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問想想】可是寶寶不說,聯考回不去了

友善列印版本

大學推甄1994年開辦,那年應屆考上大學日間部的台灣18歲少年,僅佔同齡人口13%左右;2016年大學多元入學制度推動22年,這年全台大學提供的日間部四年制學制招生名額,可以滿足超過78%的18歲少年,成為大學新鮮人的目標。

少子化和大學擴張,是造成台灣大學新鮮人爆炸性成長的兩大推力。

1994年高中應屆畢業生,出生於1976龍年,那年台灣新生兒超過42.5萬人;2016年考大學的虎寶寶出生於1998年,當年只有27萬名小嬰兒出生,育齡婦女平均只有1.465個小孩,台灣確定被列入低生育率國家之列。

可是1976年的龍子考大學時,全台大學日間部只有5萬6千多個新生名額;在少子化年代出生的1998年虎寶寶,應屆畢業這年,卻有超過11萬個大學日間部入學機會,大學也從「菁英教育」演變為「普及教育」。從結果論,大學文憑貶值,唸大學對年輕世代而言,從競爭優勢變成了基本條件。

長達9個月的考季

面對大學考招人數結構性的改變,加上1990年代以來,教改推動、社會結構、經濟趨勢和區域發展情勢的影響。2002年大學聯考改為指考(指定考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上路,大學招生制度確定從聯考走向多元入學。進大學從單一的聯考入學管道,十多年來已經發展出21種多元入學管道(表一)。大考考季的備戰,也從每年7月一決勝負,拉長為從高三上11月,延續到畢業後的隔年8月,才宣告結束。從各個入學管道的報名、考試、備審、面試,長達9個月的考季,考驗著學子們的耐性。

反對多元入學聲浪的一方,直指多「元」入學為多「錢」入學,有利於家庭社經地位高的考生。相較於聯考時代,考招分發一次的報名費千元左右,然而面對眾多入學管道,每位考生大學入學報名、考試成本,平均5000到10000元,更有甚者請補習班製作備審資料,以及訓練面試技巧等等,花費則高達數萬元。

多元入學讓弱勢生進台大

然而,從大考中心、台大、清大、政大及中山大學等校,針對過去20多年來,循著多元入學管道包括推甄、繁星入學的學生,進行追蹤調查發現,比起一試定終生的聯考制度,多元入學更能打破城鄉、家庭社經地位的框架,讓資源相對弱勢的學生,得以進入頂尖大學。

如同台大經濟系駱明慶教授研究指出,2011-2014 年間全台的大學生低收入戶比例為 1.38%,而台大僅 0.56% 的學生屬低收入戶,但繁星入學進台大的學生, 1.6%屬低收入戶,顯然繁星推薦對低收入戶子女進入台大有其助益。中山社會系葉高華教授在2015年「中山大學基本調查」中,也歸納出繁星不僅使父母學歷不高的人也有機會進入中山大學,而且入學之後的學業表現還高於平均水準。

率先於2007年推出繁星推薦的清大,根據其校內統計資料顯示,2007-2009年間,繁星錄取的學生有4成拿到書卷獎,大大超越指考考試分發入學的學生。

學生來源多元才是重點

既然數字會說話,何以反對多元入學,支持「聯考復辟」的聲音仍不斷佔據主流話語權?當中關鍵因素在於多元入學管道百家爭鳴,加上2000年後技專校院大規模升格為科技大學,大學招生名額增加,少子化卻造成學生生員減少;科大為爭取普通高中生入學,專為高中生設立「四技申請」入學管道;一般大學也在高職生報考的「統測分發」、「技優保甄」等等,開放名額給高職生申請。

一時之間,看似多了許多入學機會,然而每個人至少得面對三到五種入學管道的抉擇,原本多元入學管道,希望學生們能「適性揚才」,選擇最適合的入學方式,可是多數人的決定,卻是為求保險起見,乾脆通通報名,免得錯失CP值最高的入學機會。如此一來,大量報名各個入學管道,反映出的結果即是考試費用暴增,「多元入學」被各界抨擊為「多錢入學」。

大學多元入學的精神來自於美國,其著重於「大學生來源的多元,而非入學管道的多元」。以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為例,其學生組成50%為有色人種,15%學生家長來自於未受過大學教育的低社經家庭。學生組成多元,才能促成大學多面向的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以社經地位高的學生組成,造成同質性過高,失去了大學追求卓越的動力。

然而,多元入學到了台灣,社會關注的焦點,卻放在入學管道多元的技術討論上,多數的學生及師長,很難在一時半刻,搞懂不同入學管道的精神。為了「追求公平」,一味認為「分數越高就越有機會,進名校的聯考最公平」。

不該被放棄的青春選擇權

若是聯考真能解決問題,也不會有多元入學方案。199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經濟面臨巨大轉型,對於人才培育的想像與需求,非聯考選才方式所能解決。一路走來,包括傳產製造業人力短缺,南進東南亞、西進大陸,同時1991年引進外勞,投入重大公共工程。二十多年來,台灣經濟發展已經從藍領人力需求,逐步向白領知識經濟、網路應用和全球化管理能力靠攏。

當真恢復聯考,莘莘學子再把年輕的精力,投注於熟練基礎學科的答題競賽當中,該屬於網路世代應有的探索和嘗試,待至18歲進了大學再說,面對全球化競爭只能出局。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了,「十五而志於學」,等同高中開始思考人生未來方向,多元入學強迫年輕學子探索志向,不該被動放棄選擇權而隨波逐流。

 

 

參考文獻

  1. 徐明珠。2002。「辦出特色就是一流大學」。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5期。
  2. 大學問編輯部。2016。「考大學:報名費低消3千元起跳」。大學問網站
  3. 駱明慶。2016。「誰是台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 
  4. 呱牛。2016。「台大怎麼上?誰是台大學生2.0?」。大學問網站
  5. 葉高華。2015。「考大學及其背後的故事–以中山大學為例」。巷子口社會學
  6. 李浩仲、李文傑、連賢明。2016。「多『錢』入學?從政大學生組成看多元入學」。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7. 陳佩宜。2012。「告別──試定終生 大學之道由你決定」。高教技職簡訊61期。
  8. 陳佩宜。2012。「回響1:來自大學的觀察 招生多元更具競爭力」。高教技職簡訊61期。
  9. 陳榮順。2012。「借鏡美國:陳榮順多元入學發現明日之星」。高教技職簡訊61期。
  10.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姚霞玲。2000。「推薦甄試實施成效的追蹤調查:1994-1999」。應用心理研究第5期
  11.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2014。「少子女化下的臺灣教育政策」。新境界智庫 
  1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跨國勞動力引進政策」。建國百年勞動史p256。

作者