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成長趨緩 恐陷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友善列印版本

中國2018年經濟成長預估為6.5%,但諸項經濟數據已推測出中國經濟已經放緩,經濟成長率恐創1990年後全球金融海嘯後新低。此外,依照中國國家統計局在官網公佈的聲明,中國201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自原先預估的82.7兆人民幣下修至82.1兆人民幣,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在去年底跌破50,進入收縮區表明需求疲弱,製造業恐有收縮的現象。為了不讓經濟落入懸崖,挽救美中貿易戰的僵局,造成股市重挫和人民幣貶值,中國經濟是否有支撐力的說法,有待驗證。

針對投資及消費,中國官方相繼祭出減稅及鬆綁銀行業放款等救市措施,包含實施好普惠性減稅降費來支持搖搖欲墜的市場信心。例如,人民銀行將新增人民幣貸款16.17兆元人民幣,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與保持匯率基本穩定,強化貨幣政策的逆周期調節;財政部在2018年減稅降費規模約1.3兆元人民幣,預計在今年也會陸續推動更大規模的減稅和降費,並完成地方政府專項債的發行;發改委制定市場化債轉股落地率超過30%、推出穩住汽車及家電等熱點產品消費的措施,並且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2018年版)」。

然而,中國如今面臨到非常大的經濟成長趨緩的壓力,還受到美中貿易戰、一帶一路倡議地緣政治風險、實體經濟成長動力消逝等三種因素制約:首先,美國總統川普率先發難的美中貿易戰,迫使北京簽下城下之盟,倚靠偏差的國際貿易機制擷取高額利潤的空間下降;其次,一帶一路倡議面臨到各種執行層面的困難,沿線國家的地緣政治風險和外債壓力,讓中國企業在當地的投資引起強烈政治反彈,一帶一路的風險逐步遽增;第三,中國財經學者批判官方經濟數據失準,並直指中國今年經濟甚至有零成長之虞,加上通貨膨脹、攀升的失業率及消費意願下降等綜合因素,讓中國的實體經濟成長未如預期,甚至比虛擬經濟還差。

尤其,中國近年來勵行縮減政府債務、關閉低端製造業產能、嚴格執行環境法規等行動,更作實企業體之間國進民退的說法。而有撤離條件的民營企業,也正在設法外遷,倘若企業外遷潮的力道一年比一年猛,代表中國市場的投資條件正在惡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企業的經營成本大幅上升,其後果將比目前能預想到的更嚴重。受到貿易戰的糾纏與波及,外資企業正以產業鏈相關企業群體撤離,並縮減對中國大陸市場的投資力道,外來訂單必將大量轉移到他國,中國的製造業實際產出將恐怕出現萎縮,經濟成長趨緩將使失業問題更為棘手,對中小企業實施的減稅未必能即時地支撐就業。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儘管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美方關稅制裁雖尚未大規模實施,但中國的產官學研對經濟研判的動向,可以嗅到經濟成長趨緩的徵兆。然而,中國經濟成長一直有測不準的問題,偶而會耽誤官方務實的決策與判斷,中國學界一直懷疑官方使用GDP平減指數,在名義GDP和通貨膨脹修正後的GDP之間轉換,以確保通膨修正後的官方GDP符合政府目標,刺激周期也難以擺脫效用遞減的規律,也代表經濟學家內部最深層的憂慮,中國經濟成長趨緩,恐將陷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官方的救市措施仍待考驗。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