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政策想想
文章分類
教育文化
教育文化
Cheng
6 月 22,2017
台灣語言政策思考
國民政府所施行的「國語政策」一直存在於我們熟悉的台灣語言政策歷史中,而國語運動也一直是政府推行的主力,除了限制在官方場所、教育場所需使用國語,更進一步的限制被他們稱為方言的客語、台語、原住民語……等等其他語言,使得語言的多樣化與多元性在台灣的社會中快速的凋零,直至今日雖開始有各類型的母語教學政策相應而生,卻早已無法挽回台灣語言趨向單一化的困境。...
教育文化
,
音樂藝術
令顏結
6 月 16,2017
【解嚴30影像展暨音樂節】(3):率真灑脫的吟遊詩人──陳明章
陳明章,生於臺灣北投的音樂創作人、音樂製作人、歌手以及吉他與月琴演奏家。其代表作有《戀戀風塵》電影配樂(1986年)、《戲夢人生》電影配樂(1993年)、〈伊是咱的寶貝〉(1993年)、〈流浪到淡水〉(1995年)等,更獲得多項國內外音樂獎。 現在知道陳明章的人,想必大都是從他所做的名曲:〈流浪到淡水〉、〈追追追〉…等認識他的;但更早一輩的人,認識他應該是從電影《戀戀風塵》電影配樂...
教育文化
賴彥丞
6 月 14,2017
從建中與竹中風波談明星高中應有的高度
最近北部兩所明星高中:建國中學與新竹高中,兩校不約而同地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前者校內彩虹旗在反同團體的激烈抗議下遭校方移除,校方未積極捍衛學生言論自由的作法引發批評聲浪;後者則因校長在五月初發給高三學生的一封信,內容因著重升學率及錄取台大或醫科等歷屆榜單情形遭到竹中生及校友砲轟「只注重升學率」。這兩件事表面上看似乎大不相同,然而本質上卻都反映出明星高中的高度到底該有多「高」這個癥結點上,...
教育文化
,
音樂藝術
令顏結
6 月 12,2017
【解嚴30影像展暨音樂節】(2)讓文化越在地,台灣才會越國際:董事長樂團
吳永吉(阿吉)、林大鈞(大鈞),分別為董事長樂團的吉他手兼主唱與貝斯手,董事長樂團成軍於1997年,作品曾多次入圍金曲獎,並因此榮獲「最佳樂團獎」(第十七屆,【找一個新世界】專輯)與「最佳台語專輯獎」(第十八屆,【真的假的】專輯) 「一開始說唱一場三萬,結果去唱才知道是唱一天三萬!」,阿吉(吉董)有點好氣又好笑的述說當年被找去幫民進黨站台助選的往事。...
教育文化
,
電影戲劇
Helen
6 月 11,2017
【想想影評】《天才的禮物》:看見才華背後的平凡渴望
「天才」這兩個字對很多人來講都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光環,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都認同著自己平凡的一面,但看到比自己聰明的、成就比自己高的,或多或少帶著羨慕的眼光,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身為天才,他們是否也更渴望在追求卓越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平凡生活下的溫暖? 《天才的禮物》這部電影的主線大抵是在探討著假設你有一個天賦稟異的小孩,你會想要給他接受符合他智能的「資優生」教育,好好讓他發揮應有的所長...
教育文化
,
文化研究
令顏結
6 月 09,2017
【解嚴30影像展暨音樂節】(1)笑詼看人生的音樂頑童:朱頭皮
〈前言:那些年,那些歌、這些音樂人〉 音樂,不僅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元素,更是讓生命律動的泉源。然而音樂在某些時代裡,卻是被禁錮且限制的。在台灣的音樂發展史裡,無論是被限制、抑或是作為宣傳的工具,它都曾經伴隨台灣走過每一個重要的歷史篇章。今年適逢解嚴30周年,透過訪問多位解嚴後,藉由音樂反映當時社會、甚至藉由音樂參與民主運動的音樂人們,一同來回顧當時他們的音樂是如何影響台灣的社會,...
教育文化
呂欣潔
6 月 05,2017
【欣潔想想】「不能說」的年代2017:昔有二二八,今有性教育
過去台灣經歷過一段非常長的動員戡亂時期,從1949年到1987年,共38年又56天,堪稱是世界上最長的戒嚴時期,也是台灣歷史上永遠的痛。 我的父母都是1956年出生,戰後嬰兒潮的那一代,他們一誕生在這片土地上,就未能享有言論自由,不能批評政府,他們學習的是大中國的歷史、地理、文化,在學校講自己的母語要被罰錢,不能說二二八也不能高喊我是台灣人。在那個「不能說」的年代,...
教育文化
秦靖
五月 31,2017
【教育想想】誰扭曲了分數的意義與公平性?
國中教育會考結束後,學生們另一個焦慮又開始了。每一科最多可以錯幾題才能有A等級,升學競爭激烈的基北區、中投區或高雄區的學生更是在乎A++、A+、B++、B+等標示的門檻錯題數或加權分數為何。教育主事者為了「佯裝」鄙棄分數主義的荼毒,一再扭曲分數的意義與公平性,幾點意見供參: 首先,民國90年起推出了國中基測,聲稱為了讓學生不要題題計較、錙銖必較於分數,用「常模參照」...
教育文化
楊佳恬
五月 14,2017
【教育想想】我從奧地利中學教育學到的七件事
我在13歲那年,前往奧地利學音樂,也在當地上了六年的中學。當時的我完全無法預料,接下來的這些年,將在我未來的人生帶來多大的影響。 口語表達:用自己的話說 尋找答案:許多事情沒有標準答案 邏輯思考:哲學、心理學為必修課程 外語學習:世界很大,而英文只是眾多外語之一 訓練讀書:書就是書,沒有所謂的課外書 良性競爭:有人就有競爭,但可以同時很多個第一名 請說謝謝:勇敢接受他人讚美...
教育文化
Kao Hao-chi
五月 09,2017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上路前該思量的幾件事
依高級中等教育法第5條定義,「學科」指一般科目及專業科目,「領域」指一般科目8大領域及專業科目15群;新課綱總綱誤植為「領域/群科/學程/科目」不但疊床架屋,過度劃分也造成高中職必須適用不同的課程架構、畢業學分數,有考慮到一校多制的困擾嗎[1]?領域課綱分別由國教院、技職司規劃[2],以致高中職課程未能整合,誰教轉銜問題是國家政策的事,分流差異是必然現象[3],真是如此嗎?...
‹
…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