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想】 拍照沒動力?動手做一本屬於自己的「ZINE」吧

友善列印版本

踏入會場時,一時之間令我有些恍惚,不只是因為攤位太多讓人不知從何逛起,更在於迎面撲來的自信、活力與積極,力道之大得要好好挺直身,才能接招。這裡是The Tokyo Art Book Fair(東京藝術書籍博覽會,以下簡稱TAB)的會場。

TAB於2009年開始舉辦,每年都會聚集上百家藝術叢書出版社、藝廊、藝術家工作室和藝術相關學系的學校,或者是單打獨鬥的獨立藝術家本人來設攤,可說是藝術書的shopping祭典。專業的攝影家、已運作多年的藝廊出版社,自然是對自家作品信心滿滿,還有許許多多獨立作業的年輕靈魂、在學學生,拿出了自滿的「ZINE」,在會場中與消費者第一線接觸,介紹解說創作動機與熱情理念,讓我感受到更多蠢蠢欲動、急欲爆發的生命力。

「ZINE」是什麼呢?它指的是一種獨立、非大量的印刷品,有雜誌(magazine)的概念,但去掉了字頭「maga」,ZINE能更微小、更自我、更彈性,從策劃、製作、印刷到裝訂,沒有任何出版限制──表現出自己想要傳達的訊息,最重要。

攝影作為藝術的其中一個領域,我目前就讀的攝影學校也有參展,除了販售目前已是職業攝影家的畢業生作品外,從一年級到三年級,從日間部、夜間部到研究科,都被老師們鼓吹製作出自己的ZINE來參展,就連老師都興致勃勃地認真製作。

要製作一本ZINE,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當然,選好照片排好版,就能拜託外面的專業店家來做,但每個人都更趨向於透過自己「手工」完成,不只是省錢(而且還不一定省得了多少),更在於「親手做」這個動作,兼具了學習、策劃,自我探討與成就感,諸多獨特的情緒。

比如回歸最基本面,製作ZINE得先從挑「紙」開始。有人會去買普通的印刷紙,也有人會到神保町的紙專門店,一一觸摸店裡數百種紙品,找出最符合理想的「觸感」,而且色澤必須是可以呈現出照片的風格,這段程序就得花上一陣時間來挑選與實驗了。你一無所知的人,即將捧著你的作品,翻閱你的思緒,他與你作品的第一個親密接觸,就是指尖接觸到「紙質」,這第一印象,怎麼會不重要呢?

這次TAB中,我也展出了自己的ZINE,其實源自於我有一天與老師討論著我最近對於攝影的厭倦──

「老師,我最近找不到拍照的動力,也不知道自己該拍什麼。」

「拍照跟其他創作不一樣,比如寫小說,你必須要有一個『想寫什麼』的想法,但拍照不同呀,你走在路上,並不知道自己會碰到什麼,你得繼續拍,才會有更多發現。」

看著我面對這番話仍依舊沈默,老師說,「不管怎樣,這次的TAB,你必須做出一本ZINE,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是好的時候,就先回去看看過去的自己做了些什麼吧,會有幫助的。」

在被「半強迫」的狀態下,我重新審視一次自己過去拍的作品,最後找出了6張在街頭上遇見的貓兒的照片,將它們做成一本僅僅6頁小書,取名為「貓中毒」。其實我並不滿意這本小ZINE,但在將它們集結成冊,從選紙、印刷到裝訂樸拙的手工過程中,卻仍湧現起一份微小的成就感。

我所製作的ZINE,要拿出來賣,是真的很心虛,因為內容CP值很低,但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認識自己」。拍照是一條無止盡的路,彷彿得必須不停地拍下去,但迷惘時、拍累時,稍事停頓,檢視一下自己過去的痕跡,必要時將它們排列組合,用照片編織成一篇可長可短的故事,也許更能看清自己的喜好與想望,或許這就是老師之所以逼迫我的背後理由。

回到TAB的現場。初入的恍惚亦源於我的心虛,因為參展的學生們大多都有備而來且充滿自信,太尖銳、太耀眼,但某種程度我們又都一樣,仍在學習的路上,有太多需要調整的空間,需要收斂的心性,需要沈澱的思緒。The Tokyo Art Book Fair,充滿著缺陷,而其中又埋藏著無限可能性,這裡讓我正視自己的不足與不安,不過生成出「懊悔」的情緒,對我而言剛剛好。

「我、我們都得再努力,更努力一些」,翻閱著一本又一本的ZINE,我如是想。

關鍵字: 攝影攝影美學照片雜誌藝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