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想想副刊
想想副刊
電影戲劇
電影戲劇
黃彥瑄
1 月 31,2019
宮廷之內,鬥爭之外——《真寵》中的性別與權力關係
《真寵》(2018)為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執導的歷史劇情片,並狹帶著驚人的氣勢,一舉入圍了十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該片聚焦於十八世紀初的英國皇室,一對堂姐妹為了爭奪安妮女王的歡心而引發的宮廷鬥爭。導演尤格‧藍西莫在這部片上的風格產生很大程度的轉變,在先前之作中,如《非普通教慾》(2009)、《單身動物園》(2015)、《聖鹿之死》(2017),影片維持在冷冽、...
電影戲劇
,
司法人權
紹沖
1 月 28,2019
從蒙古紀錄片《女獵鷹人》談台灣性別平等之路
《女獵鷹人》(The Eagle Huntress)是2016年蒙古國紀錄片,票房與風評俱有不俗表現,與同年印度在台大賣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Dangal)都是從競技運動切入,探討女性在當代社會面臨到廣義的「玻璃天花板」議題。 獵鷹或稱鷹狩,是蒙古由來已久的狩獵方式,特別是在蒙古西部的少數民族哈薩克族中,是一項文化傳統與生活方式。然而,既名之為「傳統」,便得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電影戲劇
素樸勛
1 月 22,2019
【電影與歷史】最後一部純臺語電影 1981年《陳三五娘》
1981年元旦這一天,臺語歌仔戲電影《陳三五娘》,在今日、萬華、南京、大觀等戲院全省聯映。 正宗臺語電影 日治時期的電影院有臺語辨士,但沒有臺語電影,最初的閩南語電影是1949年的廈語片《雪梅思君》。「廈語片」是閩南語廈門話為主的電影,比起臺語音調略有不同。宣傳上,片商通常會在報紙廣告上刊著「廈語片」字樣,一直到1956本土製作的《薛平貴與王寶釧》用了「正宗臺語」...
文化研究
,
電影戲劇
邱振瑞
12 月 24,2018
【日晷之南】活著是為了相聲——《昭和元祿落語心中》
上個月,我看見NHK為自製的連續劇《昭和元祿落語心中》(按照意譯為《昭和元祿相聲殉情記》)陸續打出廣告,便直覺這部講述噺家(相聲演員)的故事,極富趣味性很值得觀賞,我心想,說不定其中還隱藏著已被淡忘的史實。我向來偏愛疑質歷史的真實性,習慣將任何題裁的文本,看成是進入歷史語境的路徑,舉凡日本宗教史、日本美術史、日本畫(在台灣,稱之膠彩畫)、日本電影戲劇,哪怕是次文化的漫畫作品,...
電影戲劇
丹青
12 月 17,2018
《陽光先生》:歷史劇的嶄新敘事
Netflix七月七日於全球首映的原創韓劇 《陽光先生》(Mr. Sunshine), 已於九月三十日落幕。這齣周末連續劇,由製作《太陽的後裔》、《孤獨又燦爛的神‑鬼怪》的劇作家金恩淑與導演李應福第三度攜手合作,一線演員李秉憲、金泰梨、柳演錫、卞約漢、金玟廷等擔綱,造就韓國有線電視史平均收視第一的佳績,並獲選韓國年度戲劇的殊榮。 這齣戲可以從許多層面來欣賞:精緻的場景(造價2....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紹沖
12 月 06,2018
從《一八九五》到《賽德克·巴萊》——台灣的史詩電影
台灣,美麗的福爾摩沙(Formosa),雖然信史的時間不算長,仍有其屬於海洋的獨特脈絡。從12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引發的巨大爭議,便能得知於現代社會中,歷史其實是形塑認同的重大要素,如果再加上通俗讀物與大眾媒體威力,更如虎添翼,展現出其無遠弗屆的威力。 好比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與日前去世的武俠大師金庸所作的武俠小說,都是取材歷史,同時又讓史實發光發熱,...
電影戲劇
林青弘
11 月 26,2018
《大象席地而坐》的人生觀——從荒謬找尋希望
《大象席地而坐》是第55屆金馬獎的最佳劇情長片,由中國新生代導演胡波執導,這部電影是胡波的第一部導演戲劇,也是最後一部。本片同時榮獲最佳改編劇本以及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同時也入圍最佳新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入圍最佳男主角的彭昱暢,在片中飾演高中生韋布,據說片酬僅有3000人民幣,相比其他四位入圍者,應該是最便宜的準影帝人選。 整部電影猶如現代版的《等待果陀》,...
電影戲劇
,
主權兩岸
張皓
11 月 21,2018
「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從金馬獎發言事件釐清政治權力與創作自主間的關係
近日甫落幕的第五十五屆金馬獎,因獲頒最佳紀錄片獎項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領獎致詞時表示「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而觸動兩岸間政治敏感神經,中國影業工作者除導演婁燁外,也於頒獎典禮結束後,集體不出席惜別酒會、取消接下來所有行程。日前更傳出中國當局下達禁令,將不再允許中資影片報名金馬獎。對於此一軒然大波,...
電影戲劇
,
主權兩岸
林若曇
11 月 21,2018
彰顯民主價值的金馬獎 是台灣人的榮耀
去年在以諷刺台灣早期的黨國政治與官商勾結為主軸的《血觀音》拿下多項金馬獎後,楊雅喆導演在舞台上大喊「沒有人是局外人」;多年前齊柏林的《看見台灣》,更是揭開了台灣環境遭到不當開發的事實,這些作品都是堂而皇之的政治議題,最真實、最醜陋也最撼動人心的電影作品。 2018年的金馬獎,不只是新世代導演傅榆以記錄太陽花學運與多項台灣議題的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入圍並得獎,...
電影戲劇
張肇烜
11 月 20,2018
【人心人術】金馬獎啟示:台灣是自由的!
「希望我們的國家可能被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最大的願望。」導演傅榆在金馬獎的一席話,觸動了中國敏感神經,卻也讓台灣人有感台灣是自由的⋯⋯ 「自由」、「民主」,在台灣如同呼吸一般自然,我們都視為理所當然。 金馬獎的頒獎典禮現場,卻讓許許多多的台灣人意識到,「自由」,原來不是這麼簡單。 導演傅榆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本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
…
4
5
6
7
8
9
10
11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