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想想】被掏空的古蹟

友善列印版本

札幌很有名的古蹟「時計台」,建築的目的為札幌農學校的演武場,類似軍訓課程使用的地方。

因為上面有個美式機械鐘,今人看到都說是「時計台」,就少提他是「演武場」。但若有機會前往,時計台作為演武場的各種資料解說詳盡,而內部展場則展出有關時計台、學校曆時計算等資料,前陣子則展出有關北海道大學傳奇人物新渡戶稻造的生涯史,儼然就是一個有關札幌農學校的小型博物館。

坦白講,北海道的開拓史不長,博物館的收藏也遠無本州地區的小型博物館精緻花俏,或者摻入多媒體來增加參觀樂趣。但起碼這些古蹟,都維持了原先的樣貌,如實地對旅人陳述其所曾經經歷的歷史。雖不有趣,但作為古蹟的「記憶」(即使是重建記憶)功能,日本的博物館們從未懈怠。

前段時間,前往台中一遊。耳聞近來古蹟修復有成,遂前往同為「演武場」的就台中刑務所一遊。可能因為剛砸了大錢修復,演武場建築本體的復原狀況相當良好,市民遊客絡繹不絕,坐在附屬建築的緣廊上,秋天的涼風襲來,即使是中午十分仍然很舒服。

很可惜的是,刑務所內所有建築內部都僅接受預約開放,散客無緣得見。此外,刑務所照理應該介紹的有關舊台中監獄的種種故事,看來也付之闕如。

這座建築讓我想到選舉時在我嘉義的「秘密基地」。那是出了民雄市區往溪口方向不遠的地方,本來是放送局的宿舍,幾年前花了大錢復原。但因為復原之後暫時還想不出可以幹麻,所以閒置在那裡,附屬廣場多是傍晚時分附近的民眾來運動的好所在。

因為平常沒人,偶爾寫稿寫到腸枯思竭,我會到那棟建築裡找個地方,盤腿坐下,閉上眼睛,聞著榻榻米的香味,想想接下來要幹什麼。

作為我個人的「秘密基地」,放送局宿舍功能強大,但作為這個國家的古蹟,這建築就顯得脆弱單薄,彷彿自外星空降、遺世獨立。

嘉義的放送局宿舍如此無聊,台中的放送局更慘。偌大的建築中空無一物,僅有木器商店閒散地開著,來往遊客很少待超過十分鐘,畢竟裡面什麼也沒有。遊客如果不知道「放送」就是廣播的意思,大概連這棟建築物是幹麻的都搞不清楚。

於是,這些古蹟都只剩下建築物的空殼,也許日式、可能巴洛克、也許過渡時期、也可能現代主義,但建築本身都已經失去了內容,而只剩下建築本身。

作為首善之區的台北其實在這些古典建築的保存上,也沒有好多少。馬英九市長任內大量將歷史建築規劃為咖啡館,最有名的就是中山北路上的「台北光點」,有賣書、有賣茶酒咖啡,還有不賴的實驗電影。

但若問問進出的時尚男女,記得這是美國大使官邸者,恐怕屈指可數。美術館旁邊的「台北故事館」也是一例,現在問人,大家都只知道是童話木屋,裡面有高級餐廳,卻顯少有人知道這是前立法院長黃國書住宅。

而距離現在更近的郝龍斌市長對待古蹟的做法則更為粗暴,前陣子拆除了舊市議會後面的前市長高玉樹住宅,改成停車場。而他引以自豪的剝皮寮重建更是一絕,原居市民被趕走,重建完的剝皮寮變成電影佈景,晚上七點之後保全看守、閒人勿入,和周邊熱鬧的龍山寺台北下町形成強烈對比。

人與生活,在這些簇新的「古蹟」中消失了蹤影,更不用提因為都更,老是莫名其妙在斷水斷電之後還會「電線走火」而燒毀的諸多記憶。

到底我們所想記憶的歷史,或者說,統治者想要我們記憶或者抹去的歷史,是什麼?有時候我們毫無主體地把博物館讓渡給財團,任由財團賦予這些古蹟奇怪的新意義(比如台中的宮原眼科);有時候又會刻意地拆除什麼、留下什麼。而當然更多的時候,就是傻傻地花了大錢重建,卻不知道重建完的建築可以幹麻。

每一次出國都對參觀各種博物館興味盎然的我,卻鮮少在台灣逛博物館,有時候自省是否近廟欺神,卻又總想不到在自己生長的土地上走進博物館的理由,難道走進博物館,會是為了買一盒鳳梨酥嗎?看著札幌不甚精緻卻被努力保留下來的時計台,心中不禁慨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