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聽台灣人唱歌

友善列印版本

新任公視董事長邵玉銘表示,公視要走「清純」路線,讓社會有祥和之氣。這倒讓人想起,1970年代,那個台語公共文化在台灣社會集體缺席,台語人噤聲的「清純」年代。

整個1970年代,繁華一時的台語電影已經崩盤,流行的瓊瑤「三廳」片和古裝、「愛國」電影滿口標準「國語」,搭配「國語」歌星蔚為時尚風潮,省營、黨營、軍營的新興電視媒體嚴格管控「方言」歌曲和節目,台語歌曲為最大標的的「禁歌」政策雷厲風行,大受歡迎的台語布袋戲也因「影響生活作息」遭禁播,風行的校園「民歌」不見台語歌曲,全台校園朗朗的「國語」讀書聲,餘音繞樑,至今不絕。

當年的禁歌政策,「清純」大概就是最高標準吧,舉凡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插科打渾的、悲情苦痛的、打情罵俏的、憤世嫉俗的、粗魯不文的、情色暗示的、搞鬼搞怪的、頹廢喪志的、動機不明的…種種不及備載的不清不純的歌曲,全都上了禁歌黑名單。洪一峰和文夏南北「寶島歌王」避走海外,1970年代,「黨國的強風烈雨,無論南王北帝都須乘桴浮於海」(出自〈可比陳紹的洪一峰之歌〉)。

「日本文化風味之演歌」也是禁歌目標之一,不得公開播唱,理由是熟悉日本歌曲的老一輩人士知識水準較低並缺乏其他文化陶冶,必須喚醒國人民族意識、避免成為日本文化殖民地、減少精神污染、遏阻抄襲歪風等等。

這些戒嚴時期的禁歌理由,如今已內化成為台語歌評的基本認知,據此批評台語歌擺脫不開演歌遺緒,應該趕緊向「清純」的「國語」歌曲路線靠攏云云,要像今年的新科台語歌后那樣,走「國語化」台語歌曲路線,在主打歌裡向「清純」無比的黨徽致敬。

如此這般,即使台灣政治解嚴了,文化則從未解嚴。勇敢前來演歌傳唱不文之地「墾荒」的中國姑娘,必須獲取台語榮銜。

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令,然而中國國民黨政府已「墾荒」有成,天龍國台北中樞屹立不搖,台北市昔日黨外政治盛況,已不復見。

1954和1964年,無黨籍高玉樹兩度打敗中國國民黨候選人當選台北市長,尤其「自1951年,台灣實行地方自治以來,選情最激烈、最悲壯的一次台北市長選舉,就是在1964年4月26日登場了」,高玉樹以相當的票差擊敗中國國民黨的周百鍊當選。然而,「國民黨雖然容許台灣人個人出鋒頭,但絕不容許台灣人有組織,他們要防微杜漸,分而治之,才能以寡御眾,長保政權,君臨台灣。」於是,「『台灣警備總司令』陳大慶向老總統建議,把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市長改用派任,派高玉樹做第一任市長,4年做完,我們就派別人來做,以後再不必擔心選舉會出意外了。」(《高玉樹回憶錄》,2007,p.131, 151)

1967年,台北市升格直轄市,市長不再民選改官派,高市長於1970年代進入蔣經國內閣,同時中華國語文化政策令起首都,天龍國輪廓浮現,精益求精,日新又新。下一次「最激烈、最悲壯」的台北市長選舉,要等到整整30年後三強鼎立的「外省國語vs.台灣國語vs.台語」大戰了。

1994年,陳前總統贏得的台北市長選舉,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相對於肅殺的「中華民國就要滅亡了」(不是已經滅亡了嗎?)的外省國語無厘頭呼聲,溫暖希望的《春天的花蕊》台語歌聲終究唱出了天龍國潛藏的渴望。

回首1970年代,中華語文洪流襲台,台灣人如飲忘川,忘了自己是誰,在地的創傷與空白綿延至今。然而終究台灣人要再度歌唱,《你敢有聽著咱唱歌》,台灣人請一起來唱,讓台北的天空不再那麼「清純」與祥和吧!

 

想想論壇一歲了!
八月十日(六)下午,誠摯邀請您來與我們一同慶祝、交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05089979523110/
專欄作者讀者見面會|張睿銓〈囡仔〉募資感恩之旅首站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