他自己買了衣服,到處打聽聯絡,還曾重返失事現場,找乩童到陰間去探尋,只為了確定埋屍地點,把衣服燒給亡者。

十足馬奎斯式的魔幻劇情?其實,一點不魔幻,而是真實,那是老人確確實實生活過、見證過的歷史。超過半個世紀的忐忑,沒有家國大敘事,「戰爭」烙印在市井百姓的「創傷」,「個體化」並與民間的鬼魂傳奇融合一塊,成為芸芸蒼生的日常苦惱。很可能,老人只想在安頓好衣不蔽體的陰魂之後,好好睡一覺。

在同一章,作者安排另一個「大人物」上場,在冷戰對峙中,志願奔向「社會主義祖國」的台灣軍官林毅夫。林毅夫叛逃中國後一路飛黃騰達,作者稱之為「政治人物」,深諳兩岸政治操作,近幾年積極運作返台,還曾獲星雲法師加持(星雲法師二十幾年來在兩岸關係中的「法力」,亦堪獨立一章)。把冷戰時代的「忠魂遺骸」和「叛國軍官」的返鄉之旅(實則返鄉無門),置放於同一章節,構成一副發人深省的畫面。打散歷史時序,重組敘事軸線,具巧思的對位法,凸顯作者所下的功夫。本書每一章、每一組故事,都埋伏類似的書寫技巧。

香港.抗命

作者足跡經常出現在香港。2012年夏天一群高中生絕食反對港府施行「國民教育」,今年七一「學聯」與「學民思潮」兩個學運團體「預演佔中」,作者都在第一線採訪。最近幾年,港台兩邊的學運分子、公民社運組織、甚至人文社會科學界之間都頻繁往來。何以有此盛況?主要是崛起的中國,不斷加緊對它週邊(不論是其「境內」或「境外」)的政治控制與主權宣稱,使「中國因素」同時在港台發酵,拉近彼此的親近感。

2014年初一場台港公民運動研討會,聚集兩地優秀的運動者,中國政府在香港的傳聲筒《文匯報》隨即「起底」攻擊,說這場研討會是「兩獨合流」。香港與台灣的反抗史,各有歷史脈絡,然而在「中國因素」催化下,兩者在公民運動領域,卻愈來愈相似,這種運動面貌的「同形化」(isomorphism),尤其顯現在「抗爭對手」(北京政權)的指認上。簡單說,北京的威嚇作為,反促成港台兩地運動串聯;它所指控的「兩獨合流」,就是它最懼怕的。這個「自我實現的預言」恐將成為北京的夢魘。

港台青年社運者,混成作者筆下的「抗議共同體」。太陽花期間,香港年輕人的身影,出沒在夜幕低垂的青島東路。而「和平佔領中環」發動以來,也不乏台灣年輕人在香港現身。佔中運動者,在太陽花期間來到立法院「打氣」、「考察」。作者對他/她們做了貼身描寫,香港年輕世代運動者,對中生代(包括「佔中三子」)主導的溫和抗爭節奏已漸感不耐,「台灣說佔就佔了,你看我們講了這麼久也沒行動」。一股巨大的行動能量正在蓄勢爆發。香港,7月1日白天大遊行,有一小隊台灣社運者專程飛來參加,他們舉著「港台民主,風雨同行」的布條。當晚,「預演佔中」啟動,港警逮捕超過五百名抗議者,這既是一場佔中抗命運動的預演,也是港府針對「反佔中」的預演。雙方都在操兵。

香港政局持續激化,北京擺出一副沒得討價還價的「天朝」姿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特首普選框架,本質上是沒有人民參政權、沒有真實選擇的「假普選」。當時,序言書店李達寧寫道:「如果佔中三子堅持自廢佔中武功,攪一個假日中環嘉年華,然後宣佈佔中成功了事,從此靜待中共閹割,則可沒有好待遇了。到時有志貫徹佔中運動的朋友就應該群雄盡出,搶過佔中大旗,用盡方法匯聚民氣,好好與中共在中環幹一場。這不正是三十年來姍姍來遲的香港民主運動嗎?」

終局博弈?

九月下旬,「佔中」運動急遽變化,幾天之內,學生大罷課,港警逮捕學運分子,大規模使用催淚彈驅散數以萬計的抗爭人群,卻演變成遍地開花的「雨傘革命」,香港每一條政治神經都抽動起來。接著,各種「反佔中」團體出動,街頭對峙,拆路障、毆打學生,包括疑雲重重的「警黑合作」。此刻,局勢尚翻騰未定。

我關注香港有一段時間。翻出筆記,去年夏天的訪談,一位資深的民主運動者說:「我們爭取民主已經幾十年了,香港能不能爭取到『真普選』,能不能爭取更好的自治條件,就在未來一年,『佔中』是對北京抗爭的『終局博弈』(end game)。」

這句話經常拿出來琢磨,在「佔中」運動這一年多,不同階段有不同體會。「終局博弈」這番話,如今,帶有深切的悲憤感,一絲不甘心的困獸姿態。這裡的「我們」是誰?當時與我對坐大學餐廳,語重心長的「我」,是六十幾歲的教授,曾經長時間參與泛民政黨,如今是倡導真普選的核心人物,「我們」在九月之前,仍然是佔中的領導群。「我們」當中,不少人是被中共羞辱的「民主回歸派」,但尚未絕望的一代溫和而堅定的運動者。「我們」想奮力一搏。

無奈,經過928這一天,「佔領中環」已經蛻變為「佔領全港」;佔中溫和派,已經讓位給青年世代的佔中行動派,甚至是被形容為「去中心、無組織」的自發市民。無人預測到這歷史大局,如此浮現。行動還在發生,但尚未見隧道那頭的光。今次香港市民的奮起,真的會變成歷史性的「終局博弈」嗎?反芻著老教授的話,「終局博弈」,讓人戰戰兢兢。回想一個月前,「好好與中共在中環幹一場」這激情豪語,此時此刻更覺魔幻。

何謂「終局」?「終局」不屬於今天二、三十歲,這個充滿志氣的抗命世代。他/她們正在銘刻感人的抗命詩歌,還在描繪香港民主的藍圖。我揣想,她們決不想重複上一輩人的青春迷走的故事,她們決不再輕信統治者的許諾。她們這一代的香港故事,主旋律應是「不間斷的抵抗」吧…

感謝這本書稿,讓我跟隨作者的腳印,把所有相關的知識斷片與記憶浮光拼湊起來。寫作這篇序言期間,我來到香港,尋覓抗爭者、見證者、記事者的蹤跡;剛剛,走在街壘處處的旺角,想說會不會就在某個轉角撞見阿德的身影。
(2014/10/6 定稿於香港)

 

附註:新書相關活動

旅程分享1:穿梭於兩岸的那隻特別的眼
2014/10/14(二) 19:30-20:0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旅程分享2:交流和角力,當紅色遭遇藍與綠
2014/10/18(六)20:00-21:00 
地點|台中誠品園道店3F文學書區

旅程分享3:開放或鎖國,當強權碰上無主島嶼
2014/10/24(五)20:00-21:00 
地點|誠品書店台大店3F 藝文樓閣

旅程分享4:困境與希望,當兩岸問題交織人權議題
2014/10/29(三) 19:30-21:00 
地點|金石堂城中店3F

旅程分享5:無岸還是尋岸,當中國因素滲入台海兩側
2014/11/05(三)19:30或20:00開始
地點|後門咖啡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