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思考題】 (二十七)澳洲批發電價,變負的

友善列印版本

今年7月2日,在台灣是夏天,在南半球的澳洲是冬天,下午時分,澳洲昆士蘭省的批發電價,不僅是負的,還跌破百萬瓦小時(megawatt-hours)負 100 澳元,也就是每度電約為負2.8塊錢新台幣。

這是怎麼回事?當天陽光普照,而澳洲這幾年來家戶及商用屋頂太陽能──尤其是租賃模式──發展蓬勃,每當日間太陽能發電高峰時,電網電力需求就大減,於是電力嚴重供過於求,導致批發電價竟變成負的。

到這裡,有人就開始說:那是「因為澳洲地大」「有沙漠」,剛好,測驗一下你有沒有在認真看。

上面說的是「家戶及商用屋頂太陽能」,頂多能說是澳洲房子比較大,牽拖到有沙漠更是離譜。

又有人說:「那要花多少錢裝」,剛好,再測驗一下你有沒有在認真看。

上面說了「尤其是租賃模式」。

台灣就是有很多盲反之徒,什麼都不想認真看,只想隨口盲目反對,對這種人說什麼都是浪費時間,因為他們只會永遠困在自我世界裡,什麼都不聽不看,也不想聽不想看。

既然你看到了這一行,表示你不是盲反之徒,那麼咱們可以繼續聊下去了。

我們再看這張來自於澳洲太陽能電池協會的圖表,可以看出,澳洲的太陽能電池發電容量,絕大多數都是分散式能源,大型集中式太陽能發電場的比例少到可略,所以真的別再說「因為澳洲沙漠多」這種笑話了。

總體來說,這4年來,主要受到家戶及商用屋頂太陽能──分散式太陽能──發展蓬勃的影響,澳洲電力需求減少 13%。而澳洲分散式太陽能的主要推手,正是租賃模式,租賃模式是什麼,你可參考第五篇「可不可以不要錢」

過去租賃模式由人稱「真實版鋼鐵人」的艾隆‧穆斯克擔任董事長的SolarCity為首,率先於美國開始發展,主因是美國對太陽能有30%的ITC補助,不過隨著太陽能電池發電成本急降,並已經在扣除補貼以後也低於各國的電網平價,租賃業者往美國以外發展的趨勢也就勢不可擋,而澳洲成為租賃模式擴散的第一站。

美國加洲租賃業者Sungevity,就在2012年第4季進入澳洲市場,以無安裝費用、七年租賃的模式打下一片天,2014年以後還增加了十五年「用多少付多少」的選項。

美國高效太陽能電池大廠SunPower ,也一樣看好澳洲市場,於2012年8月推出租賃服務,一樣安裝免費,而每月租金為183美元,SunPower 試算每月節省的電費為234美元,也就是安裝後一個月現賺63美元

看上澳洲市場的可不只美國,中國的天合光能原本是澳洲的主要太陽能模組供應商之一,眼看租賃這塊市場更有潛力,在2013年第四季,乾脆自己跳下來經營太陽能租賃,一樣是安裝免費,而安裝之後省下來的電費一樣高於月租金,因此用戶可說裝上去的第一天就在賺錢。

澳洲本土的 Infinite Energy想得則更遠,它向澳洲政府申請電業執照,如此一來它就能為大型商業機構在屋頂架設太陽能電池,一樣安裝不收錢,但之後與業主簽訂電力採購合約,按照所發的電力付費,合約到期後,業主還能無償擁有設備,聽起來對業主真是太好康了,但對投資人來說,這也提供了「穩定回報的投資機會」,各蒙其利。

此外,澳洲昆士蘭省的Ingenero,以及其他廠商,也都跳入租賃的行列,在上述這些廠商的共同推動下,導致分散式太陽能急速發展,瑞銀預測,澳洲未來 10 年內,有75%住宅與90%商業建築屋頂將會安裝太陽能電池。

屆時,批發電價變成負數的時間就會更頻繁、更加長。

每到白天電價就變負的,燃氣發電大可關起來,等晚上電價變正了再發電,但如果你有一座核電廠,核電廠不能那樣開開關關,白天只能一直倒貼錢給別人,每度電負2.8塊錢新台幣,真是發一度電就倒賠一度電,這樣有可能營運的下去嗎?

隨著太陽能電池廉價化趨勢不變,租賃模式不只進展到澳洲,現在也要進入歐洲了,德國最大電力公司RWE,過去也是死守核電與燃煤的恐龍「基載」觀念,現在他們全面改換方向,喊出「值勝於量」(from volume to value),也就是從過去以發電量為核心的思維,轉為以價值為核心。

RWE不再定位自己是個「電的量販店」,而是提升為一個綜合能源服務商,幫助客戶如何更有效率、更符合需求的使用能源,其中太陽能租賃也是其中一環,RWE正與德國太陽能服務商Conergy合作,要在德國推出太陽能租賃服務。

今天的能源思考題,要給大家帶回去思考的問題就是,當美國企業、中國企業,都到澳洲去,提供簡直是「佛心來的」的租賃服務,安裝的住戶或業主一毛錢都不用花,還一裝上去就開始省錢,台灣的台電卻推出「鳥籠綠電」方案,竟說綠電要加錢?而當德國的RWE積極轉型,也不只RWE,事實上全球的主要電力公司,不管歐美,都一樣正在轉型、升級,台電卻還只會當「電的量販店」,不管有沒有什麼電廠,破產倒閉也都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