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街頭闖蕩,在廟堂拔劍砍柱。曾是刑期比短第一名政治犯。
現在:種菜,種花,還自以為是吟遊詩人。
國民黨中常委全國最高票的形象牌立委徐欣瑩宣佈退黨,還傳聞徐欣瑩效應將在黨內引爆其他立委退黨。這給還沒有從敗選中喘過氣來的國民黨丟了一個巨大的震撼彈。
她說「兩黨政治在台灣2、30年,台灣有進步嗎?能不能有更好的出路?」這不等於是在呼應柯P的「超越藍綠」嗎?將來她從政就要依流行的說法,要以柯P為典範,複製柯P模式了嗎?
《蘋果日報》報導,陳振盛籌組新政黨「民國黨」,已邀請徐欣瑩和她弟台北市議員徐世勳加入。假使她加入新政黨,那就很清楚的,他就是超越藍綠,但不超越政黨,就明確地和柯P超越任何政黨維持無黨身份截然不同了。
我們還不知道她最後的決定是什麼,但是我們可以先下個結論:柯P模式愈是地方政治愈適用,但是不可能成為全國中央性質的典範。
柯P在去年初強調在日本無黨人士擔任東京都知事很正常。其實,在政黨上「無所屬」人士主政在日本地方政治根本是全國性的主流,豈止是東京都現象。但是在中央政治,日本則完全是政黨政治的天下,無所屬人士的空間小之又小。例如去年底眾議院選舉,當選的議員475人其中無所屬人士竟只有8席,佔總額的1.68%而已。
地方政治高度無黨化,中央政治純粹是政黨政治化是日本當前的政治基本架構。日本如此,那麼台灣又如何?2012當選的立委中「純」無黨人士只有1位加上「無盟」也只有3席,景況和日本差不多一樣低迷。但是換到地方選舉則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最基層的里長2014年的選舉無黨人士囊括了七成之多,才留給國民黨兩成民進黨不到一成。無黨人士到了鄕鎮市長剩三成議員兩成縣市長一成,最後形成了一個金字塔結構。如和國、民兩黨相對照,正好成為有趣的反比:兩黨都是倒金字塔形:愈是基層得票率愈低,但是高層則愈高。依台灣這樣的結構和日本的例子,都說明了柯文哲現象只能是地方性的現象。不會是中央政治的現象。
但是不要以為這結構是向來如此的,里長選舉,在1990年代國民黨在各地通常囊括了七成以上,無黨人士才擁有兩成的狹小空間;相反的,在中央國會1990年代末期,無黨人士遠比今天多得多,高達十多席。
且以1998的台北市得票率為例,藍營里長(幾乎全是國民黨)七成,然後高一階的議員六成然後立委五成形成了底大頭尖的金字塔結構。但是民進黨不同,里長不到一成,議員三成,立委再稍多,形成正金字塔形態。綠營早在1990年代各級公職選舉的得票率早就和2014年一樣呈現倒金字塔結構了。
1990年代藍營的正金字塔結構到2000之後被無黨人士取代,自己變成了倒金字塔。這樣的變化有兩個重大意義。一個是台灣的政治走向「正常化」----中央愈來愈政黨政治化而地方愈來愈去政黨政治化。另一個是,國民黨把絕大多數的里長位子「讓給」無黨人士,也意味靠里長買票鞏固上層政權的美好時光已經不再那麼美好了----這當然就等於宣告台灣政治所謂基本盤藍大於綠的時代得告終了,於是我們看到的的九合一選舉中,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藍綠兩黨得票率都不相上下的現象。
看上面的分析後,國民黨的最痛應該不是縣市長席位崩盤,因為比起1997他的得票率只從42.6%降低到40.07%而已,但是里長卻降了驚人的50%!這才真正叫崩盤。也由於這樣的里長崩盤才真正開始了藍綠的均勢時代。
分析到這裡,現在可以順便回答我【華山論劍】《為什麼DPP大勝?之一,兩黨均勢趨勢》那篇文章結束時提出的「既然是兩黨均勢,那麽柯文哲大勝兩黨又是怎麼回事?」這一個問題了:「超越藍綠」的柯文哲現象是一個顯赫的地方政治現象,但不可能是中央政治的現象。所以徐欣瑩如果選擇「無黨身份」那麼在中央政治層次是不可能如她說的「沒有國民黨黨徽可能有更大的空間。」,如果她渴望在「台灣長期的兩黨環境」出現「改變的第三勢力。」那麼組黨儘管不是簡單的事,卻是她唯一的一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