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熱門文章
歷史書寫
馬非白
2 月 02,2022
【被遺忘的歷史】橫遭蔣經國驚慌扼殺的一次選舉
一九七八年,蔣家王朝父傳子剛登上總統大位不久的蔣經國,在十二月十六日半夜被通知美國確定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消息後,立即下令展開他早就預謀好的非常行動,發佈緊急處分令,將如火如荼進行的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暫停」,這是台灣選舉史上僅有一次將選舉扼殺的例子。 蔣經國的理由是為避免美、中建交消息造成社會動盪。對長期抱著美國大腿、依賴美國撐腰的蔣家王朝政權而言,...
教育文化
江昺崙
2 月 28,2022
【台文想想】府城的愛戀與哀愁——文學家葉石濤的故事
台文想想專欄,之後會逐一介紹每個縣市值得推薦的台灣文學家。我們這次從台南出現,未來希望可以環島一圈,帶大家認識各地的文學,結合地方人文特色,提供給大家閱讀旅行時的參考。 「這是個適於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 這是台南出生的文學家葉石濤先生的名言,出自於他的文章〈台南的古街名〉。或許台南人已經對這句話朗朗上口,成為一種驕傲的在地生活宣言。...
音樂藝術
Join
6 月 11,2022
【聽那些女孩唱歌】跑上山丘而得救──凱特.布希 Kate Bush
20220607 想想 Max’s Favourite Song (Full Scene) | Kate Bush - Running Up That Hill | Stranger Things | Netflix 近日最熱門的音樂事件,可能是Netflix影集《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第四季上半部於5月27日上映後,除了影集本身劇情走向受到高度討論,《...
電影戲劇
李政亮
6 月 20,2023
【影像內外】消失的電影公司:林茂生擔任董事長的台灣電影戲劇公司
1945年12月出版的《政經報》上,出現一則廣告:「電影配給 戲劇排演 台灣電影戲劇公司 董事長林茂生 專務董事楊景山 台北市榮町」。《政經報》是日治時期的律師陳逸松1945年10月25日開始發行的刊物。至於廣告文案中的董事長林茂生,他在戰後初期台灣的重要性無須多說。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對於林茂生的認知,多集中在台灣第一位留美博士、台大教授、《民報》社長、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等。...
運動休閒
阿宏叔叔
7 月 12,2023
【野球人生】棒球強權的起點:從強大的投手開始(四)
其實,這個系列的第三集寫好之後不久,本集的內容也已經完成過半,但遲遲沒有完成,因為阿宏寫著寫著就陷入沉思,所寫的內容現實上不太可能實現,要怎麼寫才能更有建設性?其實很難。最後,阿宏相信,本文只要有第一線帶球隊的教練看了之後認同並實行,一個也好,兩個也好,總是能慢慢產生正面的影響。 上一集我們談到,目前台灣在培養投手最大的問題是「很多好投手整年都在投球」,近年來,...
全球脈動
林修民
8 月 03,2023
科技全球化同心圓理論:美中半導體競爭的主因不是地緣政治,而是摩爾定律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2023年7月4日受邀出席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並以「重新定義全球化」進行專題演講。張忠謀指出,全球化的基礎是「各持經濟比較優勢的分工合作」,而全球化之下的美中關係,也已經定調為「競爭與合作」,至少目前「競爭」成分高於「合作」。 張忠謀創辦人認為全球化也被重新定義為「在不傷害本國國安、不傷害現在或未來的科技領先條件下,允許本國企業及同盟國企業在國外牟利,...
教育文化
,
社會安全
呂昕庭
8 月 28,2023
【勵馨想想】父母離婚後的關係練習題
當父母離婚後又再各自尋找伴侶時,孩子都需要經歷關係的變動,以及與親人分離的失落,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再次面臨另一種關係的考驗。孩子要適應兩種家庭生活已很不易,有時還有新的繼父/母,對孩子來說,也是新的家庭成員。如果兩個家庭未能順暢溝通與合作,每個人都想把孩子往自己的方向拉,就容易使孩子變得好像一條左右拉扯的繩索,逐漸愈加緊繃,甚至斷裂……。 小凡(化名)的父母離婚後,...
教育文化
,
環境經濟
,
司法人權
林宗弘
8 月 13,2012
崩世代來臨,誰能力挽狂瀾?
2011年初,總統大選前,我們出版了《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一書,這本書雖然說是要搭上選戰風潮,要求兩黨政治人物對書中認為即將到來的社會危機做出回應,但是所引發的民間迴響,卻遠在我們的意料之外。 當時,筆者與一群關心台灣勞動權益的學者與社運工作者,在台灣勞工陣線的協助下,組了一個寫作團隊,一起寫了這本書。竟然在短短一個月內二刷,...
劉克襄
10 月 18,2012
悲情北投:回不去的車站,硬要來的纜車
北投火車站不能回家,不少在地居民陷入挫敗的情緒裡。 昔時的木造車站,因為鋪設淡水捷運線必須拆除,八○年代末時,倉促以一元的象徵意義,賣給台灣民俗村,搬遷到八卦山。如今維護古蹟意識興起,北投人想要在百年慶時爭取它回來,新業者卻不願意割愛。 這座火車站拆除前夕,我曾帶孩子前往瞻仰,感情因而分外深刻。眾人在巴望其返鄉不得下,我想以鐵道迷的情感,提供二三意見:...
許建榮
11 月 08,2012
革命先行者史明(上):穿越中國紅色浪潮
一身牛仔褲與簡單上衣打扮,人稱歐吉桑(おじさん)本名施朝暉的史明,在1918年11月9日出生於士林。史明自承雖然自己是左派,但其實是出身台中望族。史明父親林濟川早年留學日本,父親不僅是林獻堂領導的反日團體台灣文化協會成員,也是日治時代最大的台灣人報紙《台灣民報》前身的《台灣青年》編輯。史明母親則是出身於士林施姓望族,至於史明的姓氏施,就是跟隨母親的姓氏。 《台灣青年》...
‹
…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