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類學家,研究領域為台灣考古學、東南亞考古學、舊社考古學、文化資產、台灣早期歷史;工作經歷包括考古調查、試掘及發掘遺址、現象或界牆製模剝取。更執行多項研究計畫,著有專書18種,研究論文、報告百餘篇。
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館長。
人群與文化構成
當代的台灣是一個以漢人為主的社會,雖有學者倡議人群的組成帶有濃厚的南島民族成分,但絕大部分在台灣居住的人群都自以為是漢人,也帶著漢人思維的文化與歷史觀。由於漢人文化與歷史觀的強烈影響,目前台灣的歷史解釋仍然受制於文字記錄與漢人群的歷史,在國民教育的小學、國中歷史課本,或者是高中、大學的課本與教學資料,佔有99%以上時間的史前時代人類活動史,卻往往只些許篇幅,甚至老師們不知從何教起,加上漢人沙文主義的思維以及狹隘的文字歷史觀,使得各級教科書基本上是文字記錄才叫做歷史。
史前時代以及原住民族的文化,頂多只是加在課本前面的點綴,並未眞正論及從史前時代到當代原住民的生業活動與文化變遷的過程,更無法將原住民人群和漢文化人群同等對待,用一樣的態度書寫歷史。
當今台灣歷史書寫與解釋的觀點,隱含著人群、文字以及政治的特殊觀點,並不符合當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文化多樣性觀點的世界潮流。
有關台灣歷史書寫觀念的檢討,並思考從史前原住民書寫歷史,實始自於哈佛大學哈德遜講座教授張光直先生,由於張先生是一個持有歷史觀點的考古學者,又是一位關注自己原鄉土地的學者,自然得以掌握台灣學術的脈動,1986 年回時開始倡議全貌觀的台灣歷史書寫,淸楚的指出台灣歷史不能只以文獻做為書寫的依據,而應該考慮多重的資料,其中考古學出土的資料是非文獻資料最重要的部分。這個概念被張先生做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計畫」以及之後台灣史研究所設立的基本標的,期望蒐集與書寫不同型態且具有全貌觀的台灣歷史,雖然中央研究院已經成立台灣史研究所多年,但歷年來台灣史的學者仍然從漢殖民台灣的史觀以及文字書寫為主軸思考整體台灣歷史的研究,不但少有研究原住民史的學者,也沒有研究史前史的學者。
當今台灣歷史學者所建構的台灣史,幾乎都以漢人移民或荷據以來的文字歷史做為研究重點,這種思維撰述的歷史,是以漢人移民與社會的形成過程為主軸的歷史,基本上忘卻其他人群或土地的歷史,所以也可說是一個殖民地史觀的台灣歷史。當然無法從歷史建構的過程去處理台灣的主體性,因而呈現以漢人及漢文化為主的中國地方史的型態,而成為課綱爭議的焦點。
從考古學研究的結果而言,台灣這塊土地的人類活動歷史,至少已有3-5萬年的史前人類活動史,而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祖先最早階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也至少已有6,000-6,500年的歷史,因此在台灣人類活動史的過程中,就不能只從漢人拓墾與聚落的形成來看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與變遷,何況從考古學研究所知漢人早在9到10世紀就已經進入台灣的西海岸和北海岸,到了12到14世紀更有相當數量宋元時期陶瓷出土在史前晚期金屬器時代晚階段的遺址,從瓷器的來源推測,這些外來人群想必從亞洲大陸東南沿海今日中國浙、閩一帶出發進入台灣,和原住民族發生密切的關連,甚至已經進入台灣原住民的聚落居住、交易。
所以連橫在《台灣通史》自序當中所說的:「夫台灣固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這一段話是以漢人在台灣開拓的結果,來論斷台灣這一塊土地的人類活動史以及土地和人群的關係。從一個考古學或人類學研究工作者的眼光而言,這實在是狹隘之論,也是單純從漢人群或文字記錄的觀點建構的台灣歷史,再加上以中國地方史的觀念看待台灣歷史的政治思維,因此可說是台灣史書寫的人群、文字以及政治的特殊史觀。
這種史觀長期影響台灣史的建構,當然使得史前史以及近現代以來台灣原住民歷史只是整個台灣史的簡單前言,這種狀態淸楚的反映在台灣史的教科書,不論是中小學或者是大學的教科書,都以這種史觀敍述史前人群以及原住民族,似乎在鄭成功家族進入台灣之後,台灣原住民就已經消失在歷史的舞台,這種看法是悖離歷史事實,應該深刻檢討改進,並重新思考台灣歷史書寫。
從整個人類活動史的立場而言,歷史的表現形式不一定只使用文字表述,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器物、影像、口傳、祭儀、樂舞等形式,其中重要而且具有直接證據的部分,在於人類活動後留下的各種遺留埋藏在地層中所形成的遺址。
考古遺址淸楚說明從南猿屬(Australopithecus)的人類遠古祖先開始留下演化的證據,以迄260 萬年前巧手人(Homo habilis)開始製造與使用石器,經過直立人(Homo erectus)演化成為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以及現代智人(Homosapiens),長達400萬年以來的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可說佔有整體人類歷史的99.9%以上,文字只是這400萬或200多萬年以來最後的5、6千年以來才產生的文化,假若不從考古學的研究,何以理解人類祖先的來源,以及文化的衍生、創造及其發展過程。
台灣相同也可能在19-45 萬年前直立人晚期階段就已經進入海峽區域,3-5 萬年前已有確鑿證據說明人群居住與活動在台灣海峽以及本島各區域,但文字卻在西元1620 年代才正式在台灣開始記錄人們的活動。
既然考古學研究的一部分在於研究人類過去歷史,主要在談人和環境之間的互動所形成的過程和結果,說明這門學科最重要的部分在於透過過去人類所留下來的遺址,長時限觀察人類活動史的變遷,是全世界共同追求的人類大歷史,而這部大歷史,正是由許多塊狀的區域歷史所共同構成,台灣也是這其中的一塊區域。
當然台灣歷史的建構也必須從考古學研究的史前人類歷史開始,才能眞正體會台灣歷史的長遠以及複雜的演化過程以及所具有的意義,否則只是一部斷裂又狹義的台灣歷史,怎能建立國家歷史的主體性呢?
作者:劉益昌
出版社:玉山社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