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李拓梓熱門文章
李拓梓
12 月 30,2012
【週日想想】民樂街68號
青春期的時候,常常到位在大稻埕的小劇場瞎混,那時一心追求前衛、最新,對劇場所在的古典洋樓,和後排迪化街整排的巴洛克風洋式建築都視而不見。 那個位在民樂街68號,名喚「臨界點劇象錄」的劇團,應該是當時最猛、最前衛的劇團。當時政治反對運動已經達成階段性任務,社會力的釋放則趁此空檔傾洩而出,抓住這個機會的田啟元作了很多具有話題性的作品,顛覆白蛇傳的「白水」、「水幽」,講謝雪紅的「阿女,...
李拓梓
1 月 13,2013
【週日想想】思前想後的「威爾第之夜」
新年假期因為聽了呂紹嘉指揮國家交響樂團的「威爾第之夜」音樂會,遂有機會對自己的生活與歷史作一番反省。很多人喜歡講「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在我看來是一種逃避的想法。對美的審視標準必有其時代背景,若音樂僅就樂理結構去討論,而忽略其時代意義,那就會如同太空漫步般無處施力。所以當年讀到金耀基在《海德堡語絲》的序言時深有所感。他說:「有歷史的通道,就不會飄浮;有時代的氣息,則知道你站在哪裡了...
李拓梓
1 月 20,2013
【週日想想】劇變年代中的快樂小學生
那天是星期三,之所以我還記得,是因為小學星期三都上半天課。所以我記得媽媽在睡午覺,我在檯燈下閱讀《西遊記》或者《說唐演義》之類,東方出版社那種字很多的兒童讀物,一切一如那些年前前後後平凡至極的任何一個下午,波瀾不興卻暗潮洶湧,就在我閱讀的當下,蔣經國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渡過了他人生的最後一天。 強人逝世,政壇驚天動地,當時的副總統,法定繼位者李登輝在記事簿中這樣寫: 「(...
李拓梓
1 月 27,2013
【週日想想】To be or not to be:一個反反覆覆的反核故事
幾天前經過書店,看見日本攝影師太田康介的作品《依然等待的動物們:日本福島核電廠第一警戒區紀實2》,那是太田在福島進行動物救援的紀實作品。看著那些被遺忘在無人地區的動物,眼淚不禁盈眶。 又過了沒兩天,看見一則日本酪農因為牛奶遭輻射汙染無法出售而最後自殺的新聞,又再一次逼迫自己反省這十多年來,對於核能立場的反反覆覆,和自己最終是如何成為一位堅定的反核支持者的過程。...
李拓梓
2 月 09,2013
【週日想想】一個台北人的新年記憶
年節時分,我其實有點害怕上街。迫不及待在初一就開始營業的商店總是播放著非常可怕的新年音樂「恭喜恭喜恭喜你」,似乎真的每條大街小巷都在播放這種音樂。最恐怖的是,人常常無意哼起記憶中距離最近的一首歌,也因此每個人的嘴理或者心裡,也常常在唱這首芭樂歌。只要一出門,不免會跟著在心裡哼個幾次,真是過年最大的夢魘。 台北這幾年年節氣氛變了很多,人變多了、店早開了,那種寒冬中起床看著無人街道、...
李拓梓
2 月 24,2013
【週日想想】長崎,以前ながさき繁華的都市
哼唱著熟悉的台語翻唱歌曲「長崎的蝴蝶姑娘」,JR特急「海鷗號」緩緩進站,我終於來到長崎,這裡是普契尼「蝴蝶夫人」故事的發生地,也是坂本龍馬二次脫藩無家可歸的暫留地。這個在歌詞被描述成「初戀的紙花傘,搖來又搖去」、「南風吹來帶著快樂的,今日天清無雲,孤單在山頂,看著大海洋,清清無船影」的「美麗的都市」。 海港長崎是一個能夠輕易融合傳統與現在的城市,電車路上習以為常的古董電車之外,...
李拓梓
3 月 16,2013
【週日想想】政治之中有沒有「善」的存在?
先前提到民進黨早期對於「非核家園」的主張,和其創黨的精神中,必然含有對於「善」(good)的追求說法,引發了一些不同意見的爭論。究竟一個政黨所追求的,到底是權力?還是「好社會」(good society)?顯然眾說紛紜。 這又帶出了一個更基礎的問題,政治裡面到底有含不含有「善」的成分?比起美國豬肉裡面到底含不含瘦肉精、或者總統的女婿身材如何,政治裡面有沒有「善」的存在,...
歷史書寫
李拓梓
3 月 31,2013
【週日想想】先有民族還是先有國家?
上星期談到台灣與日本的關係比連續劇還曲折,有些朋友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我所提到被扭轉為日本人認同的的「漢人認同」說,缺乏多元族群的概念。 但我卻認為,當時的人們不太可能具有當今看來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的「多元族群」觀念,因此幾經考量,還是選用了「漢人」字眼。 我選用「漢人」的時候的確有經過一些考慮,我認為中國人、華人或者中華民族,當時都是相當模糊...
李拓梓
4 月 07,2013
【週日想想】鄭南榕問題:有百分百的言論自由嗎?
老實講,我對鄭南榕的回憶是淡薄的。我所知道有關他的一切,都是青春期之後從當時百花齊放般的自由言論中閱讀到的知識,其中最重要的一本,是胡慧玲編寫的《我喜歡這樣想你》。 那本書中充滿對鄭南榕的各種回憶,讀起來總讓人想掉眼淚。在那之前,我只記得那本有很多圖片的「自由時代」雜誌,和他那焦黑乾枯的遺體,還有,他的憑弔隊伍在總統府前突發的自焚事件。 那是1989年,世界的風起雲湧正是進行式,...
司法人權
,
政黨政治
李拓梓
4 月 13,2013
【週日想想】國會該是權力的中心嗎?
過去幾年,所有關於台灣現狀亂源的調查,都將罪魁禍首指向立法院。「空轉」、「癱瘓」、「衝突」、「作秀」等等負面字眼,也常與國會形象掛勾,是以何故,原來應該是民主政治權力中心的國會,卻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負面形象充斥導致國會權力的削弱,以及行政權力的擴張,是否又可能衝擊民主治理的可能性? 去年夏天,立法院民進黨團在臨時會期間提出了對陳沖內閣的不信任案,國會議長卻說,...
‹
1
2
3
4
5
6
7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