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想想副刊
想想副刊
電影戲劇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6 月 28,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灣不只是特色,台語不只求寫實
從戰後初期的黨營(中影前身)、軍營、省營三大片廠的反共政宣片開始,歷經老台語片、華語片、新(浪潮)電影以至於新台語片,不同語言大開大闔、大鳴大放、輪番上陣、各行其道,其中的語言脈絡,可以試著說分明。 分明的引子,來看看一個贈勳儀式。2011年,所謂的「民國百年」年初,李子達(李行)導演由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表彰他長期以來對「我國」電影文化的卓越貢獻,觀禮者包括「...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6 月 21,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灣特色vs.民族風味
1970年代,台灣風雨飄搖,保釣運動、退出聯合國、台日斷交、蔣介石去世、台美斷交,中華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掀起另一波堪稱文化上的八年『抗日』運動,宛如基本國策」。 官營的中影公司政府推出《英烈千秋》(1974)、《梅花》(1976)、《八百壯士》(1976)、《筧橋英烈傳》(1977)、《望春風》(1977)、《香火》(1979)等等在中國本土和日本治下台灣的抗日行動政宣「愛國」...
電影戲劇
李拓梓
6 月 16,2013
【週日想想】法海你不懂愛
轉個眼,一年即將逼近一半,年初時老把年度寫錯的習慣,當下也該調整妥當了,而後,端午就來了。傳統都說端午左右是換季時節,冬衣冬被都當拿來烈日下曝曬,換上短衣短褲。蟬開始鳴了、蚊子多了起來,爬山也偶見蟲魍。 端午是台灣人的傳統大節,從臉友們的活動便可探知一二,除了必然有幾位特別樂於戶外活動者會參加龍舟大賽外,中午左右臉書都會被「立蛋」照片洗版,當然前後幾日南北肉粽對決的「戰南北」...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6 月 14,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混搭台語搭錯車?
即將於8月上映的《總舖師》,號稱「台式史詩喜劇」,有報導謂其代表台灣社會與影視作品「國台語混搭」風潮,代表新世紀台灣電影復甦主幹的新台語片,看來要再添力作。 主流華語之外的在地語言「混搭」,是1980年代興起的台灣新電影的主要特徵之一,對照的是之前的純華語片,以及1950、60年代純講台語的老台語片。 以1983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6部入圍影片為例,得獎作品陳坤厚導演的《...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6 月 07,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再見台北,台北SAYONARA
江蕙今年的演唱會在台北7場、高雄3場後落幕,促成高雄加場的陳菊市長盼能南北平衡,加上新聞報導高雄捷運不比台北捷運經費充沛、只能一年蓋一站延伸,一時之間,重北輕南、北強南弱的台灣發展歷史議題又擾動了起來。 江蕙暫離台北,面對南部觀眾,此刻一曲上回江蕙演唱會曾擔任嘉賓的另一位台語天後黃乙玲的《台北SAYONARA》,可謂合情合致,這首名曲收錄於1998年發行的《感謝無情人》,...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五月 31,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語演藝,經典傳承
豬哥亮擔任江蕙2013台北「鏡花水月」演唱會嘉賓,表演了他主演的電影《大尾鱸鰻》片尾曲《我是恁老爸》這首頗具台語唸歌風味的歌曲,同時也展現秀場天王本色猛虧江蕙,相關報導有說兩人嘻笑互動、展現好交情的,也有說豬哥亮開黃腔、江蕙一棒敲頭的較為負面的描述。 江蕙2013演唱會最終場由豬哥亮擔任神秘嘉賓。影像來源:eranewsupload 今年上映的新台語片《大尾鱸鰻》票房逾4億,...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丁允恭
五月 28,2013
【週二想想】一個獨幕劇:如果你有兩顆長生不老藥
聽聞吾友H教授近日常為國語日報中學報撰文,將社會學教育向下紮根,除了敬佩他身為台大教授,竟不忘初等國民教育,十分難得,同時也深覺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故亦特撰內容淺白獨幕兒童劇一折,借他國之古史,悉我國之人情,希望能追隨H教授之精神,讓小朋友們更瞭解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 旁白:明正統十四年,...
電影戲劇
,
音樂藝術
Ko Tsì-jîn
五月 24,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勵志的光輝
台語歌後江蕙演唱會日前開唱,秀出李安給台灣的一封信,「她的好,是一種理所當然」,成為演唱會的一個亮點,也是台灣影歌史的一個思考點。 1992年,江蕙突破百萬張銷售量的《酒後的心聲》專輯,締造其演藝生涯顛峰,也奠定了台語歌曲的主流地位。前一年年底,中影推出李安首部作品《推手》,票房影評俱佳,導演新秀開始嶄露頭角。 江惠《酒後的心聲》突破百萬銷量,奠定台語歌主流地位。影像來源:...
電影戲劇
林濁水
五月 18,2013
【鄉巴佬異藝錄】十二、李安與李行
不懂馬政府前文建會主委黃碧端等人為什麼非找李安「代言」儒家精神不可,甚至以儒家非常不以為然的「俠客」為題材的《臥虎藏龍》都被他稱讚說,「處處是華人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的影子。」 其實非要找個導演代言儒家不可的話,並不是找不到,被稱呼做「台灣電影之父」的李行,就當之無愧。無論如何找到李安代言儒家是太牽強了。 由於李行早期以寫實風格拍台灣的底層社會,...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五月 17,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 光陰的故事,心事誰人知
本文主要想試著回答一個問題:1980年代興起的新電影,為何在轉向了台灣自己的身世和語言之後,除了國際影展的肯定,以及台北主流文藝界的高蹈迴響外,台灣社會內部的回應卻頗為淡然? 沈文程演唱經典代表作〈心事誰人知〉。影像來源:Youtube 或可做個對照的是,和電影圈有密切共生關係的流行音樂界。和新電影起跑之作《光陰的故事》(1982)上映同一年發行的沈文程專輯《心事誰人知》,...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