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想想副刊
想想副刊
電影戲劇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7 月 06,2021
【影像內外】《木蘭從軍》的流轉
2020年迪士尼的真人版《花木蘭》上映之初,便因部份場景在中國新疆拍攝,引發抵制風潮。一時之間,花木蘭的故事乃至各種版本的花木蘭也因此廣受討論。 花木蘭女扮男裝撲朔迷離的性別身份,一直是花木蘭傳說的焦點。不僅如此,1939年版的中國電影《木蘭從軍》卻在詭譎對峙的中日局勢當中跨越國界,這部電影既在日本佔領下的上海上映,也在反日情緒高漲的重慶放映,而後日本也引進這部作品,...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6 月 18,2021
【影像內外】阿Q之弟作品電影化的滄桑
《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一書出版之後,讓讀者們透過電影海報回憶台灣電影史。在眾多的海報當中,筆者注意到《靈肉之道》的海報,上面寫著「大文豪阿Q之弟(徐坤泉)最偉大遺作改編搬上大銀幕」的宣傳語。 阿Q之弟是徐坤泉的筆名,1935年的小說《可愛的仇人》於《台灣新民報》學藝欄連載160回,引起極大迴響,1936年單行本出版,在日治時期便達三版,...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6 月 03,2021
【影像內外】日治時期電影院的政治性格
在早期電影的歷史書寫當中,電影的發展與城市的繁榮密不可分,各國早期電影的發展多在政治中心或是貿易繁盛的城市便可說明一切。也因此,電影乃至電影院的發展也被視為城市消費文化的一環。 這樣的歷史書寫架構,確實也是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主要的研究路徑之一,例如1920年代台北電影文化逐漸成型,1930年代進入有聲電影的摩登年代等。不過,在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思考面向? 另類思考的起點...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4 月 30,2021
【影像內外】台北高校學生看什麼電影?
近年來,關於台北高校學生白線帽的青春的討論不少,諸如自由學風之下敝衣破帽的形象、七星寮的放浪青春等。 如果從電影史的角度出發,筆者好奇的是,當時的台北高校學生喜愛看什麼樣的電影?台北高校學生對社團活動相當投入,文藝部的《翔風》(1926-1945)與新聞部的《台高》(1937-1940)兩本校園刊物是重要參考,其中可以看到電影放映活動的紀錄甚至影評文章。此外,...
電影戲劇
李政亮
4 月 18,2021
【影像內外】《愛染桂》變奏曲
受日本電影影響的台語電影不在少數,1964年的《不平凡的愛》便受戰前膾炙人口的《愛染桂》的影響。 《愛染桂》自1938年問世以來,因為人氣爆棚,接續有多個版本的演繹。不過,《愛染桂》雖然大受歡迎,但因當時日本已進入國民精神總動員的狀態,因此《愛染桂》在當時受到官方與媒體的批判,《續愛染桂》(1939)與《愛染桂完結篇》(1939)被迫加入戰爭的元素。值得一提的是,《愛染桂》...
電影戲劇
素樸勛
3 月 29,2021
【電影與歷史】《花樣女子》到《陷害布蘭妮》 從電影中未出演的兩個女生談起
2021年在奧斯卡入圍五項的《花漾女子》(Promising Young Woman, 2020)運用大量流行元素探討性別議題,不說教的呈現比真實還要真實,那就從現實生活中沒有演出電影的兩個女生開始說起。 2003年,一個22歲女生參與實境秀演出,名媛出生的她被安排到農村去生活,節目叫做《拜金女新體驗》(The Simple Life, 2003),節目播出之後她的經紀人接到電話...
教育文化
,
電影戲劇
吳尚書
3 月 22,2021
【南洋想想】Drishyam:小成本的大奇蹟
常看印度電影的讀者大概可以體會當地賣座電影的元素,像是主要的語言市場(例如印地(Hindi)或是泰米爾(Tamil))、俊男美女的主角、華麗且陣容浩大的舞蹈、大場面的動作場景、以及眾多的海外場景。若是一部沒有舞蹈、也沒有打鬥,然後場景只是印度南部的山區鄉村,主人公只是中年父親跟他的家庭,而語言是主要限於西南部克拉拉Kerala)州馬拉雅拉姆(Malayāḷaṁ)語的電影恐怕很難跟賣座有任何聯想。...
電影戲劇
素樸勛
3 月 09,2021
【電影與歷史】情侶關係的衝突聖經:《首映夜》的愛情戰爭
《首映夜》(Malcolm & Marie)是一部NETFLIX電影,黑白的色調中,光憑一間屋子、兩個角色,用一段感情剝開了肌膚底下的情感論述,是當代都會男女的衝突聖經舞台劇。 還記得1977年的伍迪艾倫電影《安妮霍爾》嗎?在關係以及生活的危機之中,還不忘記叨叨絮絮的男人,利用知識以及刻薄的高調來偽裝自己內心的疑惑。利用大量對白透漏線索而推進關係曙光以及危機的方式,...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2 月 02,2020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文學裡的電影(下)
往前閱讀:【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文學裡的電影(上) 寫下暢銷紀錄的《可愛的仇人》 在《命運難違》之後,1935年阿Q之弟(徐坤泉)的《可愛的仇人》於《台灣新民報》學藝欄連載160回,引起極大迴響,1936年單行本出版,在日治時期便達三版,銷售量更是刷新讀書市場的1萬冊。依1936年擔任《台灣新文學》主編的王詩琅說法,徐坤泉小說走紅的盛況,是「一時家傳戶誦,雖人力車伕,旅社女傭,...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2 月 02,2020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文學裡的電影(上)
日本著作等身的社會學者吉見俊哉,對1930 年代的東亞城市有個精闢的看法:「無論東京或大阪、殖民地都市首爾或台北,作為都市空間裝置的媒介例如新聞、博覽會、百貨公司等都不斷地深耕並迅速地資本化」。 電影與電影館自然也是現代都市空間的一環,尤其是1930年代台灣的電影與唱片工業以電影宣傳曲孕育出流行音樂,廣播電台也將電影館裡的辯士請上電台解說電影。可以說,...
‹
1
2
3
4
5
6
7
8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