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內外】看鳳飛飛的首部主演電影《春寒》

友善列印版本

2012年1月3日,一代巨星鳳飛飛去世。她的形象與歌聲是台灣流行文化史當中的重要一章,也因此,儘管巨星隕落,關於鳳飛飛的各種記憶,仍不斷被建構與記憶當中。諸如2022年桃園大溪鳳飛飛故事館的成立,也例如關於鳳飛飛的記憶與研究的出版品持續出現。

2023年是鳳飛飛逝世十一周年,值此紀念時刻,正好是重新從大眾文化的視角檢視這位巨星的時刻。鳳飛飛以歌唱起家,而後主持綜藝節目。在她當紅之際,也曾參與電影演出。值得注意的是,關於鳳飛飛的研究,多從明星研究的視角來看鳳飛飛,其中,她在舞台上的形象、表演歌曲乃至唱法尤其是重點,大銀幕上的鳳飛飛卻較少人討論。

鳳飛飛一生共主演過六部電影,1979年的《春寒》是第一部主演的作品。為什麼鳳飛飛會以歌手之姿參與電影的演出?此外,大銀幕裡明星形象與角色的定位,往往是社會想像、片商與劇組等多重力量交織而成,為什麼《春寒》裡的鳳飛飛演繹日治時期的悲劇女性角色?

為何躍上大銀幕?

回顧鳳飛飛的演藝歷程,1953年出生的她,15歲透過電台歌唱比賽之後開始出道,19歲時正式以鳳飛飛之名闖蕩演藝圈,上電視、出唱片,很快地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1976年是她歌唱生涯的高峰,這一年,就錄了驚人的19張唱片。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鳳飛飛在「我愛週末」節目當中演唱《月夜愁》,引發熱烈迴響,也因此,接續錄製了幾張台語老歌的唱片。

在主演電影之前,鳳飛飛其實就以歌聲與大銀幕有不解之緣。1970年代瓊瑤電影正盛,1977年鳳飛飛擔任《我是一片雲》的幕後主唱,而後也陸續唱了《月朦朧鳥朦朧》、《一顆紅豆》、《雁兒在林梢》、《金盞花》等。歌星兼主持人挾著高人氣轉戰大銀幕,看似理所當然,不過,鳳飛飛拍電影,卻與新聞局的歌監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聯合報》1978年11月11日的報導,該年9月鳳飛飛、康弘、黃西田等人台中酒店作秀時,因開黃腔,受新聞局之處分,三個月禁止一切公開演出。當時,鳳飛飛主持的人氣節目《一道彩虹》也因歌監之故,無法登台。再根據《聯合報》1979年6月7日的報導,歌監風波之後,鳳飛飛覺得主持受到限制,想轉往大銀幕發展,因而,嘗試主演電影,這也就是主演《春寒》的重要原因。

所謂的黃腔,到底是什麼?根據報導,康弘的部份,是表演擠牛奶的動作時,右手擠壓胸部。黃西田則是表演做豆漿的動作時,有暗示性的不雅動作。鳳飛飛的部份,則是接受訪問時,向觀眾徵求發胖秘方時,提到吃豆漿喝牛奶。表演場合開黃腔,如果表演者與台下觀眾都很歡樂,算是達到無傷大雅的作秀效果。值得追問的是,為什麼一個酒店裡的秀,會釀成軒然大波?

2012年鳳飛飛過世之後,各界追憶之際,黃西田與康弘這對秀場上的長年搭檔,接受媒體訪問,也道出真相:當年的那場秀是餐廳秀,有用餐也有秀。警總的第一號人物也在場用餐,他希望鳳飛飛過去一下,因為當晚是「鳳飛飛之夜」,作為主秀的鳳飛飛無法在節目進行中過去致意,高官不滿導致整鳳飛飛的歌監事件發生。此外,曾為鳳飛飛與鄧麗君等多位知名歌星寫歌的林煌坤,更在2012年的《總要說再見》一書中指出,當時警備總部、新聞局早就將鳳飛飛母女視為眼中釘,主要原因在於鳳飛飛走紅之後,媒體對鳳飛飛母女的負面報導也隨之出現,從鳳飛飛台灣國語咬字不清的問題到三家電視台為了爭奪鳳飛飛所引起的風波等所在多有。

筆者在查找資料過程,也可以感覺當時鳳飛飛的壓力,因為連她趕時間爬欄杆都可以成為社會新聞。歌監事件之前的5月17日,聯合報報導了〈鳳飛飛亂爬欄杆,小朋友甚感困惑〉,引發各界議論。這個事件的過程是鳳飛飛在胡適公園錄製節目,其間,到轉播車臨時更衣室更換服裝後,為趕時間,從欄杆爬了過去。這樣的小事,都可以成為風波,除了說明鳳飛飛的走紅程度之外,也可以看到媒體對她虎視眈眈。

明星也要是愛國藝人的1970年代

今日,我們能夠看到的《春寒》修復版,是在鳳友會、鳳學讀書會等團體集資募款並與國家電影中心合作下於2014年完成。

《春寒》的故事背景是日治末期的宜蘭太平山,鳳飛飛飾演林場主人林景源的千金林秀蘭,她愛上對日本統治不滿的佣人之子長榮。長榮是個讀書人,但自認在日本統治下讀書無用,回到太平山生活。太平山來了新任的年輕長官橫山,他的個性陰鬱,一見鍾情愛上林秀蘭的他,視長榮為眼中釘。戰爭動員腳步加快,橫山以殘暴手段砍伐林木,眼見時局不穩,林場主人讓情投意合的秀蘭與長榮離開太平山。不料,兩人途中遇見受傷的抗日分子。長榮出手相救,但最終仍被日軍逮捕。橫山將長榮送至南洋戰場,秀蘭獨守空閨,等待長榮平安歸來。戰爭結束後,長榮雖然歸來,但卻是深受重傷奄奄一息。最終,長榮不幸過世,秀蘭堅持與死去的長榮成婚,哀戚氣氛下完成婚禮。

我們如何對這樣一段故事進行討論?

鳳友會、鳳學讀書會等團體推動《春寒》修復過程中,出版了《情迷鳳飛飛:《春寒》數位修復紀實特刊》。其中,也訪問了編劇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知名音樂人林煌坤。他提到,太平山的美景,讓他萌生故事的雛型。關於故事的主角,他想到自己熟悉的鳳飛飛,至於故事發展,則不能落入瓊瑤二林二秦電影的窠臼。1970年代台灣電影有兩大潮流:一是1960年代中期開始持續不斷的瓊瑤電影,二是1972年日本與台灣斷交之後,中影旋即開啟抗日主題的軍事宣傳電影,其中,多數為以既有真實戰事或人物為背景的作品,例如《英烈千秋》(1974)、《八百壯士》(1976)與《筧橋英烈傳》(1977)等。

1970年代的明星,並不單純是藝人,也要對黨國體制表態,特別是歷經歌監事件的鳳飛飛。歌監執行一個月後,12月16日美國與台灣斷交,鳳飛飛即使人在新加坡演出,也立刻捐款120萬元作為愛國捐獻。隔年一月,鳳飛飛所屬的歌林唱片也推出愛國歌曲專輯,其中包括鳳飛飛的歌曲〈巨航〉。林煌坤對黨國體制控制下的時代氣氛有著深刻的體會。學者石計生2022年出版的《歌流傳社會學:迴流迴路與台灣流行歌》一書的訪談後記,便摘錄與幾位重要音樂人或其家人的訪談,其中包括林煌坤。他提到1974年時任新聞長的錢復,召集包括劉家昌、慎芝與他等多位流行歌曲作詞作曲家,齊聚中泰賓館,要求他們不能再寫「靡靡之音」,否則送到綠島。

抗日題材本土化的背後

不走瓊瑤模式的愛情電影,又必須考慮鳳飛飛的處境,外加台灣國際困境時刻,電影該如何進行?擬定搭配的男主角梁修身,1970年開始踏上演員之路,1977年擔綱演繹《筧橋英烈傳》的主角高志航,名噪一時,這個抗日形象也因此根深蒂固。至於鳳飛飛,本身就有濃厚的台味,從她的咬字到出過幾張台語唱片。男女主角的角色應該在什麼樣的故事架構下揉合在一起?

1970年代中影開啟的軍事宣傳電影當中,多以國民黨在中國時期的真人真事改編。不過,軍事宣傳電影也開始出現本土化的現象,《梅花》(1976)就是指標性的作品。《梅花》以日治時期的台灣為背景,既勾勒了當時台灣人的生活,也透過台灣人赴中國從事抗戰的故事,連結台灣與中國。抗日題材本土化之所以出現,與國民黨1970年代的文化論述轉折有直接的關聯。當反攻大陸的政治口號逐漸成為破功神話之際,中國對台灣人來說漸行漸遠。

日本的台灣研究重量級學者若林正丈在《戰後台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一書當中,注意到1970年代開始,蔣經國啟用人類學學者出身的陳奇祿推動文化建設。陳奇祿1971年所寫的〈中華民族在台灣的拓展〉一文,在1970年代大量被轉載宣傳。其要旨在於台灣與中國文化與歷史的連結,而今台灣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在強調台灣與中國連結的背景下,抗日題材也出現本土化的現象,中影繼《梅花》之後,1977年再有《望春風》、1979年也再有《香火》等。

《春寒》雖不是中影的作品,而是民間的樺樑影公司,但在鳳飛飛剛受到歌監、美國與台灣斷交等因素下,台味的鳳飛飛與銀幕上的抗日英雄梁修身,演繹日治時期台灣為背景的故事成為選擇,電影對白中的「中國是一頭睡獅,現在醒了」、「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的祖先是從福建漳州來的,為什麼日本人硬要說台灣人跟中國無關」、「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感,不是日本人能夠分化的」等,也呼應了1970年代國民黨民族主義論述的變化。

《春寒》外一章:《春寒》VS. 《絕唱》

值得一提的是,《春寒》入圍1979年金馬獎多項獎項,編劇林煌坤不但入圍最佳劇本獎,他為鳳飛飛所寫的〈沒有土地哪有花〉也入圍最佳原創歌曲獎。然而,按1979年10月4日《聯合報》的報導,林煌坤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本獎之後,遭檢舉《春寒》抄襲日本電影三浦友和與山口百惠1975年所主演的《絕唱》。對此,林煌坤表示自己未曾看過《絕唱》,何來抄襲?自己親族中有人在日治時期赴戰場成為犧牲者,這也是不少台灣同胞的悲劇,這是寫作《春寒》的動力與依據。

時隔40多年後,該如何看待這件事?

筆者比較兩部作品之後,深覺兩部電影最後生者與死者結婚的劇情,實在非常特別,林煌坤不大可能沒看過。當年林煌坤說未曾看過《絕唱》,應該是避免被指為抄襲。至於林煌坤抄襲了《絕唱》了沒?《春寒》在主要劇情上做了重要更動,應該說,有參考,但也難說抄襲。值得追問的是,台日斷交後,日本電影全面禁止輸入台灣,所看的管道是什麼?在該篇報導中,林煌坤便指出,《絕唱》錄影帶在台灣流通,歡迎金馬評審觀看後比較。這個說法足見錄影帶在流通的狀態。

《絕唱》劇情如下:戰爭末期,三浦友和所飾的大地主之子順吉愛上山口百惠所飾的佣人之女小雪,小雪的父母也在順吉家工作。順吉的父親極力反對兩人的愛情,順吉與小雪私奔他鄉,勉力維生。然而,順吉收到徵兵令,只有前去戰場,獨留身體孱弱的小雪。日夜等待順吉歸來的小雪身體支撐不住,彌留之際仍在等待順吉回來。意志堅強的小雪終於等到順吉,然而,卻也在此刻不幸過世。

最終,順吉決心迎娶小雪,象徵愛情的堅貞,即使已天人永隔。與《絕唱》相較,可以看到《春寒》在男女階級地位與孰生孰死之間做了修改,此外,階級差異的愛情以及與死者的婚禮則是相同的元素。不過,《春寒》裡的階級差異為民族認同所消弭,演繹成日本軍官虎視眈眈下台灣男女的堅忍愛情故事。《絕唱》裡,則聚焦在父子之間的衝突以及地主階級的父親仗勢對小雪一家人的打壓。這些都在襯托山口百惠所飾的孱弱的小雪對愛情的堅貞。

回歸《春寒》。大銀幕裡的電影敘事、明星的角色與形象等,經常需要影像內外的剖析比較,鳳飛飛逝世十週年,不過,她所主演的電影,還有很多地方值得討論。這些討論,其實也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我們以為已經足夠了解的1970、1980年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