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司法人權熱門
司法人權
,
社會安全
蔡榮裕
五月 12,2016
前夜三聲槍響迴音撕裂的驚悚感
前夜三聲槍響,我們身處的社會需要這個訊息嗎?這三聲槍響的迴音,的確再度引起了撕裂式的社會回應,撕裂才是重點嗎?或者還有其它的? 兩位年輕人的死亡,林冠華和鄭捷,也許有不同意義,也許反映我們心理和社會上某些共通課題。一位的死,據說在即將到來的520典禮上,被保留了空的位置;另一位被當做壞人槍決了,卻留下社會中人,不論是否高興或遺憾,因困惑所造成不解的空白。這兩種空白有什麼值得思索的嗎?都是死...
司法人權
吳佳臻
五月 05,2016
與鄭性澤無關又有關的一些事
鄭性澤,一個在這幾天佔據媒體版面的名字,很多人為了他的案件獲得再審機會而振奮,更為了他前天能夠離開被羈押十四年的看守所與家人團聚而感動。案件還沒結束,但是身體暫時獲得自由。「鄭性澤」應該稱得上是臉書世代的台灣死刑冤案代名詞,對我這輩成長於解嚴世代的社運工作者來說,我們的台灣死刑冤案代名詞是「蘇建和」,我們對死刑的認識以及參與廢除死刑運動的契機也始於「蘇案」。 蘇建和、劉秉郎、...
司法人權
彭敏軒
4 月 04,2016
廢除死刑到底是要維護誰的人權?
廢除死刑這個議題,看似在討論加害人的人權,私以為其實是在討論當事人(加害人與被害人)之外的所有人的人權。 當命案發生後,殺人犯之罪大惡極,無庸置疑獲得全社會的唾棄與譴責;被害人與其家屬之無辜與不幸,應得大家的憐憫與關懷。我們看到家屬含著淚光無論是嘶吼力竭地痛哭,或是強忍悲痛、大智慧的希望能不再撕裂社會的傷口,我們也應聲落淚,倍感唏噓,由衷的希望被害人能安息,家屬能早日走出悲痛,...
司法人權
,
社會安全
邱伊翎
3 月 29,2016
犯罪:從來就沒有特效藥
為何每次發生殘忍的殺人事件,媒體跟網友就要來問廢死聯盟呢?好像非得要廢死聯盟說出一個解答。然而,每次不管廢死聯盟說什麼,任何人都也只會覺得生氣,因為不管說什麼,都不可能讓任何人有滿意的回答。但是不管發生多少次,大家都要重演一次這樣的情節。然而這樣做到底解決了什麼?答案是什麼都沒有。 台灣目前尚未廢除死刑,也有死刑判決或死刑執行,就算去問那些支持死刑的人,怎麼我國繼續維持死刑,...
司法人權
王人俊
3 月 24,2016
若呼喊無人聽見,行政院的血腥是否不存在?
兩年前的此時,我靜坐在行政院,與無數的青年的雙手結成鎖鏈,迎接不知何時展開的鎮壓。昨天,我在行政院後方的紀念活動中,聽著各種傷者的傾訴。有人的腦震盪在數月後逐漸復原,也有人脊椎的傷勢恐怕永遠難以痊癒。 不少受害者和平靜坐抗議時沒事,反而是主動配合撤離時,卻被警察拖入人牆,受到毫無意義、發洩性的連續毆打。相較之下,警方努力宣稱的「比例原則、溫和驅離」,實在是憋腳的廉價笑話。...
全球脈動
,
司法人權
劉夏如
1 月 20,2016
慰安婦問題與台日關係正常化(一)
台灣國內討論慰安婦問題時,習以韓國為參照點,認為政府官方軟弱、民間社會普遍「親日」,無法舉國凝聚價值共識,致索賠求償無功、公道與歷史正義難以彰顯。媒體也嗜血聚焦於自願與否的發言、831軍中樂園的類比究責等與實際求償運動無關的口水戰輪迴。我支持台灣的戰爭受害者求取賠償/補償,但必須搞清楚求償對象與方向,以及主其事者的失職。本文先概述日韓慰安婦協議的重點,再比較台灣慰安婦議題的異同,...
司法人權
,
政黨政治
許有爲、郝培芝
1 月 17,2016
當交接成為事實:建立政權輪替的民主憲政典範
台灣總統與國會大選結果已經揭曉,民主進步黨蔡英文主席一如預期,不負眾望以極高的票數與勝差,贏得總統大選。而民主進步黨與泛綠政黨時代力量,在全國各界殷殷期盼與高度支持之下,達成台灣史無前例的國會政黨輪替成就。其中,民主進步黨更是取代數十年來國會老牌多數黨-中國國民黨,獨力一黨擁有立法院過半席次。面對這個國民黨史無前例的挫敗,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主席立即宣布請辭黨主席,閣揆毛治國也宣布辭去行政院長一職...
司法人權
蔡榮裕
12 月 31,2015
從陳菊的《獄中遺言》談轉型正義之難
除了尋找淡水阿嬤外,2016大選活動至今,對我來說最有意義的一個主題(但不是唯一的),是陳菊的《獄中遺言》這個話題。這是蔡英文在2015.12.27日的總統候選人辯論時,於結辯所提出的感性話題,這個有情感的課題,也呈現在蔡英文以不同於談論其它主題的口氣,來談出這段歷史。也許大家可以了解那些創傷裡,所隱含傳承默默的情感,成為大家共同的記憶,但是如何讓過去的創傷,...
歷史書寫
,
全球脈動
,
司法人權
許仁碩
12 月 30,2015
日韓慰安婦議題的「最終解決」:未解的政治與歷史之結
日前在日韓外長的會談當中,確立了所謂日韓間對慰安婦議題的「最終解決方案」,其內容大致有三點:日本政府對韓國慰安婦表示歉意與反省之意、日本政府出資十億日圓,由韓國政府成立財團進行善後事宜、日韓兩國日後不再就此事批評彼此。 消息一出,台灣政府除了趕緊重申自己也一向積極對日本要求解決台灣慰安婦問題之外,並且呼籲日本政府也應同等地對待台灣慰安婦。台灣的輿論也多半抱持著肯定態度。然而,...
教育文化
,
司法人權
朱家安
12 月 23,2015
長髮男警事件的批判思考
長髮男警葉繼元堅持不剪頭髮,最後以三年38支申誡遭到免職處分,並引起討論。我認為這場討論中的一些論點,有釐清的必要。 1. 有人主張民眾無權異議警方內部規定。這是錯的,因為警察是國家部門,而我們是民主社會。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藉由留言或臉書投票就直接改變警方內部的規定,而是說,當民眾對於警方內部的規定表達意見時,「民眾無權異議警方內部規定」無法成為反駁此意見的理由。 2...
‹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