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那些女孩唱歌】闇黑夜妖的迷幻漩渦──後叛客教母「蘇西與冥妖」 Siouxsie & the Banshees

友善列印版本

崛起於1970年代末期叛客搖滾風潮中的「蘇西與冥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從叛客樂風開始,引領了從後叛客、新浪潮電子音響、乃至歌德搖滾的風氣之先,被時代雜誌和AllMusic等重要媒體譽為「在搖滾黃金年代中影響甚鉅的英國歌手」,女主唱蘇西.蘇斯(Siouxsie Sioux)的華麗裝扮,不僅蔚為時尚潮流先鋒,更為搖滾樂界的Female-Fronted Band風潮鋪路。

一開始,蘇西.蘇斯和史蒂芬.薩福林(Steven Severin)在一場Roxy Music的音樂會上認識,兩人都是當時風起雲湧的叛客搖滾的樂迷;他們在連團名都沒有的狀況下,臨時決定參與了1976年七月,由一大群「性手槍」(Sex Pistols)樂迷舉辦的一場音樂活動,請來兩名臨時樂手(包括「性手槍」的Sid Vicious),把基度教禱詞"The Lord's Prayer"作了二十分鐘的即興改編演出。這樣的演出引起了注意,後來又有人邀她們演出,於是他們請來鼓手Kenny Morris 和吉他手Peter Fenton加入;不過Fenton 的搖滾風格並不適合她們,於是改由John McKay 頂替。這個定名為「蘇西與冥妖」的樂團很快走紅,當年十一月就在曼徹斯特上電視節目現場演出,同時也為BBC電台的傳奇主持人John Peel錄製節目,還登上Sounds週刊的封面。

不過,由於希望在音樂上處得「藝術上完全的主導權」,「蘇西與冥妖」在尋找落腳的唱片公司方面卻遇到了一些困難、遲遲未能決定;最後終於在1978年六月,才獲得Polydor唱片公司的承諾,簽下合約,以木琴開場的單曲"Hong Kong Garden"隨即登上英國排行榜前十名,受到媒體盛讚其創新性以及充滿影像感、栩栩如生的音樂。

同年十一月,樂團處女專輯《The Scream》發行;她們在叛客狂噪叛逆的基礎上,以那充滿實驗性的音響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冰冷、詭譎氛圍,色調陰鬱冷寒,彷彿來自地底深處或穹蒼邊際;無論是吉他或人聲均超凡脫俗,受到NME等重要音樂媒體的大力讚譽。

「蘇西與冥妖」的第二張專輯《Join Hands》在1979年發行;她們那彷彿走在旋律懸崖邊緣、人聲與吉他均極其飄忽迷茫、遊走在暗黑異域的樂音,吸引了更多的聽眾,也同樣受到媒體強力推薦,但九月巡迴演出時,鼓手Morris 和吉他手McKay 不合而離團,為了繼續演出,經紀人快速找來the Slits前鼓手Budgie頂替,但卻找不到吉他手,天團級的「怪人」(the Cure)樂團主唱兼吉他手Robert Smith適時伸出援手,幫她們演奏到巡迴結束為止。

後來,Magazine樂團的吉他手John McGeoch加入「蘇西與冥妖」,錄製了單曲"Happy House"。1980年的專輯《Kaleidoscope》正如其名,他們希望創造出一種如萬花筒般燦爛多變的感覺,每首歌都完全不一樣,充滿各種實驗性的效果與聲響,根本不管是否能在音樂會現場演出;音樂充滿了影像感、對比強烈的色彩、繁雜的思緒與概念飄忽擺盪,在英國專輯榜登上第五名,也首次前往美國巡迴演出。1981年的《Juju》又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嘗試;他們是先在演唱會現場把歌曲演出過當成練習,然後才進錄音室錄下來,充滿更多深沈、黑暗、張力強大的元素,在英國專輯榜取得第七名,也成為他們最暢銷的作品之一。此時,蘇西和此時已成為固定團員的Budgie私下成了一對伴侶,並另創一個名為the Creatures 的音樂計畫,僅以人聲和鼓呈現,並發行了單曲唱片《Wild Things》

1982年洋溢迷幻風的《A Kiss in the Dreamhouse》同樣大受好評,薩福林形容這是一張「性感的」專輯,McGeoch此時卻因酗酒問題離團,「怪人」的Robert Smith再次前來救援,1983–1987,「蘇西與冥妖」陸續發行了《Hyæna》、《Tinderbox》還有翻唱多首經典歌曲的《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至此,她們奠定的歌德式搖滾曲風已經卓然成形,同時也發展了幾個相關音樂計畫,包括蘇西與Budgie 發行了Creatures 的第一張專輯《Feast》,薩福林和Robert Smith 也以the Glove的團名錄音。後來Clock DVA的吉他手John Valentine加入,她們也開始在樂曲編制加入弦樂,以及各種前衛的電子音效,

1988年的《Peepshow》,加入了擅長多種樂器的Martin McCarrick 和吉他手Jon Klein,並由曾經操盤U2、Dido、Manic Street Preachers等名家的葛萊美名製作人Mike Hedges掌舵,黑暗陰鬱的面貌依舊,但卻加入更多流行元素,創造出更順暢動聽的旋律,因此大受歡迎,不僅寫下英國TOP 20的排行佳績,更獲得Q雜誌5顆星滿分推崇、AllMusic 4.5顆星高等各大媒體一致讚賞。1991,他們和當時尚沒沒無聞的亞裔Tabla樂手Talvin Singh合作,引入更多異國元素,創造出《Superstition》專輯中迷離華美、引人神弛的幻境音響,隔年,「蘇西與冥妖」也接受名導演提姆.波頓(Tim Burton)之邀,為電影《蝙蝠俠大顯神威》演出主題曲"Face to Face"。

此時的「蘇西與冥妖」即使在主流樂團也已是個響亮的名字;於是她們請來、另類搖滾先驅The Velvet Underground創始成員John Cal與樂團共同製作,並特別運用古典大提琴陪襯增色,在1995年發行了最後一張專輯《The Rapture》,登上英國金榜第33名,更顯流行動感;但這也成為「蘇西與冥妖」的最後一張作品,隔年四月,她們宣布解散,但蘇西與Budgie仍持續the Creatures的運作,後來在1999發行了備受好評的專輯《Anima Animus》。

在叛克音樂崛起的70年代成軍,「蘇西與冥妖」以獨特風格奠定了後叛客風潮概念化的內涵,又精彩混入80年代新浪潮電子聲響,再融入冰冷詭譎的歌德式搖滾,陰鬱厭世的情調、寒調中的帶有精緻的細膩美麗,但又同時大量使用偏離旋律線的不協調音,展現對傳統音樂的反制。歌詞與表演概念層面,她們以接近宗教式的手法處理著生命與愛欲的荒涼,對現實狀態的厭棄,進而追求心靈深淵的詭魅情趣。1978-1995年推出的11張錄音室專輯,全數進佔英國金榜TOP 35,締造18首英國流行榜TOP 40單曲,絕對有著搖滾天團的地位;蘇西.蘇斯也因而享有「後龐克教母」的稱號。而蘇西那華麗、具強烈戀物癖風格的打扮、貓眼紅唇的妝容、染成深黑的長髮,不僅開female-fronted樂團之先風,更成為後叛客的標誌,影響了後來從龐克延伸而出的歌德時尚,對潮流文化至今仍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1970 年代,美國經濟起飛,紐約進入經濟黃金時代,相對的大西洋彼岸的倫敦卻面臨經濟大蕭條,失業率持續攀升,罷工等社會運動頻繁,年輕學子對制式化教育及看不到未來的社會感到厭棄,因此在街頭逐漸出現反叛之聲,次文化族群的活動也益發旺盛。此時興起的叛客在某些人眼中,只有原始和反叛,甚至是一些搞怪;但它其實存在著反英雄主義、關懷弱者、DIY 創造等概念,而出身叛客的眾多藝術工作者,後來也往後叛客發展,以一己之力對抗主流,創造出更為百花齊放、各種獨立文化興茂繁盛的1980年代。「蘇西與冥妖」正是讓人回味這個文化盛世光景,絕對不可或缺的一個樂團。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