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巴佬異藝錄】十二、李安與李行

友善列印版本

不懂馬政府前文建會主委黃碧端等人為什麼非找李安「代言」儒家精神不可,甚至以儒家非常不以為然的「俠客」為題材的《臥虎藏龍》都被他稱讚說,「處處是華人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的影子。」

其實非要找個導演代言儒家不可的話,並不是找不到,被稱呼做「台灣電影之父」的李行,就當之無愧。無論如何找到李安代言儒家是太牽強了。

由於李行早期以寫實風格拍台灣的底層社會,影評人都說是大陸30年代寫實電影的影響,還說李行19歲由大陸來台,延續五四精神,對傳統文化反思。

一般所謂五四精神,不論自由主義或左翼,共通之處便是打倒傳統、打倒孔家店。但這絶對不是李行的思想。

的確,孔家店強烈的仁愛精神,使他們同情底層人的生活___而李行也似乎如此,但儒家真正的關切向來侷限在上層士大夫的世界,而不是底層世界,對底層,並沒有認同,只希望能由上而下地拉拔他們,這和左翼人士完全相反。

左翼精神使李行來到台灣後,和只活在「傳統大一統」世界的上層人士不同___他凝視上層世界不屑一顧的台灣底層世界。也因此,他的《街頭巷尾》、《小城故事》,甚至所謂健康寫實的《養鴨人家》、《原鄉人》電影中呈現的農村,小街小巷景物都令我這南投鄉巴佬感到非常熟悉,但這些景物原先肯定不是李行熟悉的,於是他的片不是紀錄片卻比紀錄片更真實紀錄了當時的生活,這很了不起。

只是李行出生在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價值的天帝教家庭,他的一生篤信儒家價值觀,因此不會站在左翼和底層立場去「反思」儒家;相反的他的早期電影總是透過底層市井小人物來彰顯傳統儒家認為只有在士大夫世界才有的仁愛精神、偉大情操。

跟隨李行拍過10部片子的侯孝賢一針見血地說,「他自己和李行作品最大的不同在於,李行的電影都有明顯的結局,而他的電影都無明顯結果。」其實,他這比較拿來放在李安和李行兩個人身上,對比還要更鮮明。

李安和李行兩個人都在電影中安排尖銳的道德衝突情境。但經過衝突,在李安的電影中那唯一的,或充滿父權思想的,或充滿傳統國族主義的正統被瓦解了,於是,電影就失去了符合正統觀的「結局」;相反的,在李行的電影中,人經過了尖銳價值衝突的試煉,傳統儒家人性本善和仁愛、忠孝、父權的倫理價值,更加被證明為唯一的真理。在這一點上我們發現影評家們「受到西方思潮的文化衝擊」,李安和李行「電影中不僅是宣揚倫理道德,也為時空下的矛盾尋找解決之道,並無不同。」的論斷大大有問題。

李行的《秋決》固然是呈現傳統倫理價值的典型作品,片中,他強調倫理的血湚基礎;他還在《養鴨人家》、《碧雲天》等片中, 拿非親生血緣的關係對家庭父母子女倫理 進行試煉,然後他宣稱正統價值觀是顛撲不破的。

無論如何,李安對傳統正統的叛逆,令人驚心動魄;而李行受到到左翼修正的強烈傳統道德觀則使他凝視台灣的現實,而同樣令人感動。李行的一生奉獻給了台灣的電影,拍台灣市井小民,從王哥柳哥遊台灣到寫實主義、健康寫實、瓊瑤偶像劇,他都是一代開山宗師,他的父母是第一代外省移民,已葬在南投魚池鄉,未來他自己也將在這片自己深愛的土地上樹葬、海葬。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